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酸甜苦辣家务活(征文·随笔)
家务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事务。语出《梁书•张率传》:“率嗜酒,事事宽恕,於家务尤忘怀。”元,马熙《摸鱼子》词:“买陂塘旋栽杨柳,梦中还理家务。”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宜秋家赤贫,夫外出五年,撑拄家务,抚养五儿,俱以针黹供给,而有才如此。”曹禺《雷雨》第一幕:“咦,周公馆也挡不住我跟我女儿谈家务啊。”
家务事琐碎而繁杂,且变化多,年复一年,因此在老家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
前天,几个70后同学朋友小聚话家务。
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感叹说:“唉,家务事确实够复杂,说不清的缘由、理还乱,确实繁杂。其实家务就是一笔糊涂账,难得糊涂才能促进和谐,换来婚姻家庭的稳定。”
同学小娟说,恋爱时美好不知愁,现在体会到结婚过日子可不是简单的你爱我、我爱你,教育孩子,赡养老人、亲友往来,各种应酬等等,都需要面对。洗衣、刷鞋、擦窗户、拖地、清马桶、倒垃圾;走进厨房或油烟,洗杯子泡茶,煮饭烧菜,洗盘刷碗累啊!
小梅说,一旦结婚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了,特别是有了小孩,打交道的就剩下柴米油盐。从结婚那天起,公婆身体不好和我们住在一起,饭菜是我烧,碗筷是我刷,衣服是我洗。当时我发誓,要经营好我的婚姻,尽最大努力让家庭幸福。可现在我实在是受不了啦!啥时有个头啊!
小赵说,我媳妇是老师,家务事过问的多,上手操作的少。一次单位发了文明奖,兴高采烈试穿网购的一堆衣服时,见她高兴,我趁机提出家务事,你猜?她信口说出:同志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有句话“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去去,没品味。
小赵说,讨个没趣,我也不甘示弱。媳妇大人: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在目前条件下,为着渡过困难,任何机关、部队,都应建立起自己的家务。”
哈哈,长能耐了是不?那冰心《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中还说了“我妈妈总夸她能干、学习、家务,样样来得。”小赵说,你看你看,娶个比自己有文化的媳妇,注定多干家务活是不?
小杨说,家务活还是两个人一起分担比较好。媳妇说:“炒菜油烟对皮肤不好,老公你上。”小杨说:“媳妇洗碗刷盘,活动活动好处多,你来。”
“嘿嘿,就这样坚持好多年啦!相安无事好。”小杨挺满意。
“唉,要说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直只听不语,有“妻管严”美誉的小亮终于把持不住开了口。
他说,一次因家务和媳妇产生分歧吵了架,媳妇哭闹着回了娘家,保证协议定了好几条,请了三次才回家。看看吧!家务实行分工制,男实施,女检查。饭菜做到色香味俱全,不达标,轻罚款,重跪搓衣板;男惹女生气,要诚恳主动道歉求惩罚;常规按摩揉背必须地。
“呵呵,能有这事?”小军有点不信,却也没反驳。
小军说,因颈椎不好,家务事妻子不攀不推主动做,从不让他插手。“你歇会,我来吧!”小军说心疼妻子。“家务事,少掺和!”妻子娇嗔一笑。
看得出在家和谐甜蜜的幸福里,妻子的体贴入微让小军心里有些愧疚。
小军说妻子在机关上班,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两个人结婚到现在从未因做家务吵过嘴红过脸。家有小女初长成,简单枯燥的生活节奏里,小军说妻子周一到周五,每天6点早早起床。给女儿煎喜欢吃鸡蛋,煲一小锅我喜欢的营养粥或小米稀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务疲惫的妻子身心,熬老了曾经美丽的容颜。
小李说后来父母年岁大了,妻子主动提出把老人从农村老家搬来城里和他们一起住。媳妇对我很体贴、很贤惠,很孝敬,对我父母问寒问暖,端汤递饭,恭敬有礼。夸张点说,我们家地板穿着洁白的袜子过,不会踩上星点儿污垢。
那“80后”如何看待家务?调查显示,71.9%的人认为夫妻双方共担家务有利于家庭稳定;52.2%的人认为做家务是对家庭爱的表达;31.5%的人认为,能承担家务才是顾家、负责任的表现。尽管双职工的年轻夫妻更注重家务劳动的平均分担,但很多男性仍然不愿意做过多的家务。
有人问,理想的家务分工应该是什么样子?调查显示,51.8%的人认为工作忙的一方可少做家务;47.6%的人表示没有分工,一起做;16.9%的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应该做家务;5.2%的人认为收入高的一方可少做家务。也有人认为,夫妻双方能保持对家庭的内外贡献平衡就是一种理想的家庭分工。现代年轻人比较强调公平、民主的家务分配观。家务分工要和工作分工协调,有时间精力的一方要主动承担家务,而不是强调家务的绝对平等分配。
……
说起家务事,我们老家农村,家庭主妇是承担家务的主要角色,家务管理好坏与家庭主妇有很大的关系。农村的妇女都是里里外外料理家务的好手,家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家具摆放得体,井井有条。过日子精打细算,俭俭朴朴,,吃苦耐劳不攀比,起早贪黑忙了地里的活忙家务。妯娌间互敬让和睦处,尊老爱幼体贴人,邻里往来很和睦,遇上救危济困的事,别看家里穷点,慷慨解囊不小气。
记忆中的奶奶勤劳朴素善良,记事起就常听她念叨:“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做人不能好吃懒做,干点家务活累不死人;吃了不疼瞎了疼,计划不周一世穷;孝敬老人问寒暖,端汤送饭要恭候;家贫过日子要节约,能省一口是一口……”
听父亲讲,挨饿那年,多亏了奶奶在生产队收后的庄稼地里辛苦捡拾的豆粒、谷穗、麦穗或刨拾的萝卜头、小地瓜、地瓜根等,特别是小地瓜萝卜头,奶奶先是把它洗净了,擦成薄片,晾晒干了,宝贝似地小心翼翼保存起来。那年,父亲兄妹六人虽没吃饱肚子,每天能填个半饱,却也没饿出事来。家里清贫孩子多,穿衣是问题,奶奶便把衣服大改小,兄弟姐妹轮流穿带补丁的“新衣服”。
母亲做家务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就是下地干活回来的路上也不舍得闲着,顺手沟边拔些草回家喂羊,或捡拾些菜叶喂猪。做饭炒菜一个人,饭后洗刷喂猪羊。农活闲了不是给我们做新衣,就是端出针线筐缝缝又补补。年复一年里,不辞辛苦纺棉花、织棉布、纳鞋底、绣鞋帮、拆洗套被褥……
母亲说:“居家过日子,家务无巨细,苦辣酸甜咸,攀比生烦恼,难过、累过、品尝过,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这才是小老百姓过的生活,清贫平淡却幸福。”
嘿嘿,说起家务事不怕您笑话,除了烧菜和做饭,剩下的我全包。媳妇孩子信任咱,民主表决全票过,封个“家务事主管”。在其位谋其政,当好这个“官”理应带好头主动干。
哈哈,酸甜苦辣家务事,说也说不完,有的是时间,慢慢品味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