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岭北记忆(散文)

精品 【山水】岭北记忆(散文)


作者:一地流沙 进士,7267.1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2发表时间:2017-05-10 07:49:36
摘要: 岭北,我太熟悉了,熟悉到我曾经数过一路的玉米棒子,熟悉到我曾经数过上岭与下岭的步数,熟悉到我一边在后面推着自行车,一边数着父亲脑后随风飘起的白头发。

【山水】岭北记忆(散文) 那天晚上,我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关于岭北记忆的散文,然而,把曾经的岭北记忆从脑海一一滑过,却终究无从落笔。转而,给老妈打电话,想让她和我说说岭北的山水人文。老妈一听我要写岭北的文章,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连忙打断我说道:“岭北有什么可写的呢?岭北开门见山,你写山吗?岭北的山又那么沉,你写得了吗?听你外公讲,三十六岗,七十二峰,一百二十八道山梁,何处不是故事啊!你是吃六谷糊长大的,妈建议你还是写写岭北的美食吧,比如盐焗鸡,比如六谷糊,比如炒索粉,比如杨梅球,这些不是你们兄妹几个最喜欢吃的吗?”
   老妈一连串的话,再一次勾起了我脑海深处那些岭北记忆的片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无声的画面:萧瑟的秋风中,夕阳西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岭上,挑着二把圈椅的母亲,行色匆匆……
   画面就这样浮荡在我的眼前,匆匆行走的母亲,一步步向岭上走去的脚步显得那样的清晰。我可以想象,过不多久,暮色四合,画面中,母亲那份着急的心情。
   母亲是六石口北后周人,北后周背靠山脉,村子面前一马平川,广阔的田野,平坦的机耕路,孩提时我不止一次问带我长大的小姨,为什么北后周前面没有一条岭呢。
   每当我这样问小姨,小姨就会和我说:“你看,远处光秃秃的山那边就是你们诸暨,从你家到这里,你过了多少山,你数过吗?你要知道,那些岭都在山上啊!”
   小姨的话根本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到现在还不明白,那时候,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远嫁给父亲。试想,母亲回一趟娘家多么的不容易啊!如果像现在这样交通发达,或许没什么,但那时候是走路的,路途遥远,从六石口北后周过岭北、璜山、浬浦、象路岭、朝母岭、到章村。这条路,我外公外婆、我舅舅、我姨都走过,都是挑着两只小田箩而来,而且不止一回,目的就是照顾我们。小田箩里,红糖、索粉、六谷粉、豆糕,这些物品,其实,也是舅妈省下来给我们的,毕竟四个表兄弟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呢。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豆糕是我的最爱,一片薄薄的豆糕,总是吸引村子里同龄人羡慕的目光,不像现在,五花八门的零食铺天盖地。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岭北在哪里,只是听外婆她们和母亲说是从岭北走来的,好几次,我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亲在见到外婆的那一刻高兴得会有泪珠落下来。一直到我亲自走过岭北以后,我才明白母亲为什么会落泪了。
   读初中前,每一次去外婆家,都是跟着母亲从诸暨坐火车到义乌,再从义乌坐汽车到东阳,然后在东阳城里的二姨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坐汽车去六石。孩提时候的我,能去外婆家过年,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光有火车坐,还有豆糕和糖梗可以吃。母亲每一次回娘家真的是不容易,那种奔波劳累的程度,每每想起,仍让我觉得心酸。
   终于有一天,父亲买了自行车,而且让母亲也学会了骑自行车。“伟儿,妈妈在前面牵,你在后面推,妈妈骑自行车带你去外婆家。”我依然记得母亲说话时那一刻脸上流露出一缕喜悦的笑容。我读初二那年放寒假,母亲决定骑自行车带我去东阳,但父亲担心路不好不同意。后来,父亲想了个折中的办法,用自行车把我和母亲送到石壁脚,而后,我和母亲踏上了去东阳的征程。
   第一次走岭北的艰辛,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路走走歇歇,等走到岭北周时,母亲怕我吃不消,就打算先去环城湖舅舅家。环城湖这个舅舅,我在外婆家见过好几回了,他高高的个子,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
   这时候,菊素表姐已经在浬浦中学读高二了。那天她见到我,很惊讶。她惊讶我吃得消走这么远的路,她更惊讶大阿娘(大姑姑)为什么不带我坐车去念婆(外婆)家。她以为我是从家里走来的呢。
   其实,从溪坑边的岭北周往环城坞走,也要走很多路,如今想来,母亲带着我去环城坞是舍近求远了。在路上我一直问母亲,怎么还没走到舅舅家,而母亲总是用疼爱的目光看看我,然后说,马上就到舅舅家的。可是,这个马上,一直到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终于说到了。“马上”这两个字,从此在我的脑子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多年来,每每听到别人和我说“马上”这两个不确定的字时,内心之中我会觉得十分的不爽。
   那个夜晚,我让表姐带我去村子里转转,因为每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觉得很神奇。那时候,月色朦胧,树影婆娑,寒冷的风儿吹拂着我的裤腿,大地仿佛已经沉睡了,除了偶尔传来的狗吠声之外,四周一片寂静无声,天上的星星闪烁着晶亮的脸庞,似乎在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表姐一边在前面带着我走路,一边和我说,她一个人晚上是不敢在外面的,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怕,我追问她怕什么呢,表姐用手指了指后面不远处高高的山,轻轻地说,山上打过仗,死过很多人。
   表姐的话音刚落,山上突然间响起一声不知名的野兽叫声,我还没有说什么,表姐就拉着我的手,声音颤抖着说,我们快回家去。我本来还没有觉得什么,但一见表姐这副神情,顿时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涌上心头,话也不说,拉着她的手,撒腿就往家跑。
   “砰”的一声,表姐把月色关在门外,一边喘着气,一边和我说:“表弟,你白天走了那么多路,咋还能跑得这么快呢。”
   我笑着和表姐说:“刚才的野兽叫声我好像觉得是马头熊呢。姐,岭北和我们章村一样的吓人,我告诉你,我家曾经有一头猪被马头熊给叼走了呢。”
   年纪和我不相上下还在做作业的表妹伸了伸舌头,嘟嚷了一句:“我一定要读好书,我一定要走出岭北这个山沟沟。”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若干年后,表姐她们都相继走出了岭北这个山沟沟。岭北,也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她们的记忆。
   母亲在和舅舅舅妈拉家常,我缠着表姐,让她给我讲打仗的事。表姐毕竟是读高中了,战火纷飞的场面被她讲得十分的悲壮激烈,我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就是在那个夜晚种下了深深的根。
   夜,一片寂静。血流成河的战况从表姐的嘴里说出来,她反而显得十分的平静,脸上哪里还有一丝先前在屋外害怕的表情?而我,那个夜晚,却久久不能入眠。
   第二天早上,吃过舅妈炒的鸡蛋炒索粉,我跟着母亲的脚步向大岭头的方向而去……
   岭北,从岭下到岭上,从走路到坐车,几十年来,从未远离我的思想。家与外婆家之间,岭北如同一个驿站,尽管我听不懂那里的方言,但是,因了母亲的缘故,总觉得倍感亲切。或许,是因了外公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进了岭北,你妈妈就是回到了娘家。我明白外公话里的意思,他老人家的潜意识之中,岭北始终是他们东阳的。
   岭北,我太熟悉了,熟悉到我曾经数过一路的玉米棒子,熟悉到我曾经数过上岭与下岭的步数,熟悉到我一边在后面推着自行车,一边数着父亲脑后随风飘起的白头发。
   我也是生在山脚下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岭北比我们这里好。最起码,岭北通班车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是三卡的天下,我也始终认为,任何时候,交通的发达与否,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当我知道岭北通了班车的消息时,我那一刻的心情绝对不会比岭北的人们差一分。
   第一次坐着汽车过岭北是在结婚的第二年,是带着妻子去外婆家过年的。妻子从小生活在城区,当汽车过了石壁水库后,她就害怕得不行了,一路的盘山公路,从岭下到岭头,她那对睁大得如同成熟的葡萄般的眼珠子,令我到如今也忘不了。我记得,在汽车过了岭腰时,我附在她的耳边轻声地和她说:“上去并不怕,我想,等一会下坡才是真的可怕呢。”
   果然,汽车在过了岭头以后,一路都是下坡路,最让我感到害怕的是公路外边是悬崖峭壁,我提心吊胆地坐着,那颗心真的如同提到了嗓子眼,更不要说妻子那时候的感受了。这种担心,毫无疑问的持续了十多年,一直到通了诸永高速以后,下面的公路才改善了很多。令人开心的是,岭北快车道的项目已经开始了。
   记得有一年,我在外公家过年,某天夜里,我问外公:“为什么岭北人说的是东阳话,而又是属于我们诸暨的呢?”外公和我说:“五八年的时候,岭北、六石、上卢、湖仓、新合、罗店组成了一个上卢星火人民公社,一直到六一年,上卢星火人民公社才改为上卢区,而岭北管理区也改为岭北人民公社,到了六七年,也就是你出生前一年,因为石壁水库,岭北人民公社就划归你们诸暨了。”我还深深记得,那天夜里,在东阳的一座低矮的楼房里,外公和我侃侃而谈:“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吴宁县,属东阳郡……”
   如今,外公外婆也早已仙去,那座承载了儿时记忆的低矮的楼房也在去年修葺一新,成为了肇庆堂展示文物的场所,儿时跟着外公练武的那个练武厅显得更加的宽阔了,就像岭北的公路一样也变得宽阔了许多,但是,远去的岁月,终究都变成了一份记忆。
   三十六岗、七十二峰、一百二十八道山梁,我到底触摸过多少?我想大多也只是个未知数吧。虽然前些年,随着农林局的朋友倒是走过了几座岭北的山峰,尤其是那几个以岭北的美食而名扬诸暨的山庄,因为工作,也经常光顾,因而,盐焗鸡、六谷饼、豆腐包、杨梅果这些岭北美食,我也更多的知道了属于岭北的那份内涵。或许,母亲每年过年给我们兄妹做的一只瓦钵鸡(我们叫红锅鸡)吃,就是一种幸福的内涵吧,就像是去外婆家吃鸡蛋炒索粉那样,永远是一种满满的幸福味道。
   或许,岭北让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应该是那一只只肉质鲜美、外酥里嫩的盐焗鸡吧!但说到美食,几十年来,第一次走过岭北时那一碗鸡蛋炒索粉的美味从未远离我的记忆,那种物质缺乏时代给我烙下的深深记忆,哪怕我在天南海北品尝过很多特色美食,但始终无法覆盖。
  

共 37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饱蘸深情的文字,勾勒了故乡岭北,那些沉淀在岁月里,依然熠熠生辉的记忆。文章透过几个画面描摹了岭北昔日生活素描:母亲回娘家翻山越岭、几经周折,道破了走出大山的颠簸坎坷;第一次骑车走出大山的艰辛;和表姐经历有惊无险的黑夜,表姐坦言走出大山的理想;携带妻子在山路上盘旋的惊险场面,都真实地反映了岭北人的生活状态,折射出大山人不畏艰险,勇敢前行的精神风貌,也是精神财富温暖自己。也描绘了如今岭北,为走出大山的人们提供了坦途和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大山不再是阻隔人们前行的障碍。但,亲人们已经远去,唯有留在唇齿的家乡美味,是任何美食不能替代。美味出自故乡,故乡情结挥之不去。一篇内涵深挚的乡情文章,字里行间浸染着对故乡的思念,对根的眷恋。推荐佳作,问好流沙!【山水神韵:春华秋实】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5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华秋实        2017-05-10 07:55:37
  乡情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故乡是我们的根。这是一篇内涵深挚的乡情篇章,字里行间浸染着对故乡的思念,对根眷恋。无疑,有关故乡的记忆,已经成了前行的最温暖的记忆,更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文章字字含情,读来感人肺腑,耐人寻味。问好流沙,山水一家人欢迎你来山水,怡情山水,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17-05-10 14:03:00
  感动社长亲自编辑流沙粗陋的文章,怡情山水,谢谢!
2 楼        文友:王希今        2017-05-10 08:04:2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了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感受到了大山人的厚重情怀,也感受到了故乡给每个人镌刻了痕迹,挥之不去。耐读的文字,感谢流沙老师支持山水。期待而更多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17-05-10 14:06:04
  多谢赏析,老师美誉是流沙行文的动力源!
3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5-10 10:36:22
  拜读老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字,认真品读学习: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无声的画面:萧瑟的秋风中,夕阳西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岭上,挑着二把圈椅的母亲,行色匆匆……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3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17-05-10 14:08:22
  谢谢老师赏析,遥握……
4 楼        文友:三人        2017-05-13 09:57:59
  故土中有我们太多的记忆,那是故土的历史,也是我们个人的历史,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得东西,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我在路上走着,有时会歇歇,但从未放弃。
回复4 楼        文友:一地流沙        2017-05-13 11:38:19
  那是一份永不磨灭的记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