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

精品 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 ——读普玄散文集《五十四种孤单》有感


作者:湖北武戈 进士,10665.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85发表时间:2017-05-10 13:25:41
摘要:《五十四种孤独——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一书,是由国家民政部“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组”发起的调查实践项目,组内成员用大半年的时间,在湖北、河南等地,每个地区选取3至5个乡村福利院,采取短期访谈和长期跟踪结合的方式,先后采访了七百余位居住在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最后筛选出五十四篇口述实录。

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 粗略地浏览过《五十四种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程琳演唱的一首歌,歌名我不记得了,但是,还记得其中的几句歌词:“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一、走进《五十四种孤独》
   《五十四种孤独——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一书,是由国家民政部“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组”发起的调查实践项目,组内成员用大半年的时间,在湖北、河南等地,每个地区选取3至5个乡村福利院,采取短期访谈和长期跟踪结合的方式,先后采访了七百余位居住在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最后筛选出五十四篇口述实录。
   农村有句俗言,叫作“天旱无露水,人老无人情”。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五十四种孤独》一书通过老人们的人生故事,打开了“福利院”这个被视作家庭伦理范围之外、日常生活禁区的机构;也打开了孤寡老人这个在他人眼里可能是封闭的、奇异的,但并非全然是悲惨单调的世界。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福利院的老人是一群无儿无女、没有储蓄的可怜老人,他们日常活动范围有限、与亲友断了联系、虽然生活温饱但是无聊,性格难免古怪刻薄。采访者也曾被旁人介绍道,“这些老人异常寡情刻薄”。老人院里也确实常常能观察到,“他们争吵时常常咒骂对方,会为菜碗里的一块肉的大小而大打出手”。
   文章采录的五十四位老人中,有上过朝鲜战争的老战士、有国有大型油田参与施工的民兵班长、大型铁路铺设钢筋的技术人员、乡村拖拉机手、乡村唱戏和练武的人员,他们因为各种政治或者个人因素导致孤寡;也有上个世纪70年代的养猪能手、大队干部、工程队炮手、乡村财经人员和乡村裁缝,因为各种“偶然”陨石的坠落突然变成了孤家寡人;还有的老人当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在由集体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夹缝中苟活的小人物,比如合同工和临时工,在从乡土向城市的奋斗中,有人牺牲了婚姻,有人影响了终身。
   这些老人在讲述自己故事时流露出的复杂的“人性”,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与这种孤寡命运的暗淡联系。比如说,老人们因为住进了福利院无牵无挂,所以比普通人更渴望与人接触,用千奇百怪的方法削减孤独:有人养猫养狗,半夜跟猫狗说话;有的几个老兄弟挤在一起,每天像孩子一样,形影不离;有个替别人养了几十年孩子被老婆扫地出门的老人,经常和那个凶狠的前妻联系。他认为,比恶妇更凶狠的,是无形的孤独。
   即使在老人院里,他们也“残存”着顽强的生命意志,据采访者熊湘鄂记录,有次与瘫痪在轮椅上的老人聊天结束后,看到他使劲地转动轮椅的钢圈,“抬起一直低垂着的花白脑壳,咧着垂悬着一条长长涎液的大嘴,指着门外不远处的台阶自豪地告诉我,今天已经滚到走廊边上,兴许明年我就可以滚到那里了”。
   在五十四篇口述里,孤寡老人不再是面糊模糊的孤寡受害群体,而是曾经将自己的体能、精力和智慧贡献给时代和国家的人,但因为种种原因,老的时候,却没有家,没有孩子,也没有钱。但他们并未一味悲戚,都还保留着生命力和与人交流的念想。所以采访组长普玄认为,比起孤寡的现状,更可悲的应是甚至没有人去注意到这些人曾经活过。“认为孤寡与我们很远,与我们无关,认为孤寡只是偶然事件,是个人修为,才导致我们好多人忽略孤寡的存在。”而人人都会老,谁也难免保证老时会不会如同他们一样。就像《五十四种孤单》前言所说:
   “也许你说,你现在事业有成,有夫有妻,有儿有女,孤寡的生活与你无关。那我们告诉你,我们访问的老人们,他们中有很多早先也是有儿有女,有夫有妻。也许你说,我现在位居官场,是科长,处长,是经理、总经理,或者更高,那么多人围着我转,我怎么会孤寡?那么我们告诉你,我们接触的这些老人,他们中有人过去也在台上开会,对着很多人讲话,他们也是领导干部,也曾叱咤风云。也许你说,你现在腰缠万贯,你有别墅和豪车,你有很多的资产,你的钱能买来一切。那么我们告诉你,我们在福利院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有钱人,跟现在的暴发户相比,那个时代更让人羡慕嫉妒。你还可能很帅气漂亮,还可能能力超群,还可能祖上有福荫,但这都不能保证你儿女成群和老有所伴,这才是人生。”
  
   二、老人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这五十四位讲述自己孤独成因的老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孤寡的,他们也曾经是人群中的娇子,他们也曾是干部,对着很多人讲话,也曾经“吐口唾沫是颗钉”,也曾经叱咤风云,他们也曾是那个年代的有钱人,也曾帅气得不得了。他们只是现在老了,经历过人生的各种磨难之后,他那一个小团体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于是变得孤独了。而我们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受任何挫折?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如当官时那样风光前护后拥?谁又能保证膝下儿女都能陪你终老?可以说,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未来是个什么样,更不能保护自己一辈子就不会经历孤独。
   湖北省建始县茅田乡福得院的李廷山是个抗美援朝老兵,同他一起当兵的同乡战友李朝松死了,他复员回乡后,专门找李朝松那个村找到了他的父亲,把身上的棉衣脱给李朝松的父亲,还给李朝松的父亲砍了能烧一个冬天的柴禾,挑了满满一缸水,还对李朝松的父亲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儿子。此后,他每年都去一次李朝松家,每回去都帮他父亲砍柴挑水。
   李廷山复员回乡的第二年,亲戚给他介绍一个刘姓姑娘,去乡政府领结婚证时,他对女的说,他那方面可能不行,不能害了她。那个女的还要傻里傻气地问他,哪方面不行?他没办法给她解释啊,他只能说,他不是个男人,他不能害了女的。女人还是不信,她说:“你是个骗子,你让我摸摸,摸了我才相信。”他哪能让人家摸啊,那个年代,有讲究的,老辈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他总共才见那女的两三回,手都没碰过,哪能让她摸他?传出去,说她摸过他,那她也嫁不出去了。
   他不是男人的事,很快就都传开了,四邻八舍都知道了。起先他很怕丑,觉得太丢人,抬不起头来。后来日子一长,也无所谓了,别人怎么说他,怎么看他,他懒得管这些。从此,再没有媒人给他说亲事,他父母讲再也不管他的事,说他死了他们也不管。早知道现在这样还不如死在部队。他说这不能怪他,他不做害人的事。他说他那么多战友都死了,他没死在朝鲜战场,他知足了。
   他活到现在八十多快九十了,他认为够本儿了。想想李朝松,他们1950年一起从茅田去业州,从业州又去恩施,1951年又去朝鲜,他们都在一起,他却在朝鲜死了。他打死了那么多敌人没死,李朝松一个敌人都没打死就死了,他还是班长,还是当了小官的,是不是划不来?那天他中了流弹,胸部清清楚楚一个枪眼,血一直流啊流,包都包不住,他赶到他面前的时候,他话都说不出来了,只对他比划了一个手势,对他摆了一下手,卫生员还没到他面前,他就死了。他当时不明白他做那手势的意思,后来他猜想,他应该是要他别学他,要活下去。
   65岁的许意全,是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天河坪村人,当过村治保员、播音员,1993年出家在悬鼓观当道士,2013年进入郧西县社会福利院。许意全20岁时,生产大队看他做事指望得住,成分低,老子又干过支书,就让他到天河坪大队当治保员,住在大队房,吃饭自带粮食自己做,每天10个工分。主要工作是调解问题,比如两口子打架、不养老人、邻里纠纷、地界林界扯皮。那个年代,老百姓读书少,胆子都小,“冤死不告状”,有啥矛盾纠纷不愿到处嚷嚷。在生产大队,治保员就是公安、法院,说话算数,怎么调解,老百姓就得怎么依,不服也不行,蹦跳狠了直接用绳子捆起来送公安。
   1973年,村里播音员害病死了,大队又让他干播音员。每天早上5点半,上午11点半,晚上7点半,准时响广播,播大队通知、播上级文件、播革命歌曲。播音室只有大队干部和他能进,坐在广播室里,黑漆桌子泛着油光,红布罩着话筒,听到自己的声音传到家家户户,他兴奋得不得了。
   19岁那年,他谈了第一次恋爱。对象是他表妹。从小常走亲戚,算是一起长大,日子久了有了感情。双方父母都知道,没撮合,也没反对,谈了一年,没有拉过手、没有抱过、没有亲过嘴。表妹父母和弟弟来他家看家儿,表妹没来。当时他哥哥、弟弟已经成家,一大家子住三间瓦房搭一间偏房。父母做了一桌子菜招待她父母,临走还送了三双袜子,没给钱,没钱给。1971年腊月,他拎了四色礼,到表妹家认亲,她父母招待很周到,但他总感觉没以前亲热。可是炒了七个菜,当地有“七成八不成”的说法,炒七个菜说明中意,炒八个菜不中意,他也不知道她父母咋想的。过了几天,表妹把他送的礼原封不动退回来,婚事吹了。他追问原因,表妹不说。后来从她邻居那儿打听,她家嫌他家人多房少住不下,他当治保员事情又多,怕顾不上家。
   23岁那年,他在调解矛盾时遇到个女的,22岁,小孩一岁。男人是个木匠,常年四处做活不在家。有一天,她说房子漏水,请他帮忙捡瓦,他足足干了一天。天擦黑,她炒了几个菜,倒了些酒。他吃罢饭准备走的时候,打起了雷,下起了大雨,她一把拽住他说:“别走,外面打雷,我和娃子怕得慌。”喝了几杯酒,他头脑有些发热,不顾娃子吵闹,直接把她抱到床上,脱她的衣服,她没有拒绝,他第一次尝到女人的滋味。当晚,他又是害怕、又是紧张,不等天麻麻亮就从后门跑了。越是害怕,越是想去,他又隔三差五去她家帮忙,天黑了上她的床,天不亮从后门溜走。
   后来,这事还是传到她男人耳朵里,她男人拿着棒子到他家拼命。没有捉奸在床,他死不承认,承认了那还得了?他家弟兄三个,她男人弟兄俩,大闹了一天,临走她男人放狠话:“妈的,要是被老子捉住了,老子命都不要了,杀你全家!”他心里有鬼,一句话也没接。他们走了,父亲骂他:“你个不要脸的东西,许家的脸让你丢尽了!”
   1993年,他42岁,出家到悬鼓观当道士。拜江慎学道长为师,师从正一派。道观里有道士五六人,有全真派,也有正一派。全真派规矩多,要求住观修行,不娶妻,不吃荤,不喝酒,讲究精气神的修炼。正一派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喝酒吃肉,以符箓活动为主,主要是符籙斋醮、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全真派祖师是重阳真人,正一派祖师是张天师。
   跟江道长学了三年,边学边做,他也能给别人解卦、解签,做做法事。观上的法事以祈福禳灾为主,下山做的法事多是超度亡灵。
   做道场,可是道观最重要的活动。道场很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音响,二是造型。先说音响,就是道家音乐,每位参加法事的道士,要会念诵经文,熟悉经文中咒、赞、偈的唱法,以及律令、禁戒的念白,配合法事的内容,演奏节律、曲调不同的乐曲。再说造型,就是道场法师巡回、礼经、拜神的动作。道长是高功法师,配两名都讲法师、两名监斋法师、两名侍经法师、两名侍香法师、两名侍灯法师。斋醮活动中,道士的巡回放在仪式后半部,由知钟、知磬道土领先,高功法师、都讲法师、监斋法师等随后,道徒一般不参加。法事结束后,高功法师、都讲法师先退席,场面由各分管道士收拾,监斋法师实行监督。
   1997年,观里的道士允许结婚了。他没动那念头,他走了这一步,求的就是自静,要动那念头,他干嘛要上道观?2012年腊月,他烤火煤气中毒,突发脑溢血,观里把他送进医院救治。病好后,身子不如以前,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道观是个神圣的地方,给了他20年的清静,他不想拖累道观,申请进了郧西县社会福利院。
   现在,老许年龄大了,把一些事情想得更明白了,还是清静最好。有时候,在福利院听到悬鼓观响起的钟声,他就走到院子外面,远远眺望着悬鼓观,一个人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站很长很长时间。
  
   三、我们该为孤独老人做些什么
   书中的五十四位孤独老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不是当年的他们多么无能或多么不出色,他们虽然不敢说是是人中娇子,最起码也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
   我现不说书中人物了,向大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我的三哥。我三哥年轻时有一把子力气,是生产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犁地耙田是一把好手,庄稼活全部通套,队里需要出公差时,队长都舍不得放他出去。
   可是,到了谈婚论嫁年龄时的三哥,高不成低不就,不是他看不中女方,便是女方看不中他,一来二去就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
   到了45岁以后,我三哥便对女人没了兴趣,即使有人给他说亲,他也是把头摆一摆,表示没那个必要了,一个人单过免得拖累别人。那时,他忽然对造田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用了十年时间,硬是在我们老家门前的大沟里造了两亩多水田,按我们当地的土地政策,自造的水田,头三年属于个人,三年后归集体,是要算产量的,就是这样,他也乐此不疲。
   后来不造田了,他又忽然对养牛产生了兴趣,喜欢吆着耕牛去给人家犁地耙田,无论谁请他做,他都喜欢,而且牛工钱比别人低。实在做不过来了,才会让给别的耕地手去做。他在这方面有一个特点,总想着要比别人强,别人犁地耙田是一百五十元一亩,他只要一百二十元一亩,只要管牛三顿牛草就行了。给别人家杀猪时,他也要比别的屠夫收费低,别的屠夫一头猪收二十元,他只收十元。我们弟兄家的活他也答应做,给钱他也收,但做得气冲冲的,钱收得也是气冲冲的,好像哪个借他新大米还了他陈稻谷一样。
   2012年时,他在给人犁地时,被自己的牛抵倒在地,用牛角抵断了三根肋骨,其中一根肋骨断成三截,断骨茬戳烂了他的肺叶,胸口肿得像是揣了个两三岁的婴儿。村上把他送进县医院交给我后,医院从他胸腔里抽出了三盆血沫子。那一次,我花了近三万元把他抢救过来,稍微好一点,我们问他有钱没有,他却来个死不吭气儿,不说有,也不说没有。后来却从医院里偷偷跑回家。同病房的人说,他怕医院扣下他,向他讨医疗费,他是被吓跑的。
   2016年4月,他因突发性脑梗塞,夜里起来方便时滑倒在场院坎下,第四天找到他后,送到医院抢救了五天,终因回天乏术,走完了他六十二岁的人生路。三哥死后,我和四哥一商量,没有把他这个五保老人扔给村上,而是以我们两家的儿子名义凑钱1.5万元,为他料理了后事,侄儿余波作为他三伯的捧灵人,亲自把他三伯送上了山。
   《五十四种孤独》一书,向我们展现的是五十四种导致孤寡的原因,也是孤寡老人的心灵独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顾,要像关注留守儿童一样,成立一个“关心孤独老人工作委员会”什么的组织,对他们予以必要的关顾。因为,他们的今天,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共 57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生活在福利院的老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进入福利院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对这些人,一定不能存任何偏见,或者任何歧视的心理。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风浊残年,但是,这些老人中的很多一部分,当年都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都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做过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贡献;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是饱经磨难以后,无可奈何地来到了福利院,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对待这些人,就应该像文章开始说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这些老人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因为我们今天很多人还不如他们的昨天;文章中主要举出了抗美援朝伤残军人李廷山的故事、长期担任大队治保员、播音员许意全的故事、三哥的故事;最后呼吁全社会应该了解、关心、关注这些老人,给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在福利院安度晚年,享受人生最后美好的时光。文章语言朴实清新,举出的事例又典型性,分析原因细致全面,最后提出建议,很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作者武戈兄,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51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5-10 13:26:55
  生活在福利院的老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进入福利院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对这些人,一定不能存任何偏见,或者任何歧视的心理。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0 14:25:04
  非常感谢如水的编辑推荐,害得你中午都没有休息啊,辛苦了。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5-10 20:26:08
  祝贺武戈兄佳作获得精品,祝武戈兄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0 20:32:41
  感谢如水老师辛苦编辑并及时推荐,主要是编者按写得非常到位。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0 20:31:31
  感谢评审组的各位老师,谢谢。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5-10 20:39:43
  今天,对孤寡老人的生存,政府已经采取了很有力的措施,从经济和吃住、照顾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对这些老人,特别是为国家流过血汗的老人的照顾的重要意义。祝贺精品!
语文教师
回复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1 07:09:52
  是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孤寡老人的吃住照顾得很周到,但是,对于他们内心的孤独呢?值得我们思考。感谢春雨老师的关注和雅评。
6 楼        文友:天河大侠        2017-05-11 10:43:08
  洋洋洒洒,品读细致
回复6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1 10:48:41
  感谢大侠的关注和雅评。
7 楼        文友:晓曦        2017-05-11 11:07:18
  解读很到位,原因分析也很准。向师兄学习问好。
晓曦
回复7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1 14:31:00
  感谢师妹的关注和雅评,近段时间还好吗?
8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5-11 17:14:47
  问候武哥,欣赏佳作,感受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值得学习!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8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1 17:28:43
  非常感谢雪舞的关注和雅评,向你学习。
9 楼        文友:墨丹书画        2017-05-12 11:56:49
  墨痕清新生动,文笔情深意厚。问候老师!
让美好的心灵在这里生根发芽!让纯朴的诗文在这里雅俗共赏!祝福江山!问候老师!
10 楼        文友:晓曦        2017-05-17 09:21:52
  最近太忙了,顾不得搞创作。
晓曦
回复10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17 09:57:08
  嗯嗯,还是以工作为主,文学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就像他们喜欢打麻将一样。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