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声鹤唳”到底是啥
有句成语“风声鹤唳”,经常用来形容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与此相关的还有杯弓蛇影,心怀鬼胎,惴惴不安。今细推这则成语,认为其中大有文章。风声鹤唳,是预警,还是通风报信,有待讨论。目前,反腐的力度加强,风声鹤唳许是有发生的,搞出一些动静,让腐败分子,惴惴不安,让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这是震慑。可是,我们的队伍里也不纯洁,往往有些人给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帮助某些人脱逃法网,这是打草惊蛇。
因此,讨论风声鹤唳,是预警,还是通风报信,这个要看问题的实质。预警,往往带有警告的成分,但是往往警告不足以产生震慑,要产生震慑的效果,还是要动刀子的。
反腐,靠预警是不够的。从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不分领域,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部署“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因此,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纳入制度轨道,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而不被滥用,确保权力既高效运转又正确行使。
其次,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也形同虚设。以纠治节日吃住行腐败问题为例,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公款招待、公车私用、公费旅游早已是党纪政纪所绝对不允许的,但就是还有一些人“蒙住双眼”、心存侥幸,甚至不以为然。因此,这就需要严肃查办顶风而上的典型,问责动真格,对个别干部存在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敢“打板子”,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再次,绝对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只有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制约,才能确保权力成为为民谋利的良器。因此,要建立、健全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在内的监督机制,将权力的运行充分“曝晒”在社会监督的“阳光”之下,让善于钻营者找不出“缝”,让胆敢触线者打不开“门”,没有了权力运行的“阴影”,自然也就消除了滋生“寻租”的土壤。
所以说,反腐倡廉单靠个人自觉、他人提醒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建设对反腐倡廉至关重要,而制度建设贵在落实,关键在监督。只有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为权力运行设置“边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方能实现政治清明。
至于在我们队伍里那些个通风报信者,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利用,让他们引蛇出洞,甚至让这些内鬼现形,这样可以进一步纯洁我们的队伍。
风声鹤唳,不管是预警,还是通风报信,时下有一个情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那就是有腐必反。对我们的干部,有时候,善意的提醒是有必要的,这个叫预警。用活反腐倡廉预警方式,采取书面预警,通过《反腐倡廉预警通知书》,告知反映的主要问题或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告诫和劝勉,由预警对象及时进行书面答复,作出整改承诺。制定谈话方案,采取警示约谈,并完善约谈后的会商、填表、反馈、整改、监督、归档等程序。
强化整改促进结果运用。根据情况轻重分类建立预警台账,将个人预警信息及时通报至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对预警后不及时纠正错误或整改不力的,以书面形式通报至组织、人社部门。对党组织或机关单位实施预警的,视其情节轻重报告至预警单位上级党委。将干部预警信息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重要依据。
因此,风声鹤唳,不是庸人自扰,应该让它产生舆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