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着陆的地方
阅读文字、书画、影像资料,可以解读一个人的心灵密码。而阅读建筑、实物和器具,也能与一个人做心灵对话,从而触摸到隐藏在器物中的血脉深情。这是我参观了人文底蕴根深源远的周至苍峪“把根留住”民俗馆之后的感想。
和各地借人文打造、构筑、包装的古镇民俗村比起来,这座藏在苍峪莽川村落中,具有典型关中农家样貌的私人宅院,自有它不染风尘淡泊宁静的拙朴和雅致。它是主人刘祎先生在留存了二百六十多年、生活了九代人的老宅中,完成了一个“把根留住”的夙愿,谱写了又一个世俗传奇。
正值桃花初绽榆柳吐翠的阳春三月,恰逢县作协邀约各区县文化名人在民俗馆召开有关“我们的家园”的文化论坛。馆长刘祎先生忙着招待远道而来的嘉宾,慕名前来的我,无缘跟先生交流,索兴信步独行,想细细阅读眼前的庭院物语。特别庆幸的是在门口碰到了馆长的叔父,这座老宅的旧主人刘老先生。他是位地道的农村邻居老伯,亲切厚道中不乏干练和明白。和他攀谈中,我问东问西,老人倒很乐意作我的私人导游,给我讲起了刘氏家族的家世背景,讲起民俗馆创建的来龙去脉。
一抬眼,首先看到的是门楼额上悬挂的写着“耕读传家”的木匾,而匾却是用老宅拆下的旧门扇做成的。门楼两侧的石阶旁,各立着一个拴马桩,青砖砌成的围墙上雕镂着各种古朴的图案。门楼内侧砖墙上一边篆刻着“把根留住”几个字,一边是民俗馆logo图标。门楼内青砖铺就的前院敞亮开阔,围墙载着一圈儿石楠。门楼内的右侧是一株紫藤架,紫藤的前面是一株粗壮的老槐树,树下安放着石凳石桌,可以想见主人于紫藤架或槐荫树下品茗、读书、作画的悠闲。
庭院的前方是四间青瓦覆顶的正房,黑漆木门上闪着幽光的铜钉和饰有吉兽的门环很醒目。门环上斜插着一支粉桃,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画面。大门的一侧竖着一块长条形木匾,匾上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龙窝读书会”。进了大门是正厅,正厅中间是一个状似根雕的长方形大几案,几案的正前方是供奉列祖列宗的神案和佛堂,一尊坐佛弥勒雕塑背后是一幅立体的菩萨像群雕,两边是撰写的对联和悬挂的松鹤延年的画屏。正厅东侧是一座微型的关中厦房建筑,古旧的木板门前蹲着两具小石狮,门侧的木格窗前悬挂着辣子串、葫芦、玉米串,木柜上陈列着颇有古意的“观云海”石屏等器物。正厅西侧的玻璃橱窗内,陈列着先祖们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小到喂奶、捣蒜的瓶、臼,大到老屋拆下的刻着“太”字的梁木,太字寓意此木来自秦岭深山。橱窗上面镶着一块木匾,上书“顾其箕裘”。橱窗外靠北墙处是一个深约十几米的地窖,内有暗道,可放物品,闹兵患和匪灾时可在此藏身,气孔上通至地面。正厅北面的墙上悬挂着刘氏宗族存念“敦厚和善”的牌匾,匾下是老宅的影像图片和几代人的老照片,地上陈列着木雕饰品。
步出正厅,是横贯东西的过道,两棵参天挺立的连理椿树,在过道一旁直插云天,树身遍生青苔;转过身,正屋的后墙外壁间,垂挂着各种农耕时代的器具,犁、耙、耱、锄、镰刀等一应俱全。穿过道漫步上了几个台阶,眼前是两棵石榴树环着一个水池,池中活水涌波游鱼戏浪。东西各有两溜相对的厦屋。东侧的厦屋内,烧炕、灶台、风箱、案板、水瓮、橱柜,水槽一溜儿排开,拐角处是卫生间。烧炕的一头陈列着炕箱,中间放着炕桌、茶具,一方雕花木窗格旁贴着年画,锅里正煮着茶水。好想蹬掉鞋子上炕,倚在窗前闲闲地品茗或读书。水槽是带着花纹石刻的,水龙头都是铜的。墙上依然是木杈、筛子、簸箕、竹筐、马灯器物。西厦屋全是妇人的女红用品,织布机、纺线车、线拐子、蒲团、竹扇等一一罗列。厦屋内侧是一方还生着芦草的老井台,辘碌、木桶、葫芦瓢、石碾盘和水槽依次排开。井台的墙角生着一株碗口粗虬曲苍劲的老葡萄藤。
出了后院,是刘祎馆长用一亩地换来的邻居荒废的老宅基地,地中间只修了一条青砖甬道,两边地里堆积着各处收购来的青砖旧瓦等物,两棵刘氏先祖栽的大树已移栽至此安家,这里是待建的木楼和后花园……
老人说,从拆迁老宅、构筑、布局这个民俗馆用了三年多时间,而侄子刘祎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筹划此事。这里上千件分门别类的器物的抢救、收藏,来自几辈人的积累。尤其是翻修老宅时,老树、老井台、老葡萄藤、老地窖等物,都是原封不动的物件,因此必须因物赋形,尽量保持老宅原貌。提到老人的侄子,他满是自豪和赞赏,说侄儿是个有眼光、有见识、有定力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一门心思扑在这件事上。作为老宅的传人,先生全力支持侄儿的事业,帮侄儿筹建民俗馆,一心一意守护老宅,是他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事儿。当问他日后会不会跟随儿女去城里生活时,他坚决地摇头道:不去,就是老的爬不动了,也不去城里。他说他喜欢看一拨儿一拨儿来的艺术家,在此读书、作画、搞论坛和民俗演出,整个老宅呈现出一派祥和古朴的意蕴,让他觉得心安、荣光,活得体面。
听着老人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谈,我对眼前的宅院和先生油然生出亲切的敬仰之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枝一叶,一件件器物,一桩桩往事,都沉淀着刘氏家族几代人的记忆和血脉深情。这些幸存下来的器物,承载着农耕时代关中乡村淳厚的乡容、乡音和乡情,唤醒了多少人对故土家园的亲切记忆。农耕时代回不去了,但农耕时代的文化符号却不容丢弃、毁灭。农耕时代的乡情、记忆就藏在这些陈旧却泛着幽光的器物之中。刘祎先生在老宅不光为自己觅到了一方寄托灵魂的净土,还让漂泊在城市的子孙们记住了他们家园的模样、自己的根脉,更让所有生于斯的乡村儿女触摸到了原汁原味的乡愁底蕴。把根留住,就是把乡愁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