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伴十年新京报
我订阅新京报已经十年了,我很喜欢这张报纸,它密切关注时政、关注生活,传递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具有敏锐的新闻视角和北京特色。每周六的专版“书评周刊”,及时评价中国及世界新出版的好书,给读者以非常有益的介绍与引导。尤为难得的是,它的各类报道与评论,饱含着追求正义、抨击丑恶的思想力量,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新京报创刊于2003年,它“品质源于责任”的办报理念,在每一张报纸上生动地体现着。新京报醒目的报头下面,是一个小小的圆形的标徽,它甚至不被人注意到,却深藏着非凡的寓意:圆形象征地球和眼球,寓意全球视野;其中的长城,象征中国和北京,寓意守土有责的媒体责任意识;其中的烽火台和火炬,寓意媒体对社会的预警、监督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新京报是一份都市报。我觉得,它的采编团队,是一群思想前卫、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执着而睿智的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新京报。报社社长戴自更,是个出生于1963年的浙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光明日报驻广东首席记者,是个“敢吃螃蟹的人”,曾获“影响中国传媒十大领军人物”称号。他说,新京报要“说真话,讲真相,回归常识”。这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新京报的办报宗旨。新京报创刊以来,在全国报纸影响力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它的很多独家报道,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腾格里沙漠被严重污染的事件,就是新京报独家报道,震惊全国。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严厉查处了排污企业和一批相关责任人。天津港口大爆炸,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一路领先。十年来,新京报很多优秀的篇章我都保存下来了,每翻阅一次,都感到其中宝贵的精神营养。下面的一段精彩文章我愿意和朋友们分享:“2017已然扑面而至。我们最终发现,迄今为止,那所有梦想与努力,无不是因为我们活在当下,却拥有未来。”“我们终究要以追问与良知,来熨贴现实。没有祸福可以趋避,但请别让我们在邢台洪灾中沉没,也别让我们的孩子在毒跑道上成长,别让房价或物价击垮我们已不轻松的生存。”“没有过去不可逾越,没有未来不可抵达。坚持所坚持的,执着所执着的,民本的价值,法治的尊严,民主的立场,自由的方向。就这样,迎向2017。”这是新京报2017年元旦社论中的话,读着它,你会感到真诚坚定的正义呼唤和放眼未来的理想光芒。
初次订新京报的时候,发行员问我要不要免费装家庭报箱,我说不用装,每天把报纸送到小区传达室即可,我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份优秀的报纸。
2014年送报纸的一件小事让我难忘。这年1月2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我到小区传达室取报,报纸中夹着一张白纸,上面复印着手写的几行字,字写得不好,但笔画清晰:“您好,我是您的投递员,我叫姜鸿英,几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回老家处理点事情,我1月30日回老家,最迟不超过2月2日回来,到时报纸一齐给您补上,如果您有什么特殊情况请您及时联系我,我的电话号码是(略),或打班长电话(略),非常感谢您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前祝您和您的家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此致敬礼。您的投递员姜鸿英。”看到这张字条,我心里感到一股暖意,还油然生出一丝同情。这是一个诚实、负责任的普通劳动者,她至少复印了几十张字条送到她投递的客户。我听说,当投递员很辛苦,挣钱少,都是外地人在做。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要骑着电动车送当天的报纸,有的人因此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我打了班长的电话,说可以停几天送报,可是班长还是安排人每天送了。姜鸿英的字条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它曾经触动了我心中柔软的地方。
新京报我会一直订下去,它就像一个视野开阔、杰出睿智的朋友,温暖地伴随着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