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踏平坎坷成大道(人生·散文)
梦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我的人生之路虽然坎坷,但数十年坚持追梦不止,最终得以圆梦。自1980年开始练笔,我在写作的道路上已摸索跋涉了37年之久。三十七年的足迹,曾蓄满忧愁与喜悦的泪水,勾起了我一个个沉重的记忆。
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自幼生长在贫苦的农村,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命运坎坷多磨难,人生道路九羊肠”。生到这世上,便与不幸结缘。4岁时,祖父与父亲在那场饥饿中辞世;升高中,正赶上“文革”动乱时期靠推荐。没被推荐上,从而也就粉碎了我的大学梦。面对生活给我带来的第一次失望,曾留下了遗憾的泪水。
经过几年的生产队劳动磨练和外出打零工后,出于对部队生活的美好向往,也为寻找出路改变自己命运,1976年初我便跨入绿色的军营。当时连队里有一名胶东籍的文书(王志林)看重我语文基础好,就经常鼓励我写黑板报和发言稿,参加连队组织的诗歌朗诵会。一年多后,我也当了连队的文书,才算与文字写作开始联“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迷上了在那个年代被称为的“爬格子”的写作。起初,我一连写了几十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试着投了出去,但都如石沉大海,心里一度迷惑不解,曾想着要放弃。
有一次读报纸,偶尔看到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上的一篇《当你写满100篇以后……》的文章,顿觉眼前豁然一亮,一气读完方知说的是一位战士,写了100篇稿不见报仍不灰心,一直坚持写到101篇终于见了报,使我深受到感动。于是,我又坚持写了下去,并注意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与选材角度。不久,我写的一篇《为什么“立志”而不“得志”》的稿子,被《国防战士报》采用,还加了编者按。我拿着那张四开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小报,留下了兴奋的泪珠,夸下海口说“以后我也要当作家!”
为弥补不幸的命运给我带来的缺憾,我一面坚持练习写作,另一方面多读书,多看报,以求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别的战士都用来打扑克、聊天,请假外出会老乡,我却成了普洱县图书馆的一名常客。为充分赢得时间,中午我很少休息,晚间经常睡四个小时左右的觉。两年多的时间,便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政治、哲学等书籍,写下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近20篇。为此,被评为《国防战士报》模范报道员,还代表部队出席了当地文联举办的文学创作与骨干培训。
最使我心灵遭受重创的是1987年,那次退伍回乡后县广电局招聘新闻记者,在层层人情关系网的角逐中,我又一次败下阵来。于是,我便另谋了一条摆地摊的路。然而,过多的生活磨难与坎坷,并没有完全将我的意志摧毁,在间断了7年的写作后,出于一种对人生的探索与感悟,又促使我拿起笔来写文学作品。不久,先后就有10多篇诗歌、散文被中央、省地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1995年底,通过姑庵乡党委宣传委员李云敏的推荐,我便被县委宣传部破格招聘为新闻干事,使我感到有生以来的欣慰与惬意。开始是让我重点给《菏泽日报》写稿,观察试用一段时间。不久,我采写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心生邪念脚轧伤》、《夸夸俺村的“王老憨”》、《服输》、《天地姻缘一线牵》、《小乡办起交易会》等稿件相继被《菏泽日报》采用。数月后,我有幸到报社参加一个多月的实习和培训,正式成为报社的一名通讯员。先后在定陶县姑庵乡、黄店镇党政办公室担任新闻报道和信息材料员。自此,我才有了一块展翅飞翔的天空。有人说: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暗里闪闪发光。从走向专职新闻写作的那天起,我便抱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念,要找回那往日失落的一切,去圆未圆的“梦”。
两年后,由于我采写发稿成绩突出,又被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农转非(聘干)成为镇政府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员。著名作家路遥在他的长篇小说《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由于我多年对写作的执著追求和知识的积累,2008年我从单位内退后,在山东菏泽新闻学院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又受聘于菏泽新闻学院《记者摇篮》报编辑、副总编,新闻讲师,得到一次提升和深造的机会,经过自学并能熟练运用电脑。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又拿到菏泽学院中文系的大专文凭,人过“知天命”之年,终于又圆了我的大学梦。
自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已在国家、省市级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0余篇(幅),并有数十篇文章被收入各种书刊杂志。自2007年以来,我相继被吸收为菏泽市作协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记者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世界华语作家联谊研究会会员、草根文学艺术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菏泽市《青年作家》签约作家等。但我深知,自己离真正成为一名作家还有一定的距离,需一如既往不懈地努力,写出有轰动效应的作品,才是我最终要追求的作家梦。
2017年5月1日星期一(农历四月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