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东北往事(散文)
题记:
东北沃土四季耕耘红红火火贴年画
家乡秀水五谷丰登潇潇洒洒扭秧歌
东北沃土,白山黑水,农民挥舞手中的镰刀收割沉甸甸的粮食,喂饱了亿万人民的胃,这里民族荟萃,满、蒙、赫哲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一直到清兵入关,才有大量的汉族移居此地。话不多说,闲言少叙,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东北的风俗人情。
东北的原始传统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巫术,占卜,祭祀等习俗在各种活动中都有所表现,也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的聚会和出行时,人们都会占卜,求签,测字等方式预料一下吉凶情况。在很早的时候,东北这些地方都比较贫穷,并且当地居民非常守旧,在以前,无论多好的房子,窗户上都没有玻璃,当地的居民都会在窗户上糊上一张叫做“麻纸”的纸。这种纸非常结实,受到很多居民的欢迎。在东北有三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 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第三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农村里的大姑娘都有叼烟袋的习惯,冬天的时候,姑娘们都用烟袋来取暖,甚至在平时闲谈聊天的时候,都会以此来打发时间。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因为平时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为了防止虫子,蚊子等飞虫的叮咬,都用这种方法驱除蚊子,虫子等。所以说在农村里,大姑娘们吸烟袋见怪不怪。
在东北,小孩子出生之后,要把脑袋睡得圆圆平平的,会很漂亮并且聪明,孩子的腿也要绑起来,才不会出现罗圈腿。因为东北天气寒冷,在农村,人们因为穷,没钱买炉子取暖,一般的家庭都会用稻草,秸秆等把土炕烧得红红火火的,这样会使得整个土炕都很暖和,甚至整个屋子里都很暖和。土炕不仅起着取暖的作用,而且还能烘烤一些事物来吃,比如说土豆,地瓜等,让我想起了萧红坐在围炉前烤着馒头片的那个情景。过去东北的人们一般在冬天是吃不上新鲜蔬菜的,人们只能在地窖里储存一些蔬菜,比如说萝卜,白菜,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腌制一些酸菜等到冬天来临的时候食用,当然,在夏天的时候也是可以吃酸菜的,吃酸菜这一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童年似水流过,时光不老,老的是人。
这些难忘的记忆画满了我整个童年,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无法忘怀!那是我生命之中最美的那段时光,是我心里的河流,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食物是人们认识某一个地方最真实的味觉,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品尝——
大家有没有吃过这个呢?对,就是粘豆包,是用黄米做的,里面放豆沙做馅,冬季来临,食物减少,尽量多做一些,当做储备的主食,等到冰雪来临,藏在厚厚的积雪里面,陪伴我们三餐,度过漫长的冬季。记得小的时候,总是把它从雪里,偷偷拿出来,直接就啃,因为热过了太黏牙,如今,好多年没有吃过了,就像童年的味道一样,永存在味觉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每次看到灯笼果,酸酸的滋味引起条件反射,嘴里就会莫名其妙的流着涎水,这也是望梅止渴的一种果实吧。一粒粒绿色的小精灵,咬在嘴里,酸甜可口,欲罢不能,不要太贪吃啊,别弄得胃疼,反而得不偿失。一种味道,难以忘记,一种感情,难舍难离……
一串串红红的辣椒,挂在屋檐下。岁月风干,味道醇厚,燃烧在唇齿间,热辣暖到心里,不再畏惧严寒,一碗辣椒油,茴香饶舌,夕阳西下,遥远天边的晚霞,与其遥相呼应,把火烧云的热情,染红了一个个动人可爱的辣椒!
一家人围坐火盆四周,坐在烧热的土炕上,烙的屁股暖极了,浑身散着热气。一手拿着一只玉米棒子,交错开来,手腕用力使劲揉搓,按照玉米的纹理,层层递进,让金黄的玉米掉落下来,金灿灿的,铺满竹席,收集起来,用石磨磨碎,放入灶间的大铁锅中,倒入清澈甘甜的井水,把磨碎的玉米粒,抖落锅中。架上木柴,干柴烈火,沸水煮烂,美味的碴子粥,喝了一碗又一碗,撑得小肚子圆圆滚滚,直打饱嗝……
往事是写不尽道不完的,所以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一个朋友对我说,看了我写的这些家常话,让她也想起了曾经,她说——
如今,是不会再有孩子去山上砍柴了,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在农村的姥姥家生活,由于农活繁重,那还能抽出空余的时间来照顾我呢?虽然年龄太小,但还是将我送去了村子里的学校。教室四壁漏风,雪花就这样从窗口飞舞进来,落在冻得通红的小手上,看着它慢慢融化进天真的心里,每天很早就会轮流去砍柴,生火点燃铁炉,驱走冬日的严寒,上面再放一个水壶,水烧开了,就像火车的蒸汽机一样,喷着长长的热气,在空中吹出一条线,呜呜作响……
靰鞡鞋,长皮鞭,就这样静静的躺在那里,任岁月无声流过,只有安静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情感,坐在姥爷的马车上,闭起眼睛,一路颠簸,过沟过坎,走走停停,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想在穿上姥爷大大的像船似的草鞋,挥舞着比我还要高出一截的长鞭,模仿大人的样子,坐在高高的谷堆上,口里喊着指挥马的口令,我们俨然都是披荆斩棘,战无不胜的将军了……
铡刀,切不断我的思念。把稻草剪成细碎的草料,一把把添进石槽,撒上盐,看着可爱的马驹,咀嚼的津津有味,像我一样慢慢成长着,直到有一天,它能驰骋在辽阔的草原,路在脚下,梦在远方……爷爷的马灯挂在墙上,那时的夜晚,乐趣无穷,贪玩的我们躲在茂密的草丛中,听着各种昆虫唱着童谣,萤火虫,星星点点,爷爷提着马灯,四处找寻我们,一声声呼唤犹在耳畔,我们都屏住呼吸,生怕被发现,只想再多玩一会儿,不想回去睡觉,我们躺在松软的草地上,举头望明月,静静地就这样睡着了,不愿醒来……
丰收的季节总是忙碌的,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力所能及做些什么,我们这些孩子多半时间都是尽可能的找寻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娱乐,哪有心思去帮助大人们劳作呢,有时却在帮倒忙。我们踩在晒满场院的谷物上,欢呼雀跃,像一只只讨趣的小鸟,蹦蹦跳跳,尽情啄食……
最爱吃的菜是小葱拌豆腐,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姥姥在农忙结束之后,坐在炕上,用陀螺把麻绳缠绕成结结实实的线,穿针引线,在手里动作灵活自如,做出来的布鞋,舒适合脚,透气性甭提多好了,用现在的广告语来说:这是会呼吸的鞋!儿时的我,穿上它,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仿佛凌波微步,像少年啦,飞翔……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记忆深处的童年,想起了低矮的土坯草房,纸糊的窗户,芦苇编的炕席,黄泥垒的灶台,木制的锅叉锅盖,还有那到了冬天都要用厚重的门帘子挡住的木门。家家户户都有个很高很高的苞米仓子,要踩着梯子才能上去,那时很少有人家有像样的院墙和大门,最好的也不过是用杖子圈起来,家里养的鸡鸭鹅狗全都是散放着,到了傍晚就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唤家禽的声音……
是啊!这一声声呼唤,在我们每一个东北人的梦里,就像二人转的旋律,娓娓道来,意味深长,我仿佛又坐在马拉着的木车上,姥爷挥舞着鞭子,甩动声响,哼着二人转,我实在听不清楚他在唱什么,只记得他的唱腔时断时续,轱辘碾过坎坷不平的土地,起起伏伏一路颠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