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南乡俗中的杂礼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大到国家外交,小到庶民往来,都有一整套礼节规矩。民间乡俗中,在处理人情世故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杂礼,体现了民间礼尚往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陇南乡俗中的杂礼,名目繁多,虽然都是旧时代的产物,但也打着民俗文化的烙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礼仪文化的深厚积淀。现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简略的介绍给大家。
一、送饭
第一胎小孩出生之后,无论是男孩女孩,孩子的父亲要带上酒礼到岳父母家和舅父母家其报喜。岳父母和舅父母喝到喜酒后,于半月时带上大烧饼、红糖、鸡蛋、奶罐(内装油、盐,罐口贴红纸,罐耳系红绳)等礼品,前往贺喜,称作“送饭”,也叫“下奶”。
二、满月
婴儿满月后,亲戚朋友都来祝贺。有的送烧饼花卷,有的送布料,有的送童衣童帽。孩子的舅父给孩子剃头,剃头时放一个洗脸盆,内亲都要往盆子里放数额不等的“压水钱”。由舅父或舅父委托德高望重的人给孩子起名。然后,设家宴,盛情招待来宾。
三、找干爹
倘若孩子经常夜里哭闹,或者老是生病,就要给孩子找干爹(也称作干大)、干娘。第一次去拜干爹,干爹要给干儿子或干女儿送一只鸡、一个碗和一双筷子。逢年过节,干儿子或干女儿要带上礼物去拜望干爹干娘。干爹干娘去世后,干儿子或干女儿要披麻戴孝。
四、打老庚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人,互为老庚,同庚之人亲如兄弟姊妹。找到同庚之人后,双方认亲,双方父母就成了儿女亲家,逢年过节互相走动,双方老人去世后,同庚晚辈都要披麻戴孝,视对方父母为自己父母。
五、贺寿
老人到了50岁以后,每十年,即60、70、80、90岁时,儿女都要做寿,请来亲朋,设宴待客。亲朋要献寿帐,送寿礼,晚辈还要给老寿星磕头,敬酒,祝福。
六、卧镰
每年收完麦子的最后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改善生活,做好吃的,表示庆祝丰收,称作“卧镰”。
七、尝熟
每年夏收打碾结束后,晚辈要带着用新麦面做的花卷或烧饼,看望亲戚长者,称作“尝熟”。亲戚长者回送一个中心空洞的圆形大烧饼,称作“圈圈”。
八、贺房
无论谁家盖新房子,在上梁这天,亲朋邻里都要以钱粮随礼,帖红联,放鞭炮,表示祝贺。搬进新房,亲朋邻里都要以钱粮随礼,帖红联,放鞭炮,祝贺乔迁之喜。这两项活动,主家都要设宴,热情待客。
九、贺棺
老人上了年纪之后,子女要提前给老人准备好棺材,俗称“老房”。做棺材的木匠不是由主家管饭,而是由主家的邻居轮流请吃。棺材做成后,亲朋送礼祝贺,称作“贺棺”,主家要设宴待客。
十、花儿席
无论红白喜事,连日酒席过后,最后也是最丰盛的酒席,称作“花儿席”。祝贺孩子满月,款待娘家人的酒席,中间放一盆清炖全鸡,叫作“凤凰抱蛋”;招赘女婿,酒席中间用肉菜做成宝塔状,叫作“状元插花”;已故老人百期、三周年待客酒席,有“王祥卧冰”、“孟孙哭竹”等体现孝道的菜名。
十一、吃会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了敬奉龙神,由群众集资办会,杀猪宰羊,打羊皮鼓,以祭祀龙神,祈求龙神保佑,将龙王爷塑像抬到各村游行,称作“游会”,在各村大吃大喝,称作“吃会”。
至于婚丧礼仪,那就更为讲究和隆重了,在陇南民间,属于大礼,故不列在杂礼中叙述,待以后专门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