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甘南拾零(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甘南拾零(散文)


作者:木子青青 布衣,329.0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59发表时间:2017-04-11 11:36:16


   喇嘛庙
   进入甘南,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喇嘛寺,拉卜楞寺是其中规模最大的。
   我心中原来所想喇嘛庙的样子,是和我所处的地方见到的佛宫神殿不相上下的,但在一部叫着《天下无贼》的电影里看到过喇嘛庙的影子,从此便藏在了心里,总想身临其中,去看一眼。这次到甘南,近距离的领略了拉卜楞寺的雄姿和风采,也才知道电影《天下无贼》的外景就是在拉卜楞寺拍摄的。
   拉卜楞寺坐落于凤岭山下,依山傍坡,高低错落,屋脊直插云霄,显得非常高大。它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浑厚敦实,特别是在色彩的搭配上,金顶,绿瓦,红墙,白塔,石阶,厚土,方形的窗框四周和门洞涂以浓黑色,给人一种稳重深邃幽暗神秘之感。
   喇嘛庙在藏族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与藏民族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代游牧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众多游牧民来说,他们是无法接受正规学校的文化教育的。在这种情况下,寺庙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社会最高的文化水准,高级的僧人们可以穷年累月地深居于寺庙之中,潜心钻研佛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寺庙往往兼有佛学院、天文馆、博物馆、医院等多种职能,特别是还担负着和牧民们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职责,他们可以通过喇嘛庙僧人占卜预知天气的好坏,牧业的兴衰,或者举行婚丧嫁娶、医病去灾、畜群转场,甚至寻找失落牲畜的方向等。
   雄伟的拉卜楞寺,高耸入云,五彩的经幡,随风凛冽,我就像蓝天下的一只孤鹰,偶尔飞过,而喇嘛庙于我,就像我与喇嘛庙一样,只是生命里的一次相逢,一个过客。我欣赏它的美,它也注视着我的脚步,它的精粹之所,它存在的意义,一定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所见所悟。千百年后,或许它还在那里,而我的人生必将在另一个世界潜心修行。
  
   喇嘛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喇嘛。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天连续下了三十三天雨,地里的庄稼淹死了,窑洞被雨水泡塌了,就在一天晚上,一声响雷,两个山头合在了一起,雨聚成了深潭,潭里生出一个怪物,每个月就要人们敬奉它吃掉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兴风作浪,祸害庄稼牲畜,害得民不聊生。村中长老便商议派人外出寻找得道高人降妖伏魔。一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请来了一个大喇嘛,将这个妖怪降伏,从此这里便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喇嘛为何方神圣,但喇嘛降妖伏魔的传说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甘南之行,让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与喇嘛有了一面之缘。
   在拉卜楞寺,随处可见身穿绛红色衣服的喇嘛,他们与当地藏民没有多大区别,有高大健壮的,有低矮羸弱的,有年老的长者,也有幼小的儿童,更为惊奇的是在他们之中还有女性的身影。
   人们把他们通称为喇嘛,只是出于表象的认知。听拉卜楞寺的讲解员讲,人们把藏传佛教僧人都统称为喇嘛严格说起来并不太准确,实际上教内对僧人的称呼是因人而异的。
   喇嘛一词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上师、教师。他们是学问高深、可为人师表,指导人们进行修习的有资历和学位的高级僧人,是和一般到寺庙出家的僧人不同的。普通僧人藏语称为“扎巴”。就像班禅、达赖和其他的活佛人们才尊称他们为喇嘛。藏族人有句谚语:“无喇嘛上师,何以近佛”。意思是说人们只有依赖喇嘛才能与天上的佛接近,达到彻底解脱的境界。就像萨满教里的巫师一样,只有他们才能沟通神与人的界限。
   但汉族群众往往把蒙藏僧人都统称为喇嘛,就如把汉地寺庙的僧人统称为和尚一样。其实和尚原义也是师父的尊称,下面还有沙弥、比丘等几个级别,类似现在的学历学位,但约定俗成,这样称呼也由来已久,好在并无不恭之意,倒也无可厚非。
   我信步在陌生人流中,在一个佛宫前,有一群喇嘛将游客挡在了一边,让绕道而行,游客都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看见朱红色的大门前地面上用白色的粉末画了许多云彩一样的图案,其中一位游客向他们请教,但喇嘛们并不解释,只是用手指了指路,让游客们绕道过去,我想他们是不想让游客踩了地上的祥云图画罢了。
   谁知过了不久,就有人说刚才有位班禅喇嘛从那个大红门里出来,踩着祥云而去。
   一次近距离接触活佛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交臂。
  
   磕长头
  
   磕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许多人在父母、长辈或者是在寺庙的佛神像面前大都磕过头。但在甘南乃至全国整个藏区,磕头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藏区佛徒磕头时要双手合掌高举过头顶,从顶到额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双手双脚平伸,全身向前俯卧地面,用手指在掌前划了记号,然后起身往前行二三步至记号处,再重复刚才动作,这种磕头式叫等身头。
   无论是前往拉卜楞寺的路上还是去往塔尔寺的路上,就会有不少信徒从遥远的青海、四川这样一步一磕地来到寺院靓拜礼佛的。据说在川藏线和青藏线上,也有众多佛徒这样一磕一拜的前往西藏布达拉宫,他们往往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到达目的地,有的信徒就病死或者累死在路途中,尽管他们满身尘土,蓬头垢面,但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守信念,毫无怨言。
   去拉卜楞寺,就会看到有众多的佛徒在去佛宫的路上磕着长头。在寺院的一处佛宫,院内两边设有木制长廊,长廊的地面是用木板铺设的,我看见几个女佛徒磕着长头,身边还躺着几个孩子,想必她们是带着孩子前来拜佛的。我注目良久,她们每个人黑红色的脸上都显得异样的虔诚,目不斜视,炎热的阳光下,身裹藏袍,每次跪拜都非常平直的爬在地上,好似在舒展疲惫而僵直的身体一样,头上的汗珠洒落在地上,浑然不觉,脚下的木板被身体磨得光亮,能照出自己的影子。
   听当地人说,每个藏民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前往心中最神圣、最向往的喇嘛庙去朝拜礼佛,当然,能够得到达赖喇嘛或者班禅喇嘛的摸顶之礼,那才是他们人生中最神圣最高贵的幸事了。
   他们一步一拜,五体投地,匍匐前行,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那怕累死在路上。然而,在他们心中,佛是至高无尚的,他们的人生路上必需要有这样的修行,那怕以生命作为代价。
  
   嘛呢堆和嘛呢旗
   在藏区的山口或路边经过,就会看到人们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石堆,有的不过人高,有的可高达二三米以上,我自以为这些石碓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敖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定情幽会的地方。当到了玛曲,经当地人讲述了这种石堆的含义后,才知道这些石碓的用途和自己心中所想大相径庭。
   这些石堆在蒙族地区,称为“鄂博”或“敖包”,而在藏族地区则称为“嘛呢堆”,它本来是旗界、牧场、畜点、营地的分界标志,起源大概也很古老了,应该是佛教传入蒙藏地区时就有的,因此,在藏区和蒙区的山口,草原上,这种石堆并不鲜见。
   嘛呢堆里边装有经咒,也有佛像,信徒们路过时,都要随手往上添加石块,有些石块上还刻画着佛像、经咒。在西藏地区,还习惯将一对巨大的牦牛角也供奉在这里,角上也刻有经咒,上面还系有各色哈达,使人看了产生一种神秘古奥之感。
   在这些嘛呢堆顶上又往往竖立着许多嘛呢旗,嘛呢旗是用各色布条捆扎成串,用木棍挑起来,上面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树立在那里,随着风烈烈的飘着。
   牧民们路过这些地方,都要下马致意,顺右转一圈,乞求平安吉祥。
   高高的嘛呢堆,萧萧的嘛呢旗,从远古站到如今,守望着蓝天,守望着草原,你来了,它就在这里,你去了,它还在这里。离开嘛尼堆,离开草原,回来的是我的身躯,而我的灵魂却依然留在这里,随着这嘛呢旗潇潇遥遥的飘在草原上。
  

共 29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拾零意为收集某方面的零星材料。《甘南拾零》则是作者在走过甘南的土地后,对甘南土地上那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存在,做一次真实的记录,以呈现甘南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和无限美好。 喇嘛寺在甘南随处可见,大小不等。作者所去的拉卜楞寺,是规模最大的,也是《天下无贼》的取景地。作者对拉卜楞寺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职能功用进行描写,语言精准凝练,给人情景感。去过喇嘛寺,自然会见到喇嘛。印象中的喇嘛可以降妖,真切地见到喇嘛后,却发现大家对喇嘛的认识过于表象,喇嘛这一称谓背后,是有内涵的。作者介绍喇嘛内涵之后,又书写了与活佛错之交臂的遗憾,继之开始描写下一个场景:磕长头。从磕长头的姿势、形态,以及磕长头经过的土地、木板的状态,来描写藏民对朝拜礼佛的向往,虔诚。藏民虔诚礼待的,还有嘛呢堆和嘛呢旗,这些并非是我们以为的“敖包”,虽形似,但用途和内涵却有不同。 在与喇嘛寺擦肩,与喇嘛有一面之缘,并被磕长头的藏民震撼,以及与嘛呢堆和嘛呢旗相遇之后,作者将灵魂留在这里,以诉说对甘南这片土地的深爱。 此篇文章,作者描写了甘南土地的几个场景,呈现出甘南浓郁的地域特色。探寻不尽的未知宝藏,让大家都心生向往。亦如这文字,氤氲着一股灵气,引人入胜。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7-04-11 11:40:49
  从来没有去过,所以,看过木子哥哥的这篇文章,更是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有朝一日能成行,还要来看木子哥哥的这篇文章,在文字的引领下,与您同行。
回复1 楼        文友:木子青青        2017-04-19 12:16:32
  辛苦您了平淡小妹。有机会去甘南,这里比其它寺庙原始,古朴。
2 楼        文友:妲己不是狐        2017-04-11 12:24:53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白衣自卿相,风雪锲温柔。
回复2 楼        文友:木子青青        2017-04-19 12:17:06
  值得去看看。
3 楼        文友:茉莉花香香满苑        2017-04-11 18:46:00
  谢谢作者带给我们的异域风情和知识,真是长见识了
回复3 楼        文友:木子青青        2017-04-19 12:17:28
  谢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