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茅草屋里的冬天 (散文)

精品 【杨柳】茅草屋里的冬天 (散文)


作者:吴宇 童生,95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58发表时间:2017-04-11 19:33:36

最快活的日子莫过冬天,那是老家茅草屋里的冬天。
   老家的冬天总是雨雪封门,雪花裹着冻雨漫天飘飞,长长冰锥挂在屋檐下,垂在树枝上,呵气成霜,滴水成冰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没了生命。
   茅草屋里暖若阳春。尺厚土墙、大半尺厚茅草将温暖紧紧拢住,鸡窝般温馨舒适。我家天井院里有两间茅草屋,用作厨房,冬天,我将床铺从主屋搬来,在厨房过冬。
   每天一早,母亲就生着火盆,泡好了茶。
   碳盆火旺,开水充足,临近几户人家都爱来我家。邻居们将带来的花生、山芋、毛栗埋在栗碳灰里,围着火盆,捧着热茶,吃着喝着说着乐着,轻松愉悦享冬闲。有人说起故事,一圈眼珠子齐盯到那人嘴上,故事情节时起时伏,他们的表情也跟着跌宕。虽然野史传说,却能诱人贯注神情,洗耳恭听。被添油加了醋的故事,或喜剧性结尾,或荒诞式收场,没有悲情,让人开心,引人回味。正沉浸在交错的情节里,浓浓的腊香味缕缕飘出锅盖,满屋散香,说故事人就此打住,听故事的也跟着皱起鼻子贪婪地嗅着;这时,有人解开上衣扣子,好像饭锅飘出的是急速增加的温度。但都闭着嘴,作出深呼吸的样子。不用开锅就知道饭锅里蒸了什么:腊肉散出淳厚而清淡的香儿;透出鸭屁股香味,不是蒸咸鸭就是蒸咸鹅,更让人垂涎的是蒸咸肫,蘸着麻辣酱下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锅饭蒸了好几种腊货,饭好菜熟;里侧小锅里烧着白菜,浇上腊货油——绿油油的白菜上漂着黄亮亮的油珠,看着都解馋。有人从家拿来陈酿,端来别样菜肴,一桌人举杯小酌,侃侃而谈:或绸缪来年家景,或谈论饭前的故事,说到犟劲处,面红耳赤,敬酒陪酒过后,声色和润下来,你一言我一语,为故事结尾出谋划策,总能留下美好的想象。茅草屋里的冬天,是吃的季节,是绸缪来年、交流情感的季节,也是畅想的季节……抬眼间,一撮小草不知啥时钻出墙缝,静静地立在山墙上,青绿,稚嫩,弱不禁风。深埋墙土多年的草种,在适当温度下萌发出生命,展现出顽强。突然,我心中也萌发出一个念头——学写故事,给家乡人带来快乐。
   茅草屋的一天终于安静下来。躺在床上,我还在畅想着方才萌发的“念头”,可那浓浓香味仍在屋里飘荡,白天的故事在耳畔回绕……
   “祝英台没死——”说故事人突然爆出冷门,故事有了革命性突破:为试探对方情感,祝英台假死,跟梁山伯开了个玩笑。顶着压力,冲破藩篱私奔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舒心释怀。家乡人编的故事,颠覆了流传已久的“俗成”版本,倘若推广开去,诸多“民俗”将被覆盖,刷新。“七七鹊桥会”将不复存在。家乡人说:玉帝看这对情侣恩爱、般配,天缘般投合,特例恩准“七女”留在凡间。槐荫树为媒,成全了这桩“天仙配”。七仙女跟董永相亲相爱,举案齐眉,朝夕相伴。傅员外多方作梗,并欲纳“七女”为妾,七仙女怒挥水袖,傅员外被点化成石,“七女”将其田地分给乡亲,董永家乡从此过上了世外桃源的舒心日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承续这段姻缘佳话,家乡人将村口那株老槐说成天仙配的“见证物”。于是,年轻人订婚、结婚都去树下祭拜;小两口有了矛盾,一方拉着另一方去树下自省当初立下的“誓盟”。那株老槐所在地也更名为“槐树生产队”。我家后门外那座肉呼呼的独山,正是“傅员外”肉身点化而成。人们常以“独山”警示后人——弃邪恶,莫贪占。
   家乡人说的故事,是一种祈盼,是对和谐、美好的冀望,更让我心动起来:尽快掌握写故事本领,歌颂真善美,变美好的想象为真实的、无邪恶的和睦社会。
   我将学编故事的想法告诉同学,有的赞成,有的嗤之以鼻,奚落我说,作家这碗饭不是火盆烤山芋,随便就吃到。
   同学一语成谶。半生过去,茅草屋里畅想的“念头”成了泡影,遗憾之余,我找到了聊以自慰的依据:英语中“作家”有两个含义:一是创作的人,即在“写作”(write)这个动词后面加个后缀,就变成了这个动作的人(writer)。按此释义,作家就是愿意写作、能够写作、正在写作的人。另一个是专业作家(离我很遥远,不敢去想象)。
   写不了让家乡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但我“愿意写作”——坐在家里“正在写作”,自感也是“writer”了,起码有点形似。
   或许,受西方“创意写作”理论影响;或许,与年龄、经历有关,遇事易生联想,平淡的一件事都能把我牵回到朦朦胧胧的以往,尘封的记忆渐隐渐现。所以,我的文章大多系非虚构创作——散文体回忆录。虽然枯燥乏味,更与现时生活不合槽,却是我一份记忆,一段亲历,倍感温馨,仿佛也年轻起来。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说过,“刻意的回忆,其实就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创作形式。”我并非刻意回忆,触景生情,想必也是“有意而为之的创作形式”。
   我热爱家乡,珍爱记忆中的每个场景,每当我“触景生情”时,便竭力寻索当年那些场景里每一个细微——从那些细微里去感触消失了的一丝温存。
   家乡人编的故事,在于省自身、示后人,让淳朴友善的乡风、家风,忠孝礼义悌美德代代延续,薪火相传。终有回报,“孔融让梨”、“六尺巷”之类佳话在老家频传,互敬互让互帮义举司空见惯,蔚然成风。
   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人间常态。家乡的故事只有“欢”“合”,没有“悲”“离”,更无不吉利的“死别”与“生离”,承载着淳朴善良的家乡人向往和谐、美好的强烈意愿!
   茅草屋保暖隔热,接地气,也易火灾。灶膛柴火旺很了,火星从烟囱飞出,落到房顶能引起火灾。一家火灾,全街出动,端盆提桶、扛木梯,奋不顾身;若火大难扑灭,家里仅有一床棉被,施救者也毫不吝惜抱来火场,浇上水裹在身上,在浓烟滚滚的房顶上滚动。镇上草房连着草房,帮了别人等于救了自己。
   老家茅草屋里故事多多,情意浓浓。乡情友情亲情在茅草屋里渐深渐浓,血脉相连,血液涌动;乡风民风家风,在跳动的火苗中升华,延续……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茅草屋文化”,在我家乡自然形成。
   茅草屋里萌生的“念头”令我抱憾。我没有山墙上那撮瘦弱小草顽强。
   我爱回忆,触景便生情。这“情”是我在老家一段生活亲历。我正回忆着“茅草屋里的冬天”,火盆前的故事和淳朴的乡风若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将这些写进回忆录,也许是对“抱憾”的拾遗与补缺。
   冬天不再那么冷了,茅草屋也成了历史,可老家的冬天,茅草屋里的记忆却让我永世难忘。
  
   2013·1·作

共 25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家的冬天总是雨雪封门,雪花裹着冻雨漫天飘飞,长长冰锥挂在屋檐下,垂在树枝上。呵气成霜,滴水成冰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没了生命。”“不用开锅就知道饭锅里蒸着什么:腊肉散出淳厚而清淡的香味儿;带着鸭屁股香味,不是蒸咸鸭就是蒸咸鹅,更让人垂涎的是蒸咸肫,蘸着麻辣酱下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想起那茅草屋,就非常怀念小时候的生活,虽清贫,但快乐无比,是现代人无法触摸到的一种幸福!问好作者,推荐欣赏!【编辑:青州大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13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4-11 19:34:27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4-12 08:54:34
  欣赏拜读老师美文佳作,问好老师,学习品读:尺厚土墙、大半尺厚茅草将温暖紧紧拢住,鸡窝般温馨舒适。我家天井院里有两间茅草屋,用作厨房,冬天,我将床铺从主屋搬来,在厨房过冬。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3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7-04-13 17:49:59
  祝贺作者作品加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