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天地事】吴自肃在富源留下的两首诗和他的为官故事(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天地事】吴自肃在富源留下的两首诗和他的为官故事(征文.散文)


作者:杨平原 布衣,34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42发表时间:2017-05-06 12:14:39


   在《康熙平彝县志》上看到明末清初人吴自肃在《滇境》诗里曾这样描述:“才入滇南境,双眸分外明;诸峦环秀色,芳树带文情。乱后民风俭,秋来野气清。相看初揽辔,何敢负生平。”这是作者从今富源胜境关入滇时的所见所闻,当时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不久,是一个秋天,作者从贵州入云南经胜境关,胜境关山峦叠秀,让他觉得双眸分外明,虽然这里是平乱后不久,但景色清新,民风俭仆,让作者产生一种豪气,从而发出“何敢负声平”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想干一番事业的的决心和豪气。那么他是因为什么来到胜境关并留下有关胜境关的诗呢?
   吴自肃是山东无棣县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三年进士,历任江西万载县令,户部主事,云南学政,河东道布政司参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吴自肃上任云南学政,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管理云南全省的教育工作,类似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他赴任云南学政从胜境关入滇。
   康熙二十七年,已经58岁的吴自肃出任云南学政(老百姓叫云南学道),当时的平彝(今富源)刚刚裁去明代设置的平夷卫,由曲靖府通判(相当曲靖市副市长)代管。通判驻扎在原平夷卫左所,平夷卫管辖的平夷卫右所飞地也归马龙州、寻甸州、沾益州和南宁县代管。由黔入滇的关口胜境关派百总一员带兵五十名把守。
   吴自肃一路颠簸进入平彝地界胜境关,地方官早就在胜境关接官亭等候。吴自肃与迎接他的地方官相互致敬,手里拿着马笼头鞍辔,脱口吟诵出《滇境》一诗,诗结尾“相看初揽辔,何敢负生平“教人更加敬仰,知道这是个有抱负的好官,喜听他吟诗一首,赶忙叫书记录下来。地方官早就知道这位吴大人年轻时根据敲门时的一句话破了一个命案而出名。
   此事说的是吴自肃老家山东省的无棣县,有一村民李仁,他和同村好友刘义打算从天津买布回乡贩卖,他们雇了一个名叫余五的三桅帆船,约好次日清晨启程。
   第二天黎明,刘义来到余五船上,可一直不见李仁到来,就叫余五去催,余五跑到李仁家,大门关着,他敲门就喊:“二妹子,二妹子……”敲了半天门,李仁妻子王氏才来开门,听了余五的话后道:“我家官人天没亮就走了…”他们连找三日不见李仁踪影,就报了案。
   知县严智接状后,经审问觉得王氏有嫌疑。又问了她家的左邻右舍,都说知道李仁要去天津买办,至于李仁出未出门,都没见到,不过平时两口子经常打闹。严知县于是拷问王氏,王氏在酷刑下招认是她谋害丈夫,严知县见王氏招供,判王氏死刑。定于次年秋后行刑。
   这年仲秋,任刑部郎中的吴自肃回家乡无棣县探亲。他听说了这个不见被害人尸体的案件后有意了解一下,严知县提取案卷及上峰批文急忙来拜访,吴郎中细心查阅案卷后道:“错了、错了!敲门便叫二妹子,定知房内无丈夫。速传在案人等重新审理。”严知县急回衙升堂,调来原案人重审。吴大人审余五道:“刘义让你去催李仁,为何张口喊二妹子?你必知真相。”余五死不认账。严知县又差人抓来当时在场的一水手。水手挨了板子就大喊冤枉,随即招出:“李仁他四更就来到船上,把钱袋放在船舱里。当时我在舱里懒起装睡。余五见四下无人就将船驶到深水处,把李仁推入水致死,然后又将船泊回岸边,藏好钱袋,脱衣装睡。”李仁被害案真相大白,余五被判死刑,王氏无罪释放。案卷再次上报,吴自肃力保严知县没被降职,罚了他三个月薪水给王氏。
   可见吴自肃是个有作为敢担当的好官,在回乡省亲的过程中也为地方办了一桩好事,他的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在他的另一首诗《平彝》也有所反映:“不寐中宵起,遥看欲曙星。鸡声方度水,豹霧又充庭。数里霞舒紫,千层岭放青。奇儒环道左,何以树义型。”这首诗大意是说:我在平彝留宿,睡到半夜睡不着,就起来,看到曙光从遥远的天边射来,将要天亮了。我想到云南这块地方刚刚平定,很多人隐居起来。霞光和云朵在天空舒展,山峦重峦叠嶂青翠可人。我边徘徊边思考:怎样树立一个读书人学以致用的形象?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想在云南有所为的决心。果然,他到昆明后,主持考试选拔人才,组织地方人才,纂修了康熙《云南通志》。他的为官故事和过平彝留下的《滇境》和《平彝》两首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共 1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借用《康熙平彝县志》上记录的明末清初人吴自肃在《滇境》诗句入笔,随后详细介绍了吴自肃背景,后文列举了吴自肃年轻为官时期,根据敲门时的一句话破了一个命案,由此而出名。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得出结论:吴自肃是个有作为敢担当的好官。并且引用吴自肃的诗句加以证明,表明了对自己前途有所作为的决心、胆识。通过作者的笔墨,让大家认识这位吴大人为官的政绩,刚正不阿、有勇有谋的精神,特别是吴自肃树立一个读书人学以致用的形象,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流畅的文笔,清晰的思路,传递了积极正能量,佳作倾情推荐共赏,感恩赐稿!【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5-06 12:15:53
  “我边徘徊边思考:怎样树立一个读书人学以致用的形象?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想在云南有所为的决心。果然,他到昆明后,主持考试选拔人才,组织地方人才,纂修了康熙《云南通志》。他的为官故事和过平彝留下的《滇境》和《平彝》两首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所有读者一份深思,弘扬正能量!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5-06 12:16:26
  非常感恩老师赐稿晓荷社团,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演绎,祝老师创作愉快,万事如意!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杨平原        2017-05-06 13:58:01
  谢谢编辑老师。
4 楼        文友:张福洲        2017-05-06 14:54:07
  “何敢负平生”,即是吴自肃的诗句,又是他的精神高度。正是有这样的方向,吴自肃便不会虚度光阴,也必然能够留下非凡的政绩。点赞!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回复4 楼        文友:杨平原        2017-05-08 16:00:40
  谢谢点评
5 楼        文友:何叶        2017-05-06 20:23:41
  感谢老师投稿晓荷!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6 楼        文友:杨平原        2017-12-15 18:29:03
  感谢编辑老师及读者,“何以树义型。”这句诗中的“义”字应该是“仪"字。
7 楼        文友:杨平原        2017-12-18 15:49:38
  “义型”应为“仪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