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每逢晒书倍思卿(征文·散文)
梅雨过后,天气开始晴热起来,民间习惯要晒霉的。晒霉,就是把家中可能上霉或者已经霉变的东西拿出来过过太阳。
这时候,我是常常晒书的。在梅雨后,在南陵县的弋江镇上,家里的各种书报杂志,经过梅雨季节的侵蚀,潮润的书报柔软了,很难站立,迫切需要晒一晒;否则后果很严重。于是,选一个晴好的日子,搬出桌椅堆放起来晒晒。有时候,干脆就在家门口走廊的水泥地或者青石板上,用废旧衣服或是旧报纸之类的物料垫着,一扎一扎地把书对开摊晒起来。一天不够,就两天三天,晒好为止。晒的时候,人需要在旁边守着,防止过路客捎带了去。守得无聊,就找出可意的来读,或许还有意外的收获。是久别重逢的那种喜悦……
江南的村野间,或者粉墙黛瓦的巷弄宽敞处,晒豆腐乳、豆酱,是沿袭千年不变的风景。线装书上还说,有了科举制度后,读书人有把七夕节叫做魁星节的,又称为晒书节。华夏五千年,很多的传统与风俗,都在节令里悄无声息地延续着。它不喧哗张扬,却顽强坚韧,甚至到了机械、麻木的地步。科举、魁星与晒书,这些字眼放一块,看起来似乎没有章法,其实内里有故事,有读书人的眼泪与梦幻,苦难与期待在。再假如,我们仔细读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或闲暇时,在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边走了几遭,相信就会有更多的更深刻的体验。时光静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去。
《世说新语》卷二十五上记载,农历七月七,家家户户都晒书。西晋的时候,大司马桓温手下有一个参军叫郝隆,这天他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不动。人家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晒书。身体兀自不动。大约是自认为墨水喝得多,一肚子都是学问的意思吧。晒肚皮也就是晒书了。呵呵!是不是有点自负,也有点可爱呢?那样的天空里,读书人喜好老庄,还都很做派,也张狂,社会对知识、人才,也是包容而敬仰的,只要政治上没有站错队,日子是好过的。还据说,司马懿当年颇受曹操猜忌,为求自保,他装疯卖傻蜗居在家里。曹操对他始终不大放心,就派亲信暗中探查,有点像现在的监视居住。也是刚好七月七那天,司马懿就在家中习惯性地晒书。探子回去一禀报,曹操于是立马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予收押。个中有什么奥妙呢?也许司马懿是想说他在过寻常百姓的日子吧。可是,他不该晒书的,曹操从晒书的细节上看出司马懿的韬晦之计来。书在这时候似乎有隐喻的意思,也或者比冷兵器更有力量吧?
也有借晒衣服,卖富冒泡的,似乎就是那个时候的“土豪”们。“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照例是七月七,他的邻居晒衣,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在日光里熠熠夺目。阮咸见状,就故意用竹竿挑起家中一件件破旧衣服,在太阳下面暴晒。有人问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魏晋名士风度,多是如此态度鲜明,不按常理出牌惯了的。
从晒霉、晒书又想到王羲之的晾肚皮来。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郗璇,生得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他寻思丞相王导门中子弟甚多,个个都风流倜傥,于是希望能在王家众子弟中选一个做女婿。他把这想法告诉王丞相后,王说:“好啊,我门中子弟很多,就由您任意挑选吧。凡是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于是就带上厚礼来到王家。王门子弟听说郗太尉选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唯独在东跨院的书房里,靠墙的床上有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此置若罔闻。那就是后来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了。原来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赏玩蔡邕的古碑沉迷不已,把相亲的事早忘记了。当他急急忙忙赶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对人带理不理的。郗鉴闻听后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为什么呢?原来郗鉴对王羲之早就了解,以为羲之既豁达又文雅,前途无量。于是,一个叫东床快婿的词就这么产生了。王羲之后来和一群哥儿们玩“曲水流觞”的游戏,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文字,叫《兰亭集序》,是为那天的诗人们雅集做的序言。王羲之的诗歌人们不甚了了,而书法与文章却独步天下。
关于肚皮的故事还和苏轼有关。有一天,苏轼退朝晚饭罢,摸着刚刚填饱的肚子,在自家后园散步。他忽有所思,环顾身旁的侍女问,我肚中何物?一女子说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还有一女子说是见识,东坡以为也不恰切。最后轮到王朝云了,她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于是捧腹大笑。
侍女王朝云,本来是个钱塘名妓,后被东坡纳为小妾。据传这个王朝云能歌善舞,颇解人意。在惠州的时候,东坡与其闲坐,那是一个秋霜初降、落木萧萧的季节,生性敏感的诗人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命朝云取酒吟词。朝云歌喉将啭,欲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时,却已先泪满衣襟。东坡急忙问她是什么缘故,朝云说,我最怕唱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东坡大笑道,我正悲秋,你却反在伤春。
不久,朝云病故,东坡终生不复听那《蝶恋花》词,还为她做了一副挽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是在说王朝云,也在自况自悲。艺术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而政治上保守执拗,构成了苏轼一生的悖论。好在苏轼始终是旷达的,执着中有韧性,这就不容易折断,这在过去文人里很是难得。苏轼在失意的人生中能够自我调整,在贬谪的路上,成就与提升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品质,催生了他最为得意的系列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