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缘
去年买了一套易中天的《品三国》,非常喜欢。每天带在身边,有空就读上几段,爱不释手的,简直都有点废寝忘食的样子了。然后,很快就看完了。后来,有一天,同事老于跟我说,他老岳母也很喜欢这本书,可是她只有上册,没有下册,听说我有全套的,就让他来找我借下册。
我很爽快地答应了,可是我这人呢,记性不太好,回到家就忘了。后来,隔了好几天,老于又来问我:“是不是把借书的事忘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再次答应尽快带来。
可是,说起来实在是惭愧,又过了好多天,我还是一直没想起来。后来,某一天,老于又提醒了我一次。俗话说:事不过三。这一次我是真的非常不好意思了,终于把它当成了一件大事。那天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本书装进了每天随身拎着的袋子里。第二天,终于把书交给了老于。
后来,大约个把月左右,老于把书还回来了。新换了书皮,上边用娟秀的大字题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老于告诉我:老太太特意叮嘱,一定要亲手还给我,并要他代为致谢。还说,老太太看书的时候,特别专心,也特别小心。
我很感动,回想自己当初一而再,再而三的遗忘,愧疚之心不由得再次加深。想必老人家当时等待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多么急切,又是几次三番地失望,真的是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大意。于是,我跟老于说,请他一定代我向老人家转达我的歉意。
其实,说起来,老于的岳母我原本也是认识的。那是75年海城地震的时候,我们家跟她家在震后新盖的简易房里是隔壁的邻居。当时老太太还正当壮年,是位教师。个头很高,眼睛很大,双眼皮,面容非常端庄,不苟言笑。生有一子一女,都是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双眼皮,相貌俊朗。后来,他们跟我也都成了同事,都是普通的工人,不过比我的年龄稍大一些,现在也都已经退休在家了。也许是职业的关系吧,他们跟我一样,都是很开朗、健谈,也都是很随和的普通工人,这一点跟他们的母亲不太一样。
老于说:老太太今年已经八十六了,不常出来走动,在家里养养花、看看书就是她的主要生活内容。跟自己的子女们也没有太多的话,跟他这个当车工的女婿,更是甚少交谈。老于说:说不定你俩能唠到一起呢。
我想,这样的机会大概很难有吧,我们不住在同一个小区,日常也从无来往。我跟这位老人家通过对同一本书的喜爱,才有了这一次间接的交往和一点不多的了解,也算是一种书缘吧。
前几天,我又买了两套书,一套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套是易中天的《诸子百家》。书一到手,我就给老于打了电话,让他问问老太太,对这两本书有没有兴趣。第二天老于转告我说:现在眼神不太好了,看书很费劲,所以就只能谢谢我的好意了。
没能弥补上次的歉意,我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