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小说征文】沔阳老毛

编辑推荐 【小说征文】沔阳老毛


作者:老游湖 进士,6324.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9发表时间:2017-04-09 22:09:40


   在《沔阳刘二》中,曾说过,刘二的兄弟刘三,把与别家去了。
   这个别家,自然就是下面要涉及到的毛家了。
   毛氏夫妇结婚多年,却也没能产下一男半女。毛氏夫妇自然为此终日愁闷苦恼了。
   在农村,没得子嗣,那可是犯下大忌了啊。那比杀人放火,撬寡妇坟都还要拐。还要遭人唾弃。将来死了,都还不能埋进祖坟的呀!
   毛氏夫妇自然深谙此道。自然不敢出外与人争锋了。
   现在听说有人要送儿子给他们。还是白送。只要养活就行了。自然满心欢喜。犹如天降祥瑞了。夫妇二人抱头痛哭。毛氏香火从此也不会熄灭了啊!他日百年,也好进入毛氏坟茔,有脸觐进毛氏先祖了啊!
   尽管伢儿在别家犹如烂草一根,贱命一条。在毛家,那可仿如天星下凡,奉若瑰宝了啊!
   毛氏夫妇选了个黄道吉日,焚香祷告神明,祖宗,热之闹之,请回了刘三。
   从此,刘三已不复存在了。也与刘氏家族不再有一丝半缕的瓜葛了。背上,也不再背负地主狗崽子的恶名了。毛家,典型的血贫农。哪个敢来招惹?刘三,要一步登天了啊!
   所以,古人常说,状元是假的。八字才是真的呀!
   而新的刘三,姓毛,名江汉。顶立毛氏门户,进入毛氏宗祠,延续毛氏香火了。
   毛江汉此时已半岁。
   毛氏夫妇却不顾这些,还是为毛江汉做了满月。
   也算一种庆新生了。
   毛江汉也算一世为人,两世活命了。
   诸如以后的周岁,十岁,毛氏夫妇一样都没落下。每样都去做了。
   毛江汉长至七岁,自然送去学馆开蒙。
   那时的教育,还是秉承私塾的理念。自然先从“人之初,性本善”搞起了。
   那时节,能把子弟送去学堂课读的家庭,定然有一口余粮了。不求伢儿光宗耀祖,只求伢儿不再做睁眼瞎了。当然啦,倘时运到家,回来能捞个会计,记工员当当,那也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了。
   以前,不是有位省领导,就是从记工员爬上去的吗?
   所以说,这世间的事,都是两难说的呀!
   几日下来,毛江汉回家哇哇一背诵,毛氏夫妇听了,喜得泪水两双流。抱着毛江汉又是亲,又是啃。搞得毛江汉都摸头不知脑。疑惑地看着自家父母双亲了。
   毛江汉稍长,又请名武师,专授毛江汉拳脚。不求武功盖世,只讲强身健体。因为毛江汉长的瘦骨嶙峋。甚是叫人怜惜了。
   毛江汉学满回家,父母又不想毛江汉秉承父业,做农活。想跟毛江汉谋碗轻闲饭吃。木匠?毛江汉的胳膊太细,拎不起斧头;瓦匠?风吹日晒,看着也心疼;锔匠师傅(就是厨师。农村人管厨师叫锔匠师傅。跟补锅匠一样的称呼,不知何意?)?一身的油渍麻花,闻着都没来由恶心;裁缝师傅?那是姑娘婆婆做的活计。个大男将。又不缺胳膊,少腿。毛江汉只是胳膊腿细小了些。也费眼睛。那时的裁缝可没得机做衣服一说。纯粹的手工。一个裁缝,一天下来,能完整做上一套,那已是快手了。搞么家好呢?夫妇二人一下子犯愁了。
   后经人指点,说是学剃头。夫妇二人顿觉眼前一亮,剃头?风不吹,雨不淋。一副剃头挑子,一头座椅加工具。工具也不多,刀子,剪子,推剪,掏耳器具,磨石,加起来不超过三斤。这些工具,自然放置在座椅下的一格抽屉里,随用随取。蛮方便。抽屉的门,自然朝侧开。倘当面开,一要顾客起身,麻烦,二也不礼貌。另一头,自然是洗脸架子。上有毛巾,烫刀片。中有脸盆。下有铝锅,炉子。也是随用随烧。这些行头,统共加起来,也不足四十斤。毛江汉也挑得起,拎的动。
   以前的剃头师傅,可没得以后的剃头师傅们轻松。手提工具箱,就可游走四方。跟走亲戚没得么区别。更没得现在的剃头师傅们轻闲。坐等。以前的剃头师傅,要挑着一副挑子,走村窜户。边走,口里还要边吆喝:剃一一头一一啦!那声调,跟戗刀磨剪的磨刀匠差不多。
   以前不是有句话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吗?那就是旧时剃头师傅们的生活。一头座椅,一头炉具,不一头热才有鬼哩。可见,当时的剃头师傅们的生活有多艰辛。
   至于后来所说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后人们的引申了。
   毛氏夫妇为毛江汉选定剃头手艺,其实,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毛江汉学过武,手上有准头。那时的剃头师傅,除了学会剃头,还要学会接筋续骨。说他们算半个郎中,也不为过。
   毛江汉自然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三年艺成,毛江汉也成了一方的剃头师傅了。
   此时的毛江汉也大了。也到了谈婚结亲的年纪了。
   毛氏夫妇自然不会错过。后经人撮合,娶妻肖氏。
   肖氏女虽无闭月羞花之貌,大体上也还对得起观众。身架瘦削,却也屁股大。达到了前凸后翘的要求。生儿育女,自然不在话下。
   几年下来,生育了二男二女。
   这一下,毛家可谓人丁兴旺了。
   毛氏夫妇自然出来进去都笑容不减了。
   也是,一个面临即将绝户的家庭,突然白得过儿子,突然产下这多后人,不喜,才怪哩。
   有了这些伢儿,毛氏夫妇自是尽心抚养了。
   毛江汉呢,却当起了甩手掌柜。每天拎起工具出外游走了。
   这时的世道也进化了。剃头师傅们也不需再挑担子了。提起工具箱,如走亲戚样出门去了。回来,自有不菲的钱钞,交予肖氏女了。至于毛氏夫妇,毛江汉也不外道,隔三岔五也给个几十一百的。给时,也不背着肖氏女。
   毛氏夫妇见了,自是喜笑颜开。毛氏夫妇却也开通。总是笑着推脱,不要不要。家大口阔的,都要钱。留着留着。用时,再找你们要。
   肖氏女倒在一旁劝阻,给你郎们,你郎们就拿着。一时手短,又找不到我们,不误事了?
   毛氏夫妇对视一眼,也就接受下来了。这钱到手,毛氏夫妇也没用。一一积攒下来了。
   一家人过的倒也和睦。
   毛江汉也一如既往地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忠实地做着毛家的儿子。
  

共 22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子孽不孝,无后为大。几千年的封建俗话,在许多地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毛氏夫妇无嗣,自是终日愁闷苦恼。幸得刘三,改名毛江汉继承香火。毛江汉不辜负毛氏夫妇,学艺成家,儿女满堂,孝顺有加。毛氏夫妇得以儿孙绕膝,家兴和睦,实为人生幸事。文章简洁、明晰。乡邻故事,家长里短,既接地气又愉生活。推荐阅读。【编辑:古月银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4-09 22:10:23
  感谢老朋友赐稿系统栏目。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安老朋友。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