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康熙的替身是谁,看过后就知道了(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康熙的替身是谁,看过后就知道了(随笔)


作者:牟瑞霞 秀才,1110.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86发表时间:2017-05-05 11:15:25


  
   在养心殿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测试。
   参加测试的人级别非同一般,一个是当今天子康熙,一个是新任内阁中书郎牟恒。
   今天早朝后,康熙皇帝单单留下了牟恒,说是有事要议。皇帝找大臣单独议事是很正常的事,牟恒当然也没有多想,就随着皇帝来到了养心殿,以君臣之礼坐了下来。
   谁知康熙皇帝找牟恒不是议什么事,却提出要和牟恒比试胡须。牟恒不知这个康熙的一计,更不知道为什么要比试胡须,怎么比,但圣命不可违,只能听天由命吧!
   皇帝命太监拿来了两杯茶水,两杯茶水分别放在牟恒和康熙的面前。
   康熙规定了比试规则,规则要求两个人分别把胡须插到茶水之内,看一看胡须是什么形态。牟恒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是福是祸,皇帝喜欢和大臣们玩游戏,但不知这次又是为什么?
   皇帝先开始,只见皇帝把胡须先插到茶水里,太神奇了,皇帝的胡须在水里竟然全是直的,根根直立,好像水中的森林一样,不倒不散,像生了根。
   轮到牟恒了,牟恒也遵照皇帝的意思把胡须插到茶水里。结果是,牟恒的胡须只有七八根是直的,其余的全都散乱地飘在水面上。
   二人比试的结果出现了不同,但皇帝比较较真,认为一次比试怕出现偶然性,皇帝和牟恒又连着比试了几遍,次次都是如此,康熙才高兴地点点头不比了。
   康熙皇帝隔三差五就想出花样来,和牟恒比试,像今天这样比试在茶水里插胡须的事不是第一次了,每次比试两个人的结论都不一样,这让皇帝很放心。
   这看似皇帝在和牟恒做游戏,其实却暗藏杀机。
   为什么康熙皇帝总是和牟恒比试来比试去呢?
   这得从今年的殿试那天说起。
   在清朝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分为三场,乡试、会试、殿试。
   会试和殿试每三年举办一次。
   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数都是贫寒子弟,这也是贫寒子弟由社会底层进入中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每一次都有大批的莘莘学子参加考试。
   今年是公元1694年——康熙甲戌33年。
   这一年是科考之年,凡是立志功名的莘莘学子都云集在京城参加礼部的会试。盼望着通过考试能从社会的下层进入社会的上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自己报效国家改变命运的抱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把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改变命运、扬眉吐气、升官发财那种身份的互换,地位的换位,成份的确认,由下层一跃挤身入上层管理国家机器的得意心情刻画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是贫寒子弟靠刻苦读书,一旦高榜得中,便一步登天的真实写照。
   牟恒也是一介书生,贫寒家庭的孩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和所有读书人一样读书取仕的道路。他自幼聪明,记忆力超人,过目成诵,善撰文章,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太祖父就是通过科举考上的功名,是牟家第一位举人,做过明朝的知县,政绩斐然。
   牟恒15岁补博士弟子员,康熙三十一年中举,中举时已经三十三岁。
   今年三十七岁的他又参加了大考,他先参加了礼部在二月份举办的会试,在第一榜中就一举成名考中了贡士。
   四月二十一日一大早,在会试中录取的全部贡士三百多人都集中在紫禁城内的太和殿(金銮殿)外等候殿试。(乾隆时殿试迁到了保和殿)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面试,殿试只有一天,全体考生从黎明起即在大殿外等候,叫到谁,谁进入太和殿中面见皇帝,行过礼过开始答题,考试一直持续到黄昏。
   笔试题只有一道要求五六百字也可以千字左右的制策题,是皇帝亲自出的,然后皇帝还要问到一些问题和考生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皇帝慧眼明珠,学识渊博,识人才能用人,通过一问一答皇帝基本上对考生的才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考生在哪一方面更有优势,最后皇帝会根据考生的笔试成绩和他自己对考生的了解,会给出这名考生的一个综合素质、领导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估,亲点考生为一甲进士(一甲只有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称探花)还是二甲进士(二甲的第一名通称传胪)或是三甲同进士出身。
   中了进士的考生就可以安排在国家主要部门工作,担任要职。状元授翰林院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的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予庶吉士、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要职。
   牟恒和考生们站在大殿外候着,听到念他的名字了,牟恒很紧张也很高兴,自己真得要见到皇帝了并要回答皇帝的问题,这是何等的荣耀啊!自己的苦功没有白费,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考取功名的这一天,全家人以瓜代饭动用了所有的资源,苦熬苦盼地供着他读书,不就是等着这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的一天吗?
   自己一定要好好发挥,把自己的学识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留半点遗憾。
   牟恒满怀信心地奉命上殿面试,可是走到半路上,忽然感到内急,环顾左右这里是皇宫没有可以方便的地方,自己又是初次来到这里不熟悉环境,找不到厕所。
   惶急中,便来到路旁一处庙宇里,想方便,可是见庙中处处是神像,如果在这里大小便那不是对神灵的亵渎和大不敬吗!
   怎么办?正在焦急中,忽然刮起了一股小旋风,这股小旋风直冲着牟恒飘来。平时在乡下,有那么一种说法,认为碰到旋风不吉利,解除不吉利的魔咒就是冲着旋风不停地吐吐沫,牟恒是有学问之人,当然不会冲着一股小旋风吐吐沫,那样有失读书人的风雅和体统。
   但是小旋风就是不停,在牟恒的面前一个劲地旋转盘绕,牟恒隐隐约约地看到旋风中有东西在跟着飞舞。仔细一看,旋风中有一张小纸条,恰好落在了牟恒的面前,他拾起一看,上边写着:“牛耳大,龙耳小,《藏经》十七卷。”
   牟恒连看几遍,也不解其中的意思。经过这么一折腾,他也不想小便了,再说皇帝在里边等着他面试呢,不能耽搁的太久,便疾步来到金銮殿。
   来到了金銮殿,见过皇帝行过三拜九叩大礼,便立于一旁等着皇帝提问。
   但皇帝的提问,却让牟恒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那么皇帝向牟恒问得什么问题呢?
   刚才,牟恒一进金銮殿,康熙皇帝见了他就是一愣,康熙发现这个贡士,不但年龄和自己相仿,身高也和自己一样,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名考生和自己的面貌也一模一样,心中惊讶道,天下还有这么稀奇的事,自己除了看见双棒子(孪生)长得难以区分以外,还没有看见哪个不相干的人长得如此相像的。如果不是两个人的服饰不同,站在那里真的是一模一样、难分彼此。
   牟恒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阵势,金銮殿上金碧辉煌,皇帝和监考官正襟危坐,整个大殿庄严肃穆,让没有见过世面的牟恒不免胆战心惊、惊惶失措。牟恒哪里敢正眼看皇帝一眼,只是微低着头,双手垂立等待回答皇帝的问题。
   康熙看着牟恒,心中暗道:“哎哟!此人面相和我如此相似,如果叫这个人做了官,岂不危险?”
   于是,康熙便戏问牟恒:“哎哟!牟先生好貌才啊?”牟恒叫到皇帝一开口便夸他好貌才,便愣住了,本来准备的很充分的问题,皇帝不问,怎么问起这事来了,这让自己如何回答好啊!
   牟恒就直挺挺地愣在了那里,康熙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如梦初醒,正不知如何回答皇帝的问题时,情急中想起旋风刮来的小纸条,也许里面有什么玄机,暗示着什么?便急忙回答:“启奏皇上,牛耳大,龙耳小。”
   皇帝一听,感到牟恒的学问非同一般。便又问道:“牟先生,此典故出自哪部经书啊?
   牟恒又答:“《藏经》十七卷。”
   皇帝忙命人取来《藏经》十七卷。翻开一查,果然有此典故,便在心中惊叹道“此人好学问哪!”
   康熙便对牟恒另眼看待,连连说道:“牟先生博知多学,牟先生博知多学!”遂点了牟恒为二甲进士,安排在内阁做中书郎。
   因牟恒的长相酷似康熙皇帝,康熙帝对他仍存戒心,处处想要找出两个人的差异,这不才有了上边的不同的类似游戏的比试。
   经过多次的测试,两个人确实有差异,像这次的比胡须,真龙天子的胡须泡在茶水里就根根是直的,而牟恒虽然长得像皇帝,但胡须到了茶水里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都飘了起来,这就是臣子和天子的区别。
   另外,牟恒在殿试时看似无意中捡到的小纸条,却是冥冥中有神在暗助,否则的话还不因为这好“貌才”引来杀身之祸。
   经过一次次的测试和考验,后来皇帝又安排牟恒去户部、礼部供职,又把最肥的差事管铸钱的宝泉局交给他管,别人在制钱时,就是一个小钱减去一丝一毫,甚至是一忽一微,一任下来也够过上几辈子的了,何况还有底钱,公开归督官所有。
   每一任的宝泉局,都狂捞特捞,个个中饱私囊,朝廷总是大舍其本,每年都赔。
   现在把宝泉局交给了牟恒管理,牟恒的家境贫寒,每次上朝时都是破袍旧靴,皇帝也是有意让他弄点底钱也好改善改善他的生活困境。
   结果是牟恒的一个任期下来,一改过去宝泉局赔本的局面,全部按规格造出了新的“康熙通宝”,试炉的底钱,牟恒也没有要,也如数上交朝廷了。
   牟恒还是那个寒酸相,丝毫没有改变。皇帝见他上朝时还是破袍旧靴,便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把底钱留下?”
   牟恒说道:“小臣为皇上办事,皇上发给俸禄也就知足了,为什么还要比别人多得一份,留皇上的底钱呢?”康熙听了,暗暗钦佩,对牟恒是越来越信任了,完全不再顾忌牟恒和他长得酷似了。
   有一次,康熙帝因有大事要出京暗访,决定由牟恒来做他的替身,他吩咐牟恒一定要按时升殿处理朝政,不得有误。就这样,牟恒代替皇帝掌印八个月,大臣们愣是没有一个人识破。
   牟恒圆满地完成了康熙交给自己的任务,没有出现一点点纰漏。朝野上下一片太平。康熙也完成了微服私访的工作,处理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从此以后,康熙皇帝每次微服私访时,都让牟恒做他的替身在家主持朝政。
   大清律规非常严格也很严厉,大清律制规定:皇帝在国丧期间,不准许生孩子,一旦违犯,将充军三个月。
   俗话说,生可以知道日子,但谁能知道自己哪一天死啊!皇帝也不知道哪个皇太后、皇后哪一天驾崩。所以也无法预测让不让自己的妃子哪一天怀孕好还是不好。
   有一年,康熙皇帝还直犯了这个禁忌,需要充军云南省,这一去就是三个月,朝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怎么能没有皇帝呢!最后权衡再三,还是由牟恒替皇帝去服完了“苦役”。
   此后,全国的上上下下都知道,康熙皇帝执法如山,严以律己,一视同仁。所以那些贪官污吏再也不敢妄为。
   从此,牟恒成了康熙王朝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官宦,由于他对皇帝忠心耿耿,廉洁清正,官至监察御史,钦命巡视南城,多次“代天巡狩”。
   忠心保大清皇帝,清朝的江山由此更加稳固!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康熙和牟恒的生辰八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爱新觉罗玄烨生于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2月20日。
   牟恒——字圣基,号述斋,老八支六房小八支二房牟作孚的儿子,山东省栖霞县人。生于1658年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丑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十七日巳时也就是1726年。
   也就是说康熙和牟恒这君臣二人相差四岁,享年都是六十九岁(算虚岁),真是有缘分的一对君臣啊!
   牟恒是我的十一世祖也!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四日写于乌伊岭
  

共 44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康熙的替身是谁,看过后就知道了》,看后便知,康熙大帝的替身是牟恒。康熙和牟恒,因相貌相同,演绎出一段奇闻,一种默契的君臣情谊。文章起笔于君臣比胡须的测试,衍生出殿试的情节,插入了牟恒贫寒的家境入仕的迫切,特别是神助的情节给文章增添神秘色彩,牟恒成为君王的股肱之臣皆是天意。入仕后的牟恒,敢挑重任大任,不负君王,亦不改为人臣的初心。文章妙趣横生,很有可读性。而康熙大帝知人善任、为君者的气度,恪尽职守、为臣者的忠义,更让人感动。感谢作者精彩的文字,推荐共赏。【编辑:伊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7-05-05 11:22:44
  先问好老师,编辑不当处,见谅。
万人如海一身藏。
2 楼        文友:伊蘭        2017-05-05 11:23:24
  文章用笔轻松,写得妙趣横生,值得我学习。
万人如海一身藏。
3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5-05 12:00:00
  拜读老师美文佳作,问好老师,品读学习:只见皇帝把胡须先插到茶水里,太神奇了,皇帝的胡须在水里竟然全是直的,根根直立,好像水中的森林一样,不倒不散,像生了根。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4 楼        文友:牟来        2017-05-07 08:21:27
  文章,以幽默诙谐的基调通篇,行文更是如鱼得水,既两句诗词用的极好,又搜集过丰富的素材,作者本人也有很好文化基础。
   本文情节设计,开篇有些拖沓,但后面情节很棒,我给作者的建议:情节设计,需要提高。
   当然,说了这么多,苛刻也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不错。
   文笔老辣,行文自然。
5 楼        文友:牟来        2017-05-07 08:28:57
  此文,即是一篇幽默风趣的故事,又是牟氏家族史中精彩的一篇。把一个两袖清风的重臣和一个皇帝的形象刻画的真真切切,入木三分。
6 楼        文友:牟来        2017-05-07 08:30:41
  为优秀的作者,以及她优秀的品格点赞。
7 楼        文友:凡人奇想        2017-05-09 02:56:43
  这个网站速度特别快,不知道为什么?
8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09 07:24:30
  文章亦庄亦谐,趣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