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说,也是一种孝顺
父亲忙碌一生,还没机会好好享受人生,就在60多岁撒手人寰,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安置完父亲的后事,看着还沉浸在痛楚之中不能自拔的母亲,我不禁犯了难。父亲活着时,老两口相依为命,还可以相互照料。作为家中的独子,我和爱人工作的城市,离家乡有着100多公里的距离,开车最快也需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家。父亲离世后,只剩下母亲一人,在这远离城镇的大山深处,着实不能让人放心。
虽然心生接母亲一起回城生活的念头,但考虑到母亲和爱人之间巨大的城乡差异,以及历来婆媳之间难以相处的种种矛盾,话到嘴边却又只能咽了下去。就在晚上翻来覆去夜不能寐的时候,身边的爱人说了话:“看你那点儿出息,把老奶奶接来和我们一起住吧,万一身体有什么问题,也好及时采取措施,至于其它的问题,慢慢磨合会解决的。”
就这样,怀着对爱人的感激、对母亲的感恩的心态,母亲成为了我们在城里的家中的一员。
尽管对生活习惯的差异预先有着一定的预期,但母亲长期在农村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相当的不适。比如对于室内卫生,母亲在厨房除了洗碗筷涮锅铲,对于抽油烟机、灶台和水池是从来不洗,要不了三五天,这些地方就布满了油污;家里的地板再脏,也从来不会主动清理一次;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液化汽灶烧开水,不管用不用得上,一天到晚每个水瓶永远都是装得满满当当,浪费电、汽让人心疼。
刚开始,一看到母亲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我和爱人都要及时地给母亲指出来,告诉她哪些地方错了,下次该怎么做。母亲生性木讷,从来不还嘴,既不说行,也不说不好,但都能及时改正。但大都管不了多久,又恢复到原状。日子久了,爱人难免就有了一些抱怨,有时候在和母亲说话的时候,无形中语气就缺少了先前的和善,我在耐着性子提醒了N次以后,有时也少了一些耐心。母亲嘴上虽然不说,但看得出来,她的内心是不痛快的。看着一天天变得不再那么阳光快乐的爱人,再看看一天天木讷着脸,笑容越来越少的母亲,作为中间的我,一方面为母亲不能尽快适应城里的生活习惯而着急,一方面也担心爱人和母亲之间,会因为这些问题产生矛盾影响家庭和谐。母亲操劳一生,生活早就习惯了在山里农村的那一套,哪有城里这么多的讲究?老家的灶台左边一口锅煮着猪食,右边一口锅炒菜蒸饭供一家人食用,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她哪会想得起来天天擦洗灶台、水池、抽油烟机?老家的猫狗鸡鸭满地跑,动物粪便到处都是,早已见怪不怪,哪有天天清理的习惯?老家从来不缺木柴,母亲总是习惯于在墙角的火垅上吊一吊壶,一年四季柴火不断,用热水方便,自然就把每天烧开水的习惯带到了城里,至于是否应该减少浪费,在她的脑海中却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概念。
在不停地反思中,我不禁反问自己:把母亲接到身边,不就是希望她老人家能够开心地安度晚年吗?当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承诺和豪气都到哪儿去了?干吗因为这些琐事搞得大家都不开心?刻意按照我们的生活标准来要求母亲,对一个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太太来说,难度着实太大。
想通这些问题,我和爱人认认真真进行了一次沟通,把自己的担心和想法,全面地和爱人进行了交流,两人约定,以后再看到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能不说的,尽量不要当着母亲的面指出,确需纠正和提醒的,由我本人以温和的语气向母亲提出,感到有怨气不舒服的时候,两人之间背地里进行沟通和发泄,一定不能让母亲感到难堪。只要她过得安心,即便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也要尽量给予容忍和宽待。
好在有个知我、懂我的爱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爱人从当初的脱口而出,慢慢养成了“视而不见”,尽量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母亲,厨房脏了,每隔一两个月进行一次彻底清洗;吃饭时掉在地上的饭菜,第一时间用餐巾纸拾起丢进垃圾桶;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养成定时健身的习惯等等。改变的过程是漫长的。但令人欣喜的是,母亲也并非铁板一块,很多习惯也在随着与我们生活时间的延长,不断发生着改变,比如知道了每顿饭后擦洗餐桌;进出家门随时换鞋;上完厕所及时冲水;主动加入到小区广场舞的队伍,随着舞曲扭动着僵硬的四肢等等。
有时,我便想,只要母亲晚年在我这儿活得健康快乐,即使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着那又如何?作为后辈,不说甚至少说,也是一份孝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