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相约春天“征文】延长-千年古县 延水流长(散文)
陕西省延长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延安地区东部,延河下游,北纬36°14\'~36°46\',东经109°33\'~110°30\'。东临黄河,与山西省大宁、永和县相望,南接宜川,以雷多河为界,西连延安,北临延川。
全县总面积2368.7平方公里,辖7镇1乡1社区,总人口1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人。主要为汉族。全县东西长73公里,南北宽55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呈谷峰型。海拔高度470.6—1383米。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瓜果最佳优生区,堪称“中国梨果之乡”。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文化资源独特,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毛泽东东征会议旧址就坐落在这里,“气死牛”劳动英雄、民间剪纸大师刘兰英就在这里诞生……
一、地名词语文化内涵
(一)县城语源及政区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置县,上下两千多年,曾以高奴、利平、广安、延安命名。境内也设过义乡、齐明、门山、固临等县,唐广德二年,以延河之水纵贯全县长流入黄河,始名“延长县”,沿用至今。具体历史政区历史沿革如下:
春秋(前770—前476)为白狄(后改白翟)地
秦(前221—前207)今境为高奴县辖,高奴为百户之上县,隶上郡。
公元8年,王莽篡汉,更朝“新”,改高奴县为平利县。
东汉(25—220)复名高奴县,隶上郡。
北魏四年(431)魏灭夏。置广安县,属敷城郡北华州。
隋仁寿元年(601)为避太子杨广名讳,广安县更名延安县,大业元州,增置义乡、齐明2县,贞观二年(628)州废,义乡、齐明2县撤并,武德三年(620)分汾川县地复设门山县,隶属丹州。
唐广德二年(764)始改为延长县,取延水长流入典河之意,改属延州。
五代十国(907—979)沿用延长县、门山县建置,隶延州。
金(1115—1234)沿用延长、门山县旧制,属延安府。
清(1644—1911)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制,延长县属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辖。民国十六年(1927)撤消道制,省直辖县。
1936年12月10日原延长县六区与红泉县合并,成立红宜县抗日救国政府,属延宜军分区管辖。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延长县抗日救国政府,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同时并存国民党延长县政府,属国民党不算政府第二区行政督察署管辖。
1949年2月撤消临镇县,辖区划归延长、延安两县,同年5月4日延长县属陕北行署直属县。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延长县隶属延安专区。
1998年延安地改市后隶属延安市至今。
(二)延长县地名特点
延长县地处黄土高原山区。境内山川纵横,沟壑交错,原地狭小,丘梁此起彼伏,圪、崾崄遍布,河水流量不大,但多数都依山谷流淌。而地名往往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命名,这就是延长县自然村命名的第一个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延长县居民很早以前有相当一部人是以同姓氏为居住单位,这是延长县地名命名的第二个特点。有时居民们为了既反映地形特点又能代表同氏族人居住,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给村子命名,这是延长县地名命名的第三个特点。在众多的自然村名称中,我们还发现,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更替,环境的变化,有些自然村的名称发生音变、义变和形迹,和最初命名的形式、意义、读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是延长县地名命名的第四个特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些特点,对正确理解延长县地名,促进地名的标准化是有必要的。
二、延长县地名实体文化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延长县两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新石器时代、龙山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和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清时期的古墓、建筑、石窟、石碑、石刻。同时,延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汇集交融了石油文化、黄河文化和陕北文化的底蕴和精华,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以及众多的知名人物的出现,更加丰厚了延长的历史文化。
1.文物古迹、纪念地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长县城西,由清末候补知县洪寅聘请日本技师等人,于1907年勘定钻采成功,获得工业流油,成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功盖华夏,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列为“中华之最”。
东征会议旧址:位于县城内寨山西南麓,占地面积约3000㎡,有七孔土窑洞,其中一孔为毛泽东和贺志珍同志旧居,一孔为东征会议室,其余五孔分别为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聂荣臻同志旧居。室内原物保存完好,院内有一棵槐树,胸径1.8m,上百年历史,树下石桌、碾子均为原物。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东征主力部队从瓦窑堡出发,27日下午到达刘家河乡后段家河村,28日下午到达延长县城,在中共延长县委的精心安排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住进了该旧址大院。29日晚,毛泽东接见了中共延长县委书记高郎亭和苏维埃延长革委会主席谭生彬,听取了延长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和恢复建设情况,并向他们作出了“积极支援前线,努力建设家园”的指示。30日上午视察了石油厂。31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了有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聂荣臻、左权等军委部分领导同志和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为东征部署了兵力,调整了干部,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并确定了东征行动路线和战略方针。2月1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开始东征,有力地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使抗日热潮震荡全国。
1969年延长县人民政府对该旧址进行了整修,1976年起对游人开放,1988年确定为延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对该旧址又进行了重新整修和陈列,2008年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之成为红色革命纪念地和爱国教育基地。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前期投资280多万元,旧址经过开发,将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古寺庙
广严寺:又称三教堂寺院,建于斗鸡台之上(斗鸡台为延长县古时八景之一)。北宋庆历五年(公元一零四五年),宋王巡视各地由此经过,观此地形雄伟,拨款一笔(合45万两银子),在延长同建三大寺院(广严寺、徐旗寺、太像寺)。
寺内殿宇庄严,院落清幽,广严寺属正教,有门三处,门蹲上镌刻四大金铺,各持器戒,门两侧御制有碑文,院内正殿座东南向西北,一洞三开口,中为入,两为出,中为如来佛,老君、孔子各屹一边,本寺院以佛教、儒救,道教为主,殿外有两个大石佛像,神态栩栩如生,东西两侧有观音菩萨、十殿阎君(地藏王菩萨)之堂,墙壁上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东西角设有厢房,中院有窑洞三孔,为僧人诵经之地,穿过角门为后堂,有石窑十余孔,除僧人居室外,其余为求佛之人居室。清末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和尚、僧人出走,周围的群众筹集资金,补修寺院又收留和尚三人,为附近百姓办丧事诵经,并定每年七月二十三日庙会,会期三天。
建寺九百多年来,由于疆域的变迁,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坏,除正殿、诵经室。门蹲尚存外,其它石碑、佛像俱毁。
南禅寺:位于交口镇西北l4.5公坐里的董家河村委会境内,寺院座落在半山坡上座北向南,紧靠县界,是交口通往延川文安驿的要道,占地面积1333.4m2,院内南北长,东西窄,形如“日”字,四周枣树林立,环境幽雅。
据院中石碑所载:“佛生西域法传东土,自唐以来,寺无定所,僧无限员,地极天下之选,寺当居民之半……”到清朝康熙年间,曾几次兴建,无址难定。于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公元1634年)正式定址于此,由官府勒令,庶民捐资筹建,四处招集能工巧匠,修筑庭院,彩绘殿宇,木雕泥塑,修造窑洞北、中、南三排,建筑面积达403平方米,为两个院落,始名南禅寺。”
由南门八院,殿宇庄严,石碑群立,幽然寂静。正殿设在中排窑洞,殿内是一孔明亮的石窑,内高4.6米,面南开有三个拱形门。中央门供人们求佛进殿,门高2.4米,宽2.2米,东西两边对称的小门为出口,内有佛像三尊,正为燃灯伟,阎君、弥勒侍立左右,墙壁上的各种彩绘别具一格,殿内靠北有两小门,与南出门相对,沿此门进后院,据传这是僧人居室,诵经之地。此门为和尚殿道。院中有老小两颗柏树,西边的灶房至今尚存。
每逢农历四月八日有庙舍,四乡群众,出售香烛纸素,各种小吃,摊担云集,十分热闹。庙内鱼鼓齐鸣,烟雾缭绕,赶会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北山坡上,古柏参天挺拔,丈人学士流寓此地,登高观景,即兴赋诗争诵。
乾隆三十八年春,性禄率侄海潮于众,游庙观景,动议扩建寺院,经过七八载的建造,增设了东西两排偏殿,建筑面积179平方米,全系砖窑,添设佛像数十尊,寺内殿字更加辉煌,民国九年,由于年久失修,又一次进行了整修。
十年浩劫,佛像俱毁。殿宇面目全非,碑文寥寥无几,仅有凄凉残缺的破窑尚存,现院内住一护林老人,该寺一九六一年前系延川所辖,一九六一年后归延长县管。
3.历史遗址
刘天河遗址:位于延长县郑庄镇刘天河村南,遗址北依山,其余三面临沟,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地表陶片较多,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褐陶。纹饰有黑彩条带纹、绳纹、篮纹、锥刺纹、麻点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型为铄、盆、罐,瓮等。并采集有石叶、刮削器等细石器。分别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1989年12日30日,由延长县人们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至山坡底,其余三面主河畔。
庙台山遗址:位于延长县安沟乡林瓦村西庙台山。遗址北依山,南临安沟河,东为漫坡地,西临冲沟。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遗址断崖发现有灰层,长10米,厚约一米,内含大量陶片。地面也可采集少量陶片。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印纹,附加堆纹等。可辩器型为铄、盆、罐等。分别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1989年12月30日,由延长县人们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安沟河北岸、西至沟畔、北至山坡底,东至村西200米处。
石佛遗址:位于延长县罗子山乡石佛村西。遗址南临石佛沟,其余三面为山塬塬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发现有灰坑和灰层。灰层长约30米,厚0.2至0.4米。灰层距地表约一米。地表及灰层中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纹饰有黑彩条带纹、绳纹,刻画纹等。可辩器型为铄、盆、罐,尖底瓶等。分别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1989年12月30日,由延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沟畔东至石佛村边,北至山寨,西至乡间小路。
中村遗址:位于延长县黑家堡镇中村西南。遗址地处延河二级台地上,西依山,东临延河,南北两面为川道。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断面发现有文化层,长约40米,厚1.6米。并发现灰坑1处,深1.3米,直径3.2米。遗址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纹饰有褐彩暗纹、刻画纹、线纹,绳纹等。可辨器型为铄、罐、尖底瓶、陶环等。属仰韶文化。
1989年12月30日,由延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延河两岸,北至村,南至延河拐弯处,西至山坡底。
太留沟遗址:位于延长县雷赤乡太留沟村西北。遗址南临雷多沟,东西为冲沟,北接山塬塬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发现灰层两处,厚0.3米至0.4米。地表陶片较多。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黑彩弧线纹、线纹、绳纹等。可辨器型为盆、钵、罐、鬲、尖底瓶等。并采集有石斧等糜制石器,打制石叶等细石器。分别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龙山文化。
1989年12月30日,由延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至山塬断崖底,其余三面至沟畔。
张台遗址:位于延长县郑庄镇张台村西南老坟塌。遗址南临郑庄河,其余三面临沟,地热较高,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发现有文化层,厚约一米,长约10米。采集陶片陶质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纹饰为黑彩弧线三角纹、线纹,细绳纹、绳纹、弦纹、刻画纹,附加堆纹。可辩器型有铄、盆、罐,尖底瓶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