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天地事】思念母亲(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天地事】思念母亲(征文·散文)


作者:穷乡老叟 举人,502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01发表时间:2017-04-10 18:39:51
摘要:我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想天国里到处都是万能的神,如今母亲再也不会有什么疾病,再也不用受什么癌症的折磨,再也不必为什么光景日月而日夜苦熬,再也不应为任何一个儿女而拼命操劳,她老人家在那里定然会像神仙一样,过上那清闲而自在的日子!

【晓荷·天地事】思念母亲(征文·散文)
   清明节一大早,我就和儿子驾车从塞上驼城,匆匆赶回百十公里之外的故乡,上山去为我母亲点香烧纸,祭扫坟墓。
   山荒风哀,天泣人悲。阴云密布的天空纷飞的毛毛细雨,宛如我眼中不由得盈溢的泪,无声地洒落在依旧荒凉的黄土地上,不意间便浸出一片湿漉漉的潮气,滋润了大地上那隐约可见的嫩绿点点。远远近近的山峦上,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升起的一缕缕若隐若现的袅袅雾烟,便可见得这儿哪儿的,尽是祭扫坟墓,叩拜亲人的父老乡亲。对面烟雨迷蒙的山坡上,清晰有女人凄婉而哀痛的哭声传来,凭使人在这个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的特殊传统节日里,对那仙逝的一个个至亲至近的亲人,倍增满含思念的无限伤悲。也不由得让人想起晚唐时期,杰出诗人杜牧那首千古绝唱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母亲远去天国已经整整四年了,但我却还是不能相信,她老人家那么刚强的一个人,竟然会倒在癌症的魔爪之下,还是无法接受她老人家,就那么永远永远离去了的残酷事实。我跪倒在母亲她老人家的坟前,在那禁不住的幽幽哀思中,总好像看到母亲还就那么慈祥而执着地,忙碌在我的眼前;总感觉母亲只是累了、只是想歇歇、只是临时去出趟远门,而还要回来似的……
  
   母亲是我家的一盏不灭的明灯和灵魂,也是挺起我们一大家子的不朽的脊梁和支柱。她曾被当年的生产队评为最贤孝的媳妇,最仁慈的母亲,最勤劳的社员。至今,村里好多老年人一提到母亲时,仍都会由衷而深情地连连夸赞。大家都说,母亲的品德、为人,世上实在是少有。还说,要是没有我母亲的贤良和隐忍,勤劳和刚强,或许也就没有如今我们这个人丁兴旺、欢乐幸福的大家庭的存在。
   是的,我们兄弟姐妹都十分认可这一说法。因为我们坚信:每个人的声誉名望都由自己修成;每个人的墓碑祭文都由自己铸就。母亲虽然只是一个极普通极普通的乡下农妇,但她却在那漫长而苦难,坎坷而艰辛的人生路上,用自己的仁慈和博爱,良善和贤孝,在老一辈村人们的心目中,也在我们为儿女的心目中,写就了自己那感人的、令人值得敬重和推崇效仿的懿德美行。
  
   公元1935年农历11月29日,母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8人,她是老小,但她却从未享受过大多数人家中,老小们的那种惯常的溺爱与宠幸。她连一天学没上不说,从小肩上就扛上了生活的重担,不是要帮着外公外婆做饭、种田,就是要帮着这个兄嫂或者哪个兄嫂带孩子、做家务。这样一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这句老话,彷佛就在母亲身上得到了最为贴切的应验。
   母亲生得很好看。尽管数年前因为家中生活贫困艰难等因素,母亲未能够留下自己做女儿时的一张甚至半张的青春照来,以让多少年之后她的一大群儿男子孙们一睹为快,但即就是在她老人家一大把岁数了的时候,亦可让人从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她年轻时秀丽俊美的影子。所以,在一个个家孙外孙渐渐长大之后,每到逢年过节时,男一群女一伙的,常常会围在母亲的身边,夸赞她老人家好看,有气质,更有一种旧时代知识女性似的范儿,完全不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老太婆。有的甚至还和她老人家开玩笑说:“奶奶啊,奶奶啊,你现在都这么好看,年轻时肯定是很漂亮、很漂亮的呀,怎么当年你就能看上我爷爷呢?”
   母亲听后,微微笑着。一会,便轻声回答说:“俺们那时候,什么也都得听老人的。哪像你们现在,连找对象这么大的事儿,也由不得娘老子。再说了,你爷爷也就是太有些本分老实、瞎气了,其它歪门邪道,耍心眼什么的本事,就是把他打死,他也学不会,也不会去学的。不过,他这样俺倒觉得蛮好的。难道你们觉得他这样不好吗?”
   孙子孙女们一听母亲如此回答,便赶紧都甜甜地叫着奶奶,连连欢笑着说:“奶奶呀,奶奶呀,我爷爷好着哩!当然好着哩嘛!”
   看着孙子孙女儿们都笑得像花儿一样,好一阵子,母亲她老人家也就陪着他们舒心地眉开眼笑,欢乐不止……
   一如母亲所述,她十八岁时,就由外公全权做主,嫁给了连一面也未曾见过的父亲。而且,进门就当妈。
   当时,父亲膝下已有了病逝的先妈留下的一个女儿。这本是令一个女人最最窝心、最最头痛、最最不甘的事情,但年轻的母亲却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视我异母所生的大姐如同己出,时刻牵挂,疼爱有加,始终让大姐在她仁慈的母爱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以致母亲所生我们兄弟姐妹6人,从小到大,皆与大姐荣辱与共,情同手足,血脉相连,互帮互爱,心中概无一丝半点的隔阂。记得故里类似我家这样,姊妹们系两母所生情况的家庭,有许多许多,但能处成我们家、我们姊妹这样和睦亲密的,却好像再没听说,再难找到。
   无疑,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母亲那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和那一腔宛如深海般的情。
  
   1982年仲夏,38岁的大姐带着两个孩子,专程从延安远道回娘家来省亲。母女俩有好些年没有见面了,所以,母亲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既急着向大姐不住地问长问短,祝福平安,又乐得将两个外孙拉在身边,摸摸这个的头,亲亲那个的脸。接着,又担心大姐和孩子一路劳顿,恐怕早已经饿了,便赶紧忙忙地就去为他们张罗那可口的饭菜吃喝。当时,我们家虽已不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困潦倒,可生活还是不宽裕,甚至依旧过得还是有些凸汤漏水的寒酸紧张。但即便再紧张、再寒酸,母亲也不可能让多年未见面的女儿和两个外孙,一来就饿肚子。所以,母亲就和大姐一边快乐地拉着那贴心的话儿,一边就尽家当将家里仅有的半升白面,和积攒下准备换盐吃的十多颗鸡蛋拿出来,为大姐和两个孩子,做得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揪面片儿荷包蛋。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孰料,是日夜半,大姐心脏病突发,猛地就昏迷不醒。当时,我们弟兄谁也不在家,都外出去忙活计。于是母亲心急如焚,哀声连连呼喊求叫来两个邻家后生,然后全然不顾自身体弱多病,山路坎坷不平,亲自和父亲抬起用门扇绑成的担架,连夜就将大姐送到镇医院救治……然而,然而次日中午,大姐还是在县医院不幸地走了!
   这便给仁慈善良的母亲的心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伤痛。以致,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母亲常常总是不由自主地,要对我们兄弟姐妹念叨大姐短暂而苦难的人生,总是哀叹当时的生活太苦,医疗设备、技术太落后,耽误了大姐年轻鲜活的生命。且又一再反复叮嘱我们兄弟姐妹,一定要尽量照顾好大姐撂下的四个孩子……
   爷爷晚年病重,瘫痪卧床二三年,母亲虽是媳妇,却胜似儿女,至始至终,无怨无悔地精心侍奉。既要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给爷爷喂吃喂喝,换洗衣服被褥,还要时不时地将爷爷背出背里,为爷爷接屎送尿。就这样,一直将爷爷服侍到老,扶上山,入土为安。
   这是何等的难得啊。古往今来,多少亲生亲养的儿女,又有几人能对自己卧病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日尽日工地做到这一点呢?
   因此,当年老一辈的村邻街坊们,每每看到母亲服侍爷爷的情景时,便无不心生感慨,脱口称赞,都说爷爷等上我母亲这么个好儿媳,也是爷爷一辈子积善从德,扶贫济困的天大的回报……
   外婆晚年双目失明,生活难自理,疾苦伴终身。母亲为了尽到做女儿的孝心,便和老实忠厚的父亲将外婆接到我们家中来,悉心照料,倾情侍奉。尽管当时我们家十分困难,但在母亲想方设法,极尽全力的关爱之下,外婆便在我们家愉快地生活了两个多春秋。后来,外婆回去,母亲亦隔三差五的,便要放下家中所有事务,忙着去看望外婆。去给外婆梳头修脚,洗衣喂饭,缝缝补补。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外婆终老去世。
   伯父本是个慈眉善目,老实本分的旧知识分子,但却遭受奸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戴上了一顶身背4条人命血债的、可怕的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以致在那段噩梦般的岁月中挨打受骂,吃尽苦头。而老年生活更是饥寒交迫,倍加凄苦。母亲看着伯父实在心酸,所以她就时常节省下口粮、饭菜,甚至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接济可怜的伯父。同时,还再三不忘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你们的大伯这辈子太可怜了。念了那么多年的书,学了一肚子的文化,却要遭受那么多的罪。你们吃着喝着的时候,能节省一口就节省一口,都不要忘了他,要记着多关照一下他,也好让他在这个世上多活几年,活得有滋味一点。”
   伯父的孙女玉莲更是可怜,从小丧母,孤苦伶仃。小小年纪,即被家里另出家门,没吃处,没住处,几近流落街头。母亲本有我们兄弟姐妹一大群孩子,家中恓恓惶惶少吃没喝且不说,老老小小三代10口人,就挤在两孔破旧不堪的小石窑洞里,然而,然而母亲不忍看着年幼的玉莲再遭受什么苦难,毅然就将玉莲领进了我们家。让玉莲和我们姊妹一块生活,一起吃住,尽量使她感受到家的幸福,亲情的依靠,和人间真情的温暖……
   母亲虽未入校门,目不识丁,可是对于子女的文明教育,知识接受,她老人家却极有眼界,且从未放松。当时,尽管整个社会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充满变数,人们全都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但母亲却咬紧牙关,节衣缩食,硬是让我们姊妹一个个皆走进了学堂,掌握了应有的文化知识,为以后从容独立行走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道是:黎明前最黑暗。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饥饿曾像瘟疫一般,弥漫在苍凉而贫瘠的一道道黄土高坡上。满山遍野的能入口的野草野菜,全都被人们拔得吃光了。可是,当我看到妹妹的课本上,写有大地主刘文彩家里揽工的穷人,整日吞糠咽菜地过着连猪狗都不如的生活时,却让尚在懵懂无知中的我,感到无限的迷茫。我不知自己究竟顶不顶课本里那些被比做猪狗一般的穷人?也不知那些整天高喊着革命口号的大人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但我却知道村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家都和我家一样,在那“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等豪迈而嘹亮的革命凯歌声中,竟然活得连那菜也咽不到,糠也吞不上。
   然而,面对如此的生存危机,母亲却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怨,只在默默地顽强坚持着自己人生的信念与坚守。她信任生活,信任故土,更相信广播上和驻队干部常讲的话——困难永远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克服困难,勤劳肯干,坚持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像大寨人民一样,过上那幸福快乐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于是,在那悠长而黄风漫漫的春日里,当一家人吃光了农业社原本就没给分来多少的粮食,又吃光了头年储藏下的谷糠、杂粮皮,和槐花、荞面花、红薯叶子、老麻叶子、白杨艳叶子等野草野菜,以及好多的玉米芯子稍稍(那芯子稍稍上偶尔才可见有一半粒碎小的根本就不饱满的秕玉米,必须先得用锤子砸碎那芯子稍稍,才能在石磨上磨出那难以下咽的粉末)之后,母亲就拖着饿得浮肿的双腿,在那料峭春风的寒冷中,又山里上川里下的,到处去寻找能吃的东西。于是,头年笼在川里的一堆堆玉米杆儿上,早已就发黑发霉了的玉米穗穗,就被母亲像“天下粮仓”般的发现。于是,那玉米穗穗就像那金贵的五谷一样,就被母亲一把把、一袋袋的捋回家中来,并细心地储藏在几个石仓里。
   而随即,母亲还要在夜幕降临前,赶着用剪子将好大一堆玉米穗儿,一剪剪地,剪成那不足寸长的碎节儿。然后,便吆喝穿着破衣烂衫的我们弟兄几个,再在石磨上去艰难地推磨那发黑发霉、可恶可恨的玉米穗儿。因为那玉米穗儿根本就不是人吃的东西,虚鼓乱涨轻飘飘的,实在是没有那五谷的一点儿分量,怎么也不会主动流入磨眼,进入磨齿。所以,我们只能推几圈儿就要停下来,不得不抬起那上磨扇,用筷子或者什么短一点儿的木棍子,使劲地在磨眼里往下捅捅剪碎的玉米穗儿,强行将它送入后,才又能继续进行推行。就这样,在那一个个饥寒交迫的暗夜里,我曾像头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矮小而干瘦的驴儿似的,同哥哥与弟弟在那永远也走不出尽头的磨道里,昏头昏脑,饥肠辘辘地苦熬上大半夜,才能见艰难的母亲那蜡黄的脸上,隐约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我想,母亲肯定是觉得次日早上,自己又能为一家老小,歪歪好好可以做出一口填肚子的吃的了,所以才会那么欣慰,那么开心。
   可是就在那段噩梦般的岁月即将结束的那年春上,当我们一家人再连那发黑发霉、又苦又涩的玉米穗粉末也吃不上了的时候,母亲好像一下子对故土的生活,失去了所有的信任与信念。她虽然不懂得什么生活的愚弄和欺骗,但她却好像彻骨寒心地感到了人生最大的生存危机。因此,为了保全一家人的生存活命,母亲便和父亲在那惶惶然之中,不得不咬紧牙关,做出了自己一生中连自己都把自己吓到了心惊肉跳的,一次性命攸关的重大抉择。于是,在人生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母亲和父亲就像旧时代那些逃荒逃难的人一样,拖儿带女,背乡离井,一步一回头地挥泪告别了养育了他们几十年的故乡故土,真实主演了陕北人的一曲现代版的《走西口》,逃亡到宁夏去求生。不料,由于贫病交迫,水土不服,母亲刚到银川不久,就被送进了手术室,几近丧生……

共 763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不但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更尽力给予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大姐虽然不是母亲亲生的,可是,对待大姐如己所出。大姐不幸去世后,母亲尽心尽力照顾她留下四个孩子。爷爷晚年病重,瘫痪卧床二三年,母亲虽是媳妇,却胜似儿女。外婆晚年双目失明,生活难自理,母亲依然不离不弃。母亲虽未入校门,目不识丁,可是对于子女的文明教育从不含糊,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节衣缩食,硬是让孩子们一个个走进了学堂,受到良好的教育。作品赞美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文笔流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欣赏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13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4-10 18:40:24
  欣赏老师佳作,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4-13 15:08:42
  谢鼓励!
2 楼        文友:梦幻成真        2017-04-11 14:27:59
  老师的文章很有感染力,愿您的伟大的母亲天堂吉祥!
回复2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4-13 15:10:14
  多谢来访!多谢祝福!
3 楼        文友:何叶        2017-04-13 09:55:54
  老师就是优秀出手精品!好厉害!给赞!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4-13 15:12:10
  多谢社长夸奖。其实心里很慌的,老是怕被大家笑话....
4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4-13 09:58:15
  恭喜老师美文成精,老师真棒,但愿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直披荆斩棘步步高升。期待老师在新一轮征文再创佳绩,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精彩不断!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4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4-13 15:15:25
  谢谢华君老师鼓励和抬爱!我还须向你和大家虚心好好学学呐!
5 楼        文友:你猜        2017-04-13 12:21:55
  祝贺老师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5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4-13 15:16:55
  连累猜老师辛苦了,再次感谢!敬香茶!!
6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7-04-13 15:07:30
  感谢猜老师连夜辛苦编文!
当那苍凉而悲怆的信天游一次次淹没黄土高原的时候,蚂蚁总是看到我随它同行……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