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小说征文】儿子,儿子

编辑推荐 【小说征文】儿子,儿子


作者:老游湖 进士,6324.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1发表时间:2017-04-15 22:08:26


   王银,居家沙湖新口八队,紧傍通顺河。河水清澈,终日欢快流淌,仿若不知疲倦的老农,日夜劳作,掬捧河水,喝进嘴里,清甜。
   可惜,这一切,都已成了历史。
   现时的通顺河水,已不能直接食用了。
   这才过去多少年?
   才二十年啦!
   王银家中独子,父母安在,二老不愿随王银出外漂泊,只在家中孤度晚年。生活虽显清贫了些,却因只在本土,日子过的倒也安稳。
   此为后话。
   王银娶妻蔡氏。
   蔡氏为本村四组人,距王银家仅三里,路好走,来去倒也方便。至于蔡氏与王银成亲,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两情相悦而成,就不得而知了。
   蔡氏为王银育一子四女,可谓家大口阔了,也是不生带把的誓不收兵的典型例子了。
   这也就是乡人的悲哀了。
   其实细想,也怨不得乡人如此。
   虽有“人生在世,无后为大”之陋习,根深蒂固,实则,社会抚养体制不健全所导致。“养儿防老”嘛。再则,生产资料落后所导致。栽秧割谷,耕整耙耖,哪一样不需要男人的苕力气?又则,抚养成本低廉所导致。又又则,乡人死守一域,眼界狭窄,思维僵化所导致。所以,不能一味只在那里指责乡人愚昧。
   改革开放以后,乡人走出去了。眼界,思维,观念,来了个天翻地覆式的转变。
   这时,倘再有人鼓捣多生,打死都行不通了。
   所以,计生到了后期,能出奇的顺利,其根由就在如此了。
   老家就曾出现了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
   初实行准生证时,乡人争着抢着打破脑壳都要。后来,也就时隔七八年的光景,村妇女主任拿了准生证,亲自发放给合乎生育标准的农户手上。农户接了,亲了一口,又揣妇女主任衣兜里了。还笑言,你郎拿回去自已生去。哪个还跟你郎吃那干亏呀?一个都不想要,还生?要养的活的哟。
   试想一下,乡人都能如此了,还何况天天都在接受新思潮的城里人?不然,丁克家庭又么产生了呢?
   倘王银一家早些出来,相信王银绝不会生这多。磨不死人啦?!
   扯远了。
   回头来说王银。
   王银高中毕业,回乡进村小当了老师,一干就是五年。王银教书,倒也尽心。学校,家长都还满意。年年都被评为先进老师。
   王银刚满二十,就与蔡氏结婚了。
   婚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和和美美,自是形影不离。
   王银纵使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却也还是要硬起心肠,暂离骄妻,去校教书。身在学校,心却早已飞离回家,相伴蔡氏左右了。如此心不在蔫,自是出错连连。
   同事见了,自是嘲笑。说王老师心、魂,都被新娘子勾去了。
   王银听了,自是两颊通红。却又不便辩驳。只在心里,再三告诫:两情若要长相久,又岂在朝朝暮暮。后再做事,也一再提醒自己。犹此,倒也再没错误出现了。
   王银回家,自是将在学校遭遇,一一告知蔡氏。王银眼里,自是流光溢彩。
   蔡氏见了,羞赧异常。终是难忍心中思念,软化在王银怀里了。
   夫妻二人,更是柔情蜜意。难分离弃了。
   王银走后,蔡氏在家,也不出外,只在家中,收东收西,浣洗淘晒,把个小家,搞得模样尽换。
   王银见了,自是大加赞赏。嘴中连呼,旧貌换新颜了。一时性起,揽过蔡氏,好一番温情。
   蔡氏自是逢迎。
   蔡氏嘴甜,人也乖巧,把个公公婆婆,哄得团团转。呼东唤西,倒也尽由己意。
   公公婆婆也晓得。却也不去说破。每闻蔡氏呼唤,自是笑脸相迎,爽快回应。拿东拿西,也殷殷勤勤。也事事都顺蔡氏意来。
   如此一来,家中自是欢声笑语不间断了。
   外人听见了,自是夸赞。羡慕。都说王家娶来个聊将媳妇。尽惹公公婆婆欢笑。王家好福气。祖坟都要冒烟了。
   公公婆婆听见了,却也不去捅破。自是欢喜异常。媳妇能够得到外人的夸赞,自是一件蛮掌脸的事情了。
   自此,王家这日子,过的更加有声有色了。
   没等王家人从这欢喜中清醒过来,不如意尽降王家人头上了。
   这一踏脚,蔡氏就为王家生下两个女伢了。
   两个女伢降临,公公婆婆自是欢喜。毕竟那是王家第三代人啦!但心里,或多或少,有了不快。公公倒还好些。毕竟男将,气量大些,有话有气,只存蓄在心里。婆婆就不同了。话,气憋在心里,终是难受。却又不好当着蔡氏发泄。只在家里追鸡撵狗,敲言扫语,尽泄心中的不快。
   蔡氏听了,终是不悦,也不便当面发作。毕竟是那姑娘婆婆心性。以后再与公婆说话,言语自是生硬了些。做么家的动作,自是迟缓了些。但面上,却依然维持着一团和气。
   等到三女一降世,蔡氏的心性,自家就灰了。面上,就显出愧色来了。也就原谅之前婆婆的不是了。再见到公婆,自是一如往昔样和颜悦色了。
   公婆见了,自是心惊。以为蔡氏起了歪心,想了结性命,撒手人寰了。公公嘱咐婆婆,留心留心再留心了。婆婆自是尽心尽意做了。
   王银回家,婆婆自是好一番嘱托。避免发生意外。
   五银听了,再想蔡氏过往,也是心惊。自此,放缓心性,温言体恤。
   王银母子的作为,蔡氏自是尽收眼里,存在心上。蔡氏也曾有过此番念想。可转念一想,又觉不值。即便此番死去,想那阎王也不会允许。不就是生吗?生!下定此番决心,蔡氏也就弃了谢世的念想。心心念念存活下来了。蔡氏见婆婆又进房来,蔡氏先是叫了声婆婆,之后又是一声我,眼里已有了眼泪。面上已有了愧色。
   婆婆见了,自也会意。先是好一番安抚。临走,才说,你还年青。
   蔡氏听了,自是擦去眼泪,不再胡思乱想。静心调养去了。
   三胎下地,不等计生上门,王银遂辞了教师,携带蔡氏,远避他乡去了。
   那日月,自是惨淡了。
   后经人指点,才搬去常码头,以种菜为生了。
   说是种菜,实则找个安稳窝处,方便继续生育。
   92年,产下四女。
   94年,终于如愿以偿,产下一子。
   护士喜滋滋,告知蔡氏。蔡氏终是不信。蔡氏强睁开沉重如丘岳般的双眼皮,强力抬起无力的手臂,扒开婴儿的裆部,瞅清楚了,这才垂下手臂,长舒口气,闭合上眼睑,沉沉地睡过去了。脸上,尽显出完满的笑容来了。
   一旁的王银,深情地瞅了一眼蔡氏,又不管不顾地趴在了婴儿的裆部,眼角的泪珠,犹如珍珠,不断线地往下滴落。口中不住地喃喃,儿子,儿子,儿子……

共 24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重男轻女,时至今日仍就有着一定的市场。在这传统的思维观念里,不仅仅是封建残余那么简单,诚如文章所述,这里既有生产资料落后,导致的栽秧割谷,耕整耙耖,哪一样不需要男人的苕力气?也有“养儿防老”社会抚养体制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当然,最真实的莫过于眼光短浅的愚昧观念自欺欺人罢了。试看当今,哪一家的少壮男孩儿还循规蹈矩地守望着家门前的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不说翅膀全硬了,就是那刚脱绒毛的雏鸟伢儿,早已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诱惑得寸肠肝断垂涎三尺,魂魄早已游离三界外。养儿防老嘛,也不过是本老黄历了;眼下的儿子们不守着门啃老,张着嘴吮吸干老爹老娘骨髓,就阿弥陀佛烧高香了,你还奢望儿子们来给你养老?做梦差不多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回头看当初的辛酸竟是那么不值。大概应有悔不当初的感叹吧。文章所描述的事儿虽已远去一二十年,但仍可从中窥探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无奈与茫然。推荐阅读。【编辑:古月银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4-15 22:09:15
  感谢老朋友赐稿系统栏目。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安老朋友。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回复1 楼        文友:老游湖        2017-04-16 19:35:17
  谢谢。问好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