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以《人民的名义》反腐(随笔〕
清明假期,一部《人民的名义》刷屏了朋友圈。
这部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的电视剧,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了五集,全国网1.1的收视率以及3.37的收视额度,让其荣登收视榜首。
更令人惊奇的是,该剧不仅掳获了大批中老年观众的芳心,还赢得了许多90后、00后的青睐,以致《人民的名义》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也排名第一。
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剧呢?利用假期,我作了大致的了解。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周梅森担任编剧,反映当代反腐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以侯亮平为代表的,一心反腐的检察天团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可以说,这部以“人民的名义”反腐的电视剧,展现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反腐的坚定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
该剧不仅保持了周梅森一贯的贴近时代、家国情怀、悬念迭起、抽丝剥茧的创作风格,还体现了当下反腐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多面性,更将其提高到了文化、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颇有新意和突破。
加之,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柯蓝、胡静、张凯丽等40余名戏骨的精彩演绎,《人民的名义》受热捧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凡反映时代精神,表达群众心声的作品,必然成功。
正如扮演侯亮平的陆毅说的,反腐是当下社会的重要事件,更是老百姓所关注的话题。的确,反腐不仅仅只是国家的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已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牵动民心的时代命题。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老百姓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和苍蝇”一起打,我党对侵蚀百姓利益的行为予以了坚决且持续地打击,从而让老百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取得了百姓拥戴和支持。
3月26日,俄罗斯爆发了十万人规模的反腐游行。
当天,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乌法、乌拉尔、托木斯克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许多大城市均有民众参与了游行。
游行的民众高举“反腐”的旗帜和标语,要求严惩腐败分子,改变腐败现状,甚至,有部分游行民众喊出了让执政官员下台的激进口号。
据悉,示威的民众后来和警察发生了肢体冲突。到目前为止,约有700示威者被捕。
俄罗斯为什么会爆发大规模的反腐游行呢?
因为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以及乌克兰危机之后欧美制裁的影响,俄罗斯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百姓生活迟迟得不到改善,以及政府内部腐败得不到有效遏制,因而执政者面临着民众越来越多的质疑。
普京曾豪言“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可是,如今17年过去了,百姓不仅没有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而且也没能拥有期望中的获得感。
失望越积越多,冲突在所难免。现在,普京迫在眉睫地要为他的现政权找到一条更好、更稳的出路。
我想,这个出路便是“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盼”吧?
记得彭丽媛在那首《江山》中唱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民为衣食父母”。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唯有真正情系衣食父母、心系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当做家人,把人民群众的来信当做家书,把人民群众的事当做家事,才能坐稳江山,受民爱戴。
官为民所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业为民所建,事为民所做——不是空泛的口号,而需要切实地践行。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始终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的政党来说,反腐没有终点,反腐永远在路上。
对于反腐,《人民的名义》是依据,也是动力,更是意义所在。
相信《人民的名义》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与时代同行的文艺工作者们,一定会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观照现实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