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环境危机,不是鞭炮惹的祸(随笔)

编辑推荐 【檀香】环境危机,不是鞭炮惹的祸(随笔) ——城市立法应兼顾行政目标与传统文化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1发表时间:2017-04-13 18:50:44
摘要:一项看似寻常的民俗背后,往往是深厚的文化与人性基础。政府的职能,贵在与世俯仰、随时损益,恐怕也应多一点顺应,少一点强制。

【檀香】环境危机,不是鞭炮惹的祸(随笔) 年俗好比一道大餐:大鱼大肉一大锅,再放一大把辣椒、胡椒当调料。调料不中吃,但看上去红红火火,吃起来也便有滋有味。什么是年味?就是年俗的色彩、味道,是民族节日的元素与民族情愫的表达。只是它并非存在于舌尖之上,而是存在于性灵之中。如果说梳理人际关系、谋求社会和谐,是年俗这道文化大餐的大鱼大肉,那么节俗的标志元素——譬如鞭炮,便是其中的调味品。记得小时候,只要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便感到了热烈的节庆氛围;后来有一段时间没有了鞭炮,只要大街上冷冷清清:该关门的关门,该回家的回家,便知道年要来了。
   文化与生态建设,关乎人类的灵魂安置与生存环境,同样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与行政管理的核心目标。只是有的贵在历史传承,有的贵在当务为急;有的藏在心灵的深处,有的摆在社会的面上。不同的立法目标与社会价值难免有时冲突,但法律治理的逻辑,应当是综合平衡而非一根筋。易曰:“涣汗其大号。”立法无小事,一道强制性的立法,足以切断千百年的传统,改变民俗的面貌;但环境的恶化,不是鞭炮惹的祸。城门失火,何必殃及池鱼?
   保护环境,无疑是当务之急;青山绿水,无疑是人民的渴盼。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生存危机,也造成了包括环境破坏在内的毒副产品,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同样意义深远,但创新的基础是传承,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对节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已写入了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自古中国政府的管理目标,除了应对当务之急,也包括以文化人、教民成俗。其中节俗来自于历史长河的积淀,寄托着深沉的民族精神,正是可以依靠、顺应的自然之力。根据眼下的管理目标“移风易俗”,也许只需一纸政令,但如何厚植民俗文化,从而明德新民、可大可久,是同时需要做足的功课。
   回顾几十年来济南的城市发展,在历经求大求洋的现代化维度之后,开始了对城市文脉的回归;在鞭炮的禁与限中,也发生了若干的演进。政令之先,总有民众的切肤之感。解决环境问题,根本之策并非问责于传统,面对当前的压力,限放即可,加大限放力度亦可。但一项看似寻常的民俗背后,往往是深厚的文化与人性基础。政府的职能,贵在与世俯仰、随时损益,恐怕也应多一点顺应,少一点强制。鞭炮除了表达喜悦、渲染气氛,诚然并无多少可取,维护节俗的这一重要元素,是因为一千年后子孙还要过年,不能让后代漠不关心节俗是什么。修复眼下的生态环境,在于指向环境危机的根源,做好社会经济的日常功课。
   鞭炮放不放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年龄、性别会有不同的选择。我觉得可以放,是因为珍惜节俗这岁月的节点;但也只是象征性的放一点,因为和城市的环境休戚相关。放与不放,引导为主,节日怎么过,还是交给民众自己去决定。
  

共 11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鞭炮,过节过节,或是喜庆之事,以前总是以它的声音来作为一种来表达热闹的气氛。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举国上下,都有放鞭炮的习俗——炮竹声声除旧岁,这是民俗一种色彩。但由于放鞭炮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雾霏,在一定情度上影响到空气的环境。各地都有所禁与限,但应该去如何禁与限。作者以明理的文笔,把鞭炮放与不放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意义。推荐阅读。【编辑:维纳斯脚下的小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维纳斯脚下的小丑        2017-04-13 18:52:49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檀香书苑!
只要最努力,结果随它去
2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04-14 14:40:11
  保护环境,无疑是当务之急;青山绿水,无疑是人民的渴盼。非常好,同意。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