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把“感恩”念歪了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想写一篇批评当下一些不正常“感恩”的宣传报道的随笔。
前些年,我在电视上或在网络中,看到过几次国学大师组织中小学生集体给父母下跪、集体给父母洗足这类“感恩”教育的视频。而我每次看到这种“感恩”场景,我就有一种想骂一句“这是封建思想宣传”。
对于洗足,父母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洗足,这是做父母的一种本能,哪个做父母在自己生活能处理时,会想到要求子女给自己洗足,这种作秀本身就让人反感。对于跪拜,这就更是封建礼教,早就被历史所抛弃,却有人还要宣传这种封建残余的东西。
前些年,电视中还有如下一些报道。说是某接受捐助贫困学生去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虽然我不主张这种报道,但对这种报道倒并不强烈反感,但对谩骂接受过捐助“贫困学生”不懂得感恩的相关报道,我就特殊的反感。
接受了别人帮助,你出于内心的一种感恩,你要去表示感谢,你一定要去当面表示感谢,我不反对,但也不赞同公开宣扬。很多事情不能反的说,但事情不能反过来说,接受了别人的捐帮或帮助,就必须去“一对一”地感恩,这是对感恩的和种歪理邪说。
那么,肯定有人会说,看来你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确实没错,几年前,我与一位主管人事的副局长有过一次闲聊。我平时一般不与班子成员领导打交道,这位领导从外地交流来的,由于是校友这层关系,每次见面,他会叫声“师兄”,因此,接触自然就多一点。在闲聊中,他就说到“有人说你这人不知感恩”。然后,他说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别人帮助了你,去送点礼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否则,别人下次就不愿意帮你。现在这个社会风气如此。我知道他说的是“大实话”。但我从不认同别人对我“是一个不知感恩”的评价。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省局两位处长同学帮我引了路,而我都没去,最后不但得罪了“领导”,还得罪了同学的“美意”。如果去了,能不能搞副科级且不说,谋个股级肯定不是什么问题。以十年“股级”计算,每年三千元,也能多领导三万元钱。但我并没因此后悔过,如果去行动了,换个领导又要不要去,每年过年过节又要不要去感恩,同学给你引了路,又要不要去感恩感恩,而自己是一个从不懂得“用权”之人。我现在搞稽查评估业务工作也从不去用权。如果要去感恩的话,为了三万元钱,还要去感恩,感恩之后还要低三下四做人,与我自由自在的性格完全不相符。
对于感恩,我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亲人之间用不着什么感恩,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我认为是讲情讲家讲责任,讲尊老爱小,老的爱护小的,长大后,小的又照顾老的,这是一种情一种爱一种责任,而不是讲什么“感恩”。
说到感恩,我想应该是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和事。既然如此,每个人对感恩的解理肯定不同,因此,同一件事,同一个人,肯定会有人说好,也肯定会有人说不好,这就决定感恩没决定标准,感恩更不应该有形式,这也在我反感搞感恩仪式的原因。别人我不清楚,就我的人生经历而言,我对感恩的理解,对人对事的感激之情,而不是“一对一”的回报式的感恩。
一是对伟人改革的感恩。如广大普通老百姓对毛主席和共产常的感恩,我也感恩毛主席时代的集体生产时的快乐童年,感恩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恢复高考,感恩习总书记的阳光工资和职级平行,如果没有这种全国的统一的制度性,我的童年可能没哪么快乐,如果没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我可能在农村种田,没习总书记的再改革,像我这种不懂得“跑、拉、送”,被人称为硬种式的公务员,肯定永远是做最苦最累之事,而得到的却是最少的一个类基层公务员。这种感恩也是发自内心的,你肯定也并不会去一对一地回报他。
二是感恩认可你、欣赏你的人。人生在世,无关学生时期,还有参加工作之事,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有人欣赏自己,高看一眼自己,这种人往往是非亲非朋,这种欣赏你,高看你一眼的人,在你的一生中不会很多,所以,这种人往往让你一辈子难忘,让你一辈想感恩他,这种感恩,你肯定也不会想一对一的回报。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感恩外,还有对雪种送炭者的感恩等,其中也有并不相识的社会好心人,我们也要感恩他们的帮助。这是我理解的第三种最应该感恩,这种感恩也不用“一对一”回报。
家人之间,亲朋之间的帮助,要不要感恩,这肯定是要,这里存在一个欠情与还情的问题,你倒愿意把这种帮助看成讲情义,这种感恩一般会产生“一对一”回报。别人借你钱,你肯定要去还,否则,你就是没情义,如果父母管了你小,你不管父母老,这叫没良心。
我心中的感恩是,感恩社会就要爱国,感恩师长领导,就要努力学习与工作,感恩亲朋,就要重情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