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天地事】我对信《佛》者的辩析

编辑推荐 【晓荷·天地事】我对信《佛》者的辩析


作者:李德新 布衣,11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2发表时间:2017-04-25 07:38:54

中国的《佛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佛教》文化光辉灿烂,对促进中国社会的稳定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里,《佛教》也历经了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磨难,每逢社会关系相对和谐的时侯,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候,与《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有着紧密的关系。
   何为《佛教》的真谛呢?《佛教》对人类认识社会究竟有什么作用!首先从佛字来解析,它告诉人们,人对自然界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认识,经过归纳,消化,吸收,形成一个独成一体的理论,这种理论与宇宙界是相通的,是相容的,天地是相通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法号孙行者,悟即思,也可说是认识升华。空即非空,认识的范围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孙即非孙,是告诉人们,人要从小开始,从人的行为中,从万事万物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从万事万物中悟出彼此相容的道理,所以,每个人都是行者,人人都需要净化灵魂的过程。《佛教》思想,从始至终,就贯穿着“广结善缘,慈悲为怀”。的道理。是促进世间和谐的基本要素,戒欲是《佛教》倡导的基本思想。在此前提下,主张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幼,身份不分高低,世间万物一律平等.所以,《佛教》的基本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即非政治,又有政治的内涵作用。
   社会一切不和谐的根源,以及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的原因,就是以人行为,为主体的人,没有把握“欲”与“度”的关系问题。正确地认识“欲”与“度”的关系,是把握和谐的最有效的方法。
   人自降生,就为生存的基本需要而呼喊,奔忙,奋斗,所以,人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人生命的意义,就显得暗淡无光,就是因为人有欲望的追求,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一开始,就造就了男和女,就因为彼此各有追求,各有欲望,各有补充,才使彼此对立关系有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过程,才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升华,人类才得到进化和发展,这是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在父母的关爱下,在社会的关爱下,欲望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如:维持生命的,生存基本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这是欲望含概的基本内容。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当然,现实社会每一个人,三种需要的质量各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实现自己生存的基本需要后,就要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有所需求,在寻求三种需要的过程中,认真把握“度”的问题,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古汉语中,有这么一个字“溢”,其字义讲的是,一个容器放满了水,再放水就会“溢”出来.中国古代中医,对男性青春期发生“梦中遗精”的生理现象,常以“精满自流”解释这一生理特征,其道理,就是说人的生理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尽管如此,也不能任其而行之,任意放纵。由于,人是有思想,有信念的高级动物.所以,就要对人的行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应该忠实个人的情感,否则,人与动物无异。性欲放纵与理智地处理异性需求。就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荒淫无度,对人本身也是有害无益的。
   我拿一个人的饮食现象,解析“欲”与“度”的关系。人体是由多种营养元素构成的,一个人平时的生活习惯,如能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荤素搭配,不暴食暴饮,且,又不偏食,还注重适当的体育活动,这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一般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起居无常.饮食无节,暴食暴饮,又偏食,也不愿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这样的人,身体健康肯定是有问题的.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身体器官系统的不和谐,这是造成人体病灶产生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就会危及人的生命。这个日常生活简单的道理,就说明正确把握“欲”与“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的盈与亏,富与穷,善与恶,美与丑,需与求,人们都应适度把握这些对应的相互关系,因为,彼此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把这些简单的道理,引深到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引深到廉政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欲”字,具有两面性,是对应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绝对分割清楚的范畴。如果私欲占上风,而不顾及对应关系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私欲”就会表现出本质的虚伪,一切外在的表象,都是为达到个人“私欲”的目的。而裸露的虚伪,如阿谀奉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钱权交易等现象;这是与《佛教》思想不相容的.只有把“欲”的愿望,归结到,是为了彼此对应关系的共同发展,共同收益,结果共享,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佛教》是净化人心灵的一种系统思想,过去,有人把佛教当作一种“迷信”来诋毁,在人群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对佛教的教义,是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的,思想认识上,存在许多盲区,其实,人在“普度众生”的理念影响下,内心世界,就十分宽广,无欲而为之,使人的精神世界远离烦恼,忧愁,气闷,忧郁,内心世界得到了升华。有许多意境是一般常人不能理解的。何为佛,真佛是何人,中国历史的寺庙供奉释加么尼,观音菩萨以及各种不同称呼的佛祖,他们是体现《佛教》思想的化身。传承着博大精深,广结善源,与人为善的《佛教》思想,欲求天下和谐,善而路宽,恶而路窄,心平气和,天地升华。真正学习《佛教》,掌握其真谛,才可“普度众生”.才能在学佛,修佛的过程中,将传播《佛教》思想为己任,修行自己,度化他人,共创天地和谐,社会稳定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各异不同,在一些人的认识上,存在扭曲“佛教”的思想。有些人貌似信佛,其实不然。他们把《佛教》当作一种“万能的神”敬奉,此种认识是不正常的现象,其不是把《佛教》当作“封建”来信奉了吗!
   现今,有许多开饭馆的,个人店铺的,洗浴中心的,办工厂的,在非常显赫的位置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财神爷,欲求佛祖保佑;企业家,欲求生意兴隆,天天发财;仕途发展的,到寺庙里烧香拜佛,求官运亨通;打麻将的,烧香拜佛求不输钱;开车的驾驶室里挂着佛像,祈求佛祖保佑一路平安。其实,这与佛教思想格格不入的。求佛,应该求的是善待一切生灵的思想。一切好的结果,完全在于自己的施舍,完全在于个人的智慧和体力有效的结合。人不布施,何谈功德,人不奋斗,何谈成功呢!
   你既有心学佛,就应人心向善,布施善缘,求佛保佑,就是在保佑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善果,在广行善事中,使心境净化,历练自己的灵魂。用真心对待社会中,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这是每一个真正信佛的,应该做的事情。布施慈善到终了,就会感悟到,人活着的意义。人生获取了“正果”,就是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天下人快乐,我亦快乐。
   社会中,一些身居高位的贪婪人,虽可呼风唤雨,却难保善终.这些人,就不要以“信佛”当作遮人眼目的招牌了,虽身披“袈裟,”也要看人言行啊!要想自己平安,还是从布施慈善开始吧!如想身后,多给社会留一些念想,就开始从多做善事,以求善终吧!
   我对《佛教》的戒律的解析,应该是这样的“戒杀生、善待生灵,戒贪财,够用即可;戒贪色,珍惜情感,戒酒,量力而行,戒赌,赌场薄情,戒谎言,无信难立。”
   善男善女们,就让我们一起,为社会和谐,社会进步做点贡献吧!
  

共 28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注重人类灵魂,道德的修养,超越生死,斩断孽缘。作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佛教的精髓,剖析社会万象。《佛教》文化,对社会的和平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心中有佛,布施慈善,天下人快乐,我亦快乐,内心的世界得到了升华。作者对《佛教》研读达到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境界。品读,让人明目清心,好作品倾情推荐,感谢赐稿。【编辑:军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军杰        2017-04-25 07:41:49
  佛教文化,净化灵魂,修以养性,无所欲求。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2 楼        文友:军杰        2017-04-25 07:42:28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3 楼        文友:大路白杨        2017-04-25 20:19:55
  前几天,正好看了几节方立文教授的《佛教哲学》,同意你的观点。我理解佛学的要义在于让自己放弃自大和欲望,在强大的生命、广袤的宇宙中,把自己安放于恰当的位置。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问好。
新疆,这里的风景和走动的人,还有这里的故事,都簇拥在我的身旁,构成一座清亮的世界。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