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富源刘氏来历及海土司故事(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富源刘氏来历及海土司故事(随笔)


作者:杨平原 布衣,34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470发表时间:2017-04-10 15:48:49


   清明节前,富源刘海老师给我提供了《曲靖富源刘氏祖宗世袭功名纪略》一文,这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沾益州一个姓刘的廪生写的(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我读后发现刘姓入滇始祖居然是明代古籍《土官底薄》中记载的刘泰。《土官底簿》是一本官方记载明正德以前云贵川、两湖、两广土司(少数民族头人)官爵世系、承袭削除情况的官方文书。
   《土官底薄》原文如下:
   “禄宁,曲靖軍民府前越州已故土官知州阿资男,父因生拗不向化,洪武二十七年西平侯剿杀了,当本州地方人民分拔陸凉、沾益等州、亦佐等县管属,遗宁(遗腹子禄宁)送普安(今盘县)把者地面、母舅营长自错家依养,(长大后)进马赴京。有旧日把事刘泰、博易乞复设越州衙門,……”这里的“旧日把事刘泰、博易”让人读后以为刘泰是越州土司阿资的旧属,据《明史.云南土司传》记:元代末期越州土司龙海是彝族,属下也全是彝族。我读了《曲靖富源刘氏祖宗世袭功名纪略》后知道刘泰原来是明军中的一个汉族文官。明朝廷大军到达越州时,驻扎在越州汤池山(今石宝山,洪武二十八年灭阿资后划归南宁县,南宁县即今麒麟区)与越州龙海土司大寨对峙。龙海土司审时度势,有意归顺明朝廷。刘泰在明军与越州土司谈和中起过重要作用,以后又做了土司的把事,协同土司管理越州。现翻译整理《曲靖富源刘氏祖宗世袭功名纪略》如下。
   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军克复云南,黔宁王沐英入滇,沐英带领明朝廷大军至越州,驻兵石宝山,龙海审时度势决定归附明军。明军中有一个叫刘泰的人,来自成都,是个文官,在沐英帐下效劳,受沐英委派去龙海家招降。在刘泰的劝导下,龙海土司率部向沐英出降,归顺了明朝廷。
   洪武十六年八月,刘泰带领龙海赴京进贡。九月十八日早朝,刘泰和龙海在奉天殿得到圣旨:与龙海冠带(官服)做土官知州。刘泰传谕协同管理,钦此。本年十二月,刘泰和龙海回到越州上任(据《土官底薄》记载,刘泰的官名是把事,把事即助理)。洪武十八年四月,刘泰再引龙海赴京朝贡(土官上京进贡是三年一贡),五月到京。十月奉钦命,调拨辽东征讨,凯旋回籍。洪武二十年(1387年),刘泰同龙海、总兵官、定远侯,往金山、庆州等处,招抚群蛮,纳哈出乃来归付。(纳哈出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后裔,元亡后,元顺帝北逃,史称北元,纳哈出被北元封为丞相,他的兵力在北元最重,后封为太尉,是北元的主要势力。纳哈出以金山为据点侵犯辽东,明军出二十万大军北击,大将军冯胜探知元兵多屯驻庆州,令蓝玉轻装袭击,元兵不防,大败,称金山之役。取得辽东后,朱元璋招抚,纳哈出见大势已去,于是降明军归附明朝廷)。六月师回,龙海路卒。(龙海土司是在归附明朝廷后被调征辽东,回来的路上病死。而《明史.云南土司传》记:“洪武14年龙海归附,谴子入朝,诏以海为土知州,寻为乱,西平侯沐英擒之,徒辽东,至盖州病死,阿资继其职,益桀骜,遂叛。”比较而言,刘氏族谱更可信,龙海土司归顺明朝廷五年,两次随刘泰进京朝贡,服从朝廷调遣征辽东,得胜后回途中病死。不是《明史-云南土司传》说的归顺不久后叛乱,被西平侯沐英抓了迁徙到辽东,走到盖州时病死。如果是龙海土司判乱,他儿子阿资也不会被明朝廷批准承袭越州土知州职位)。
   洪武二十年七月,龙海子阿资袭职。阿资性拗、乃造水城(今越州水城村),负固不服。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奉旨将阿资剿亡,堕(毁坏)其水城。(父亲龙海被征辽东在回家途中病死,阿资耿耿于怀。估计阿资是不服朝廷征调,害怕远离家乡,在水城固负不出,明军用武力胁迫,阿资于是反叛。)
   洪武二十八年,革除越州的州制,将越州所管地方,分拨沾益、陆良,亦佐等州县管理,只留以王、文资二乡。(以王乡即今越州大坡头,文资乡,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推断是茨营乡,在民国时期分属曲靖县文华乡,沾益县安平乡和富源县物阜乡。)
   永乐二年七月(1404年),刘泰引阿资的儿子禄宁,带上骏马六匹、金赤豹等物,赴京进贡。得赏拿钞一千锭。永乐三年,正月十六日,吏部引奏旨:禄宁父,因其性拗,不肯向化,已剿杀了,如今他们却知道理,自来朝贡,便是个好人,这禄宁着他做土官县丞,刘泰和博易都便(给)他冠带(官服,此指官吏),着他世袭,协同管理。凭该部差官,送他们到西平侯处,安插在一个好县分里,将来禄宁如有不听话时,就拿刘泰试问。禄宁被永乐皇帝赐为亦佐县丞,同去进贡的还有个叫博易的,也被赐协同管理,(想来刘泰是个敢担当的好官,向朝廷引见一个愿意归顺朝廷的罪臣之子)。钦差把圣旨抄出到吏部,吏部差官送到云南西平侯府。奉钧旨(钧旨是对帝王将相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的尊称)着(让)县丞禄宁往亦佐具安插。禄宁仍本年十八日到任。(据《古越州志》和《康熙平彝县志》记载,亦佐县当时已有一个县丞,就是亦佐本地的沙姓土司。根据实际情况沙土司被授为左土县丞,禄宁被授为右土县丞,这样亦佐县有两个县丞,但禄宁并没有到亦佐县本县去任职,仍然在他爷爷龙海土司当初的地盘上、配合越州流官知州何知州管理越州人民。 明代官方的文书《土官底薄》记载:刘泰引荐龙海的孙子禄宁并告讫复设越州衙门,越州衙重新设置后,永乐皇帝鉴于禄宁父亲阿资曾经反叛过朝廷,没有让禄宁做知州,而是派了个流官知州管理越州。永乐皇帝虽没把禄宁任为越州土知州,但派了个亦佐土县丞职位,并派刘泰和博易仍然跟禄宁做把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录了《曲靖富源刘氏祖宗世袭功名纪略》一部分,用于补正《土官底薄》和《明史-云南土司》。
   据刘海老师整理的刘氏族谱记载,云南平定后,刘泰和众多将士奉旨留在云南屯田驻守。刘泰的父亲为一世祖,刘泰为二世祖,二世祖即刘氏入滇始祖,携家人定居于曲靖府采莲村(今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采莲村),世代沿袭明朝廷赐给的官职一直到明末,刘泰子孙遍及曲靖各地。刘泰有一个儿子刘进,刘进生五子:鉴、祥、罗、 瑞、玺。大儿子刘鉴居石宝山(今曲靖三宝镇),刘鉴的后裔有一支在今富源富村;二儿子刘祥居采莲村(今曲靖潇湘街道采莲村);三儿子刘罗迁寻甸,后裔有在寻甸和马龙的;四儿子刘瑞住大坡头(今曲靖越州镇横大路大坡头),后部分迁往罗平;小儿子刘玺迁亦佐县(今富源县下半县),葬于迤东田。迁往亦佐的刘玺生一子(失名),这个不知道名字的五世祖住沙底河,生子钧;六世祖刘钧迁居乍勒,生三子:愿、愍、恩。七世祖刘愿居乍勒、刘愍的一支迁鹅毛寨;八世祖德浦迁折溪村,直至十二世祖刘深仁、刘怀仁、刘向仁于1775年后迁居偏坡。(乍勒、折溪均位于今富源竹园镇茂兰一带,偏坡是今十八连山镇天宝村。)到了明朝后期另有一个叫刘琦的,是二支刘祥后裔,是十世祖,从曲靖采莲村辗转来到富源县竹园镇久沐得定居。这就是富源刘氏的来历。

共 27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姓是当今第四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姓之一。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不同区域的刘姓,有它独特的渊源流变。本文作者在广泛涉猎古籍的基础上,通过考证,将曲靖富源刘氏的来龙去脉分析得清清楚楚。原来刘姓入滇始祖是刘泰,龙海土司就是了在刘泰的劝导下归顺明朝廷,曲靖富源刘氏的始祖即是刘泰的后裔刘琦。一篇很有意义的考古文化散文,不仅考证了曲靖富源刘姓的来历,而且通过土司归顺的故事,再现了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推荐阅读!问好作者!【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7-04-10 15:50:28
  编者也姓刘,却对刘姓的演变历史不甚了了。
   通过学习本文,总算有了一些认识。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7-04-10 17:53:15
  朱家,富源朱家,你还未研究。
   期待。
3 楼        文友:杨平原        2019-02-27 22:33:52
  又读《土官底簿》原文”…告乞复设越州衙门除授流官掌印将宁授佐二职事”,觉得以前的解读出错了。越州革除后并没有复设,原文说的是越州已派流官管理了,禄宁就给他个辅佐管理的官职。根据地方史记载,越州绝大部分划给沾益州,禄宁被授予亦佐右土县丞,并没到亦佐本县,仍居原地,在沾益州知州监督下管理原越州划给沾益州的地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