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我的第一个初三(征文·散文)
三十多年前的数学分为几何与代数,所以我们有两位数学老师。
李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初三两个班的几何老师。她是一位极其严格而又严厉的老师,我第一天上课时,就被她训了一顿。
我是初三开学一周后才转到城里的,之前的七年在乡下念书,乡下的小学一般设在两个村子中间,而中学设在山坡上,需要接收五六个村子的学生,所以学校都是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因此我不知道城里是几点上课,更不知道还要上晚自习。我是在周日下午把行李放到宿舍后,就去走亲戚,周一早上8点来学校时,第一节课已经下了。
我喊报告时,正是课间休息时间。昨天给我报名的那位李老师站在讲台上,正在点名,看我进来,狠狠得瞪了我一眼,毫不客气的训道:“费了好大劲才转到这里上学,第一天就迟到!坐到南边第四排的空座位上吧。”冷冰冰的口吻。
我偷偷扫了一眼教室,哇!教室里满满的。我的心“怦怦怦”急剧跳着,低着头怯怯地走向座位。心想:这个女老师这么厉害!
她开始批评几个上课捣乱的同学,声音很大,样子很凶。
我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她。
上课铃响了,是李老师的几何课。她走上讲台,我们起立后,我终于敢抬头看着讲台上的老师。
她是一个梳着剪发的中年妇女,中等个,平静的目光里透着严肃。她的面部已经看不出刚才批评人时的不快与严厉,而是透着慈祥。我有些恍惚:这是刚才那个老师吗?
“今天我们讲:圆的初步认识,圆,有圆心、半径、直径……”李老师一字一句很仔细的讲,我们静悄悄的很认真的听。我好像第一次听老师讲课一样,专心致志,我几乎忘记了过去的七年是咋样听课的,反正现在是异常的专注,甚至连眼睛也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老师写的每一个字,说的每一句话。我猛然间感觉,在过去的七年里,似乎没有老师这样讲过课……李老师是引导我们来证明每一条定律的,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定律。虽然我感觉已经听懂了,记住了,老师怕我们听不懂,又把重点慢慢地讲了一遍。
就因为李老师讲的好,我爱上了几何课,而且,我在第一次测试时,就考了九十多分,李老师在全班面前夸了我。这使我由于家庭贫困、穿着破烂的自卑心理,稍微有点缓解。李老师看出我勤奋好学,把我分配和学习委员同桌。
在这里上学,我一下子明白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过去,因为周围没有人考上学校,人们也不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乡下的孩子,大多小学毕业就回家了,有的虽然上了初中,但也只是读完初二就不念了,乡下没有初三。
在这里,李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深刻道理,使我真正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十四岁,我懂得学习了。早上,我和同学们一样6点起床,晚上10点下晚自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都能用来学习。在农村的七年里,只在学校学习,回家就要看弟妹、干家务,从来不看书不学习,也没有好好用功。虽然我是班里的好学生,当了七年的学习委员,但从来没有拿过满分,学得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即使考不好,老师也没有批评过我,家长也不督促不怪罪。
环境真的能够改变人。我现在终于明白“孟母三迁”的真正含义了。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老师,但真正能够影响你的人生,改变你命运的老师却是极少数。
每一位老师都喜欢刻苦学习的学生,每一位班主任都会管教不爱学习、喜欢捣乱的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能苦口婆心的教导他们的每一个学生。
无私无畏,尽职尽责,一视同仁是那个年代的老师们优秀的品质与作风。而李老师就是最优秀的老师。
古语说:“严师出高徒。”李老师的严厉是很出名的,但是家长们却都愿意把孩子送进她的班里,希望她能严加管教。我们班从讲台到后墙,坐的满满的,后来转进来的同学,只能和后排同学三个人挤在一张桌子上。人数最多时有七十多个。
所有的同学都“怕”李老师,好学生怕出错,只要测试稍有疏忽,李老师就会毫不留情的狠狠批评,老师担心学生粗心大意,上了考场出大错;中等学生怕退步,老师催赶着同学们向前追;不爱学习,喜欢捣乱的同学更害怕李老师,只要被她发现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她会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抬不起头来。
同学们“怕”李老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害怕与恐惧,而是一种尊重,一种心底里的诚服。
一位好老师,她不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她还竭尽全力的教我们好多做人的道理;她关心我们的生活,她更规范我们的言行;她教导我们学习的方法,她还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鼓励,表扬,督促,批评,教育,纠正……老师希望我们这些国家的树苗子都能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
由于学习紧张,感觉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到了中考预选阶段。结果,我中专没有预选中。我家因为人口多,生活困难,不允许我上高中,只让我考中专,考上就走,考不上就回家。预选不中,我只能告别老师和同学们,卷铺盖回家。
临走时,李老师挽留我:“你若补习一年,一定能考上!”
我的心跌到谷底,低着头流着泪哽咽着说:“谢谢李老师,家里负担不起,下学期我的两个弟弟都要来这里住校上学,我还是回家帮父母吧!”
李老师拍拍我的肩膀,和蔼地说了一句:“不要哭!想念书就回来!”我挥泪告别了李老师。
我想:“此生,我可能无缘再踏进学校的大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