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鄱阳湖: 山水诗风吹起的地方(随笔)

编辑推荐 【春秋】鄱阳湖: 山水诗风吹起的地方(随笔) ——鄱阳湖: 山水诗风吹起的地方


作者:鄱阳湖文学明然 举人,38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72发表时间:2017-05-11 19:36:51
摘要:谢灵运,在诗意的国度里,你不愧是中华文化历史变革进程中,一个熠熠放射出万丈光芒的名字,而且还是一座永恒的文化坐标,一枚永远不朽的文化符号!


   在鄱阳湖上都昌县城的西边,有一个叫做西山的地方,远远地与立于城外的南山遥相呼应,势如犄角之态,守卫着这座泱泱大湖之上的小城——都昌。在两山之间隔着一条河流,人们习惯性地称呼它为西河,也叫做后河,是古代汇集赣、抚、信、修、饶东来五水,注入古彭蠡湖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西山临湖的一处涧谷之内,有一座天然的青岩石壁,壁立如削,势相宏伟,石壁之上,镌刻着我国明代聚书法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李梦阳先生,其亲笔手书的“石壁精舍”四个遒劲大字,熠熠闪烁着光辉。石壁之下有一块较大的空地,那里筑有一座用青石垒就,茅草盖顶的小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都昌八景中的“石壁精舍”旧址,是我国著名的南朝时期,诗人康乐公谢灵运隐居彭蠡湖时的安身所在。
   谢灵运,生于会稽的始宁,即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辖的嵊州市,祖籍是陈郡的阳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太康县人。原名叫做谢公义,字号灵运。他出身在东晋的望族“陈郡谢氏”府里。其父名谢瑍,官至秘书郎;他的曾外祖父就是我国著名的一代书法名家王羲之老先生。
   谢灵运幼年时,是被寄养在钱塘县一个叫做杜炅的道人家的道馆中的,直到十五岁那年才由钱塘县的杜道士那里回到了坐落在京都建康的乌衣巷家里,因故,大家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做“客儿”,因此,后人亦以“谢客”称呼他。谢灵运回到乌衣巷之后,便经常与王、谢子弟一起,共乌衣之游,举文义相赏,他度过了一段世家子弟的富贵风流生活。
   他一生迷恋山水,喜欢四处游历,玩山戏水,乐此不疲。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几件轶事中看得出来。
   谢灵运凭借其祖父置下的产业,生活的资本丰厚殷实,家里的奴仆很多,当时他的家里应该是有仆役数百人的。谢灵运经常邀约一班文朋诗友,带上一众仆役出外去寻山攀岭,登临幽僻的高峻之处,寻幽觅胜。他亲自设计了一种木屐穿在脚上便于攀爬山道,在上山的时候就去掉木屐的前齿,下山的时候就去掉木屐的后齿,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他曾经从始宁的南山之中,一路上伐树开道,直达临海县而去,光跟随的仆人就有几百人。当时的临海太守王臔一见从山中突然冒出了这么多人,还以为是山贼造反,被吓得大吃了一惊,直到最后看见是谢灵运一班人这才安下心来。谢灵运便又邀请王臔一道出游,王臔不敢擅离职守,便拒绝谢灵运的邀请。有一次,谢灵运相约王弘之、孟靑等人到千秋亭去饮酒作乐,赋诗自娱,让人没料到的是,酒至酣处,谢灵运竟然赤裸身体高声地大喊大叫起来,他的这种放浪行为就让同行的文友孟青感到深深地不安与不能忍受,在回去之后,孟青就在其他人面前批评谢灵运,觉得谢灵运的行为太出格了,是不能够忍受的。谢灵运在听了之后,不无聊侃地自语道:“我们自己大声喊叫,跟别人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谢灵运的一生,是率性的一生,是诗酒的一生,是山水的一生。
   谢灵运自打小时候起,他的悟性就很高,读书也很是勤奋,他不仅博览群书,精通文章的要义,更善于写诗作文,这在当时的王公贵族子弟当中,是人之翘楚,莫不令人称羡。他笔下的文字美轮美奂,真称得上是“江左莫逮”,令人十分地景仰与羡慕。他十八岁时就承继世袭了康乐公的封号,史称其为谢康公、谢康乐。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的405年,谢灵运二十岁时,出任了琅玡王、大司马司马德文帐中的行军参军,随后又改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他一生喜好建造园林,游历山水。他经常与谢惠连、何长瑜、荀雍、羊璿之等人在一起以文会友,共赴山川河海之游,被时人称之为学界“四友”。
   义熙三年,亦即是公元的407年,谢灵运遵从朝廷的诏令,改任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谢灵运奉旨走进了豫章城里,来到了鄱阳湖上。古代的豫章,就是我们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其时,谢灵运的双足,就已经稳稳地踩踏和行走在了鄱阳湖区广袤的大地之上了。
   自从谢灵运来到了豫章之后,他一直改变不了自己喜欢游历山川河湖的先天秉性,每每在空暇的时间里,总是一个人打马出城满世界里去游历,拟或是独自驾起一叶扁舟,直向大江大湖奔去,他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身边的大自然,将自己的身心尽情地放逐在美丽的大好河山之中,让自己得以能够静静地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以及它美丽的容颜,聆听大自然那动人的心音。在那一时期里,谢灵运经常性地泛舟古老的彭蠡湖上,吟诗作赋,歌咏山水,寄寓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天光水色招人醉,狂涛恶浪惊鬼神的泱泱大湖——彭蠡湖,也就是现代鄱阳湖的前身。
   “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他寄情于山水,肆意遨游,并不光是为了游览山水胜景而自娱,他是为了追求内心短暂的适意,以便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纵。南朝刘宋的义熙八年,也就是公元的413年,刘毅因反叛朝廷,兵败后自杀而亡,谢灵运返回京都建康,改任秘书丞一职,这样算起来,他在豫章一共呆了五年。在这漫长的五年时光里,一方面,他乐游山水,寄情风物,因此也就没有受到刘毅的牵连而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另一方面,他有了充足的时间遨游彭蠡湖上,栖身在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使得他从内心里真正喜欢上了眼前的大湖,这为他后来隐居彭蠡湖上,都昌城外的西山石壁之下,打下了一定的安居基础。
   就在谢灵运返回建康的途中,在经过江州时,他下船登岸并在江州小住了一些时日。说是小住了一些时日,其实他在江州逗留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他在江州逗留的那一段时间里,谢灵运曾经多次游历庐山,还在庐山西南边的石门涧内,筑造了一间精舍用来居住会友。显然,谢灵运并没有在庐山寻觅到什么求官为官之道,但时他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位和尚的真诚的友谊。那和尚是谁呢?当然是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法师了,与此同时,他还与他同时代的诗人陶渊明有了不少的交往,此事后话,容后再叙。
   谢灵运不仅仅是善于将自然界里的四时美景,随意地嵌进他的诗里,还能够使山水在诗歌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把诗歌从过去“淡乎寡味”的深奥玄妙中给解放了出来,而且还加深了诗歌的艺术技巧与她的表现力,并逐渐地形成了属于他自己风格的一代诗风——山水诗派。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直至今日,人们尊崇他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奠基人与开山鼻祖。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彭蠡湖以及永嘉、会稽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例如《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还有,惠休上人也曾经说道:“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谢诗说:“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南朝时期的梁朝皇帝、大文学家萧纲也曾说过:“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在那一时期里,人们已经对那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读得厌烦了,甫一接触到谢灵运诗中的山姿、水态与典丽的新声时,自然会感到异常的清新素洁、自然可爱。关于谢灵运诗歌的“自然”状态,唐代的释皎然就曾经说过,谢灵运诗的“自然”性,他既不同于李陵、苏武的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书写,又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吐纳,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自然宣泄。以此来达于自然的自然,这正是谢灵运诗歌的过人之处,也是他开启一代新诗风的关键所在。明代的史学名家王世贞曾经这样评价谢灵运的诗歌,谢灵运的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
   谢灵运在步入仕途之后,曾经有过两次隐居世外的经历。第一次是在他38岁那年。宋永初三年,即公元的422年5月,宋文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等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离京往永嘉途中曾绕道回故乡始宁小住。于7月23日抵达始宁,逗留数天后,即折返钱塘,经富春、桐庐、七里濑,再折回南至东阳郡的长山,即今天的今金华市,而后从陆路到达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那已到了8月12日了。这一阵的行踪有谢灵运的诗作可以佐证。他这次的绕道而行,说明当时的会稽与临海两郡之间,陆地上的道路并不顺畅,行走起来很是艰难。加上他这次回乡的时间很短,还说不上是真正意义的避世隐居。而到了南朝刘宋的景平元年那一年秋天,亦即是公元的423年的秋天,一直到至元嘉三年,即公元的426年秋天,这是他的人生中的第二次隐居过程,时间竟然长达三年之久。
   那一年,谢灵运在永嘉的太守任上还不到一年,却因“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哟诗咏,以致其意焉。仅仅在郡所呆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便向上称疾,挂冠卸职而去。”在辞职的当下,他就买舟而去,浪迹在江河湖海,大地山川之间,寻幽觅胜,寄情山水,乐哉悠哉,好不快活。
   这一次的挂冠避世隐居,谢灵运是去了哪里呢?原来,他是去了远在豫章西北的彭蠡湖上,都昌古城南门外的西山,在西山的石壁之下,筑庐而居,盖起了一间叫做“石壁精舍”的茅屋隐居了下来。
   谢灵运为什么选择来彭蠡湖隐居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谢灵运在豫章的那些日子里,就看准了眼前的彭蠡湖,觉得这是一处绝好的山川形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地方。自从他离开豫章之后,彭蠡湖的山水形胜就从来不曾离开过他的心头,总是在她的心头萦绕。他在想啊,如果有朝一日它真的离开了仕途,就必定来这彭蠡湖上隐居度日。更何况在他离开豫章的南朝永初2年,也就是公元的421年,彭蠡湖上曾经发生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劫难——鳌鱼翻身,他曾经熟悉的鄡阳与海昏两个县治都尽皆沉没于水中,他真的很想去看看彭蠡湖上的情况,他很想再去了解一下彭蠡湖的近况,于是,他就那样子地来了,一人、一船、一帆、一桨、一橹、一篙地就驶进了彭蠡湖,来到了西山的涧谷之内。
   谢灵运进入西山之后,他选择了一处位于石壁精舍西侧的高台,精研史册,读书繙经,被后世称之为谢灵运的“西繙经台”。时而带上书籍,驾起一叶小舟出湖去,到一河相隔的对岸南山上的南山寺里与长老们一道打坐,诵经参禅,只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南山寺外的一处高台之上,用来读书繙经,因此,南山上的这处高台就被后人称作谢灵运的“东繙经台”。可惜的是,都昌西山已在前几年被当地政府开发为“滨水西区”,那些曾经遗留下来的,瑰丽的宝贵文化遗产被当代的宏伟政绩给损毁殆尽,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值得欣慰的是,谢灵运当年读书繙经的东繙经台还在,当地政府还在繙经台上新建了一座碑廊,曲折蜿蜒,古色古香,碑廊内陈列了自南朝以降,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碑刻几十块,是整个都昌南山风景区内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点所在,是值得大家去欣赏的。
   这有他的诗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证。
   翻开康熙版的都昌县志,我们不难读到谢灵运隐居西山期间做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么一首诗,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从这首诗中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谢灵运是在早晨从西山轻盈地摇着小舟出来,在山水如画的风光里,在明亮的太阳照耀下,欣赏着鄱阳湖上迷人的翠荷、红花,青绿的水草依依,他怀着愉悦的心情,驶过两山间的河道,然后离船登岸,顺着南山的小道去山腰的繙经台上释卷繙经。等到天近黄昏的时候,他惬意地收拾好带来的经书,放下心头所有的尘念,又驾起小舟回到西山的石壁精舍中去。“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这句,恐怕就是对其来往两山之间最好的明证了。由此可见,谢康乐醉迷在鄱阳湖上的山水之间,醉迷在鄱阳湖上,过着淡然恬静的隐居生活,读经写诗,吟咏山水,卷释经详,是何等的悠游和超脱啊!难怪他能如此痴迷地游走在山水之间,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成为了山水的灵魂,所以,也就更不用说,他的诗作以山水见长就是得自天成的事情了。
   谢灵运在西山隐居期间,还经常驾舟去庐山,跟当时隐居在庐山的陶渊明交往以及庐山东林寺的名僧慧远法师交好,随之与慧远法师成了化外的忘年至交好友。尽管慧远法师比谢灵运大了四十多岁,但是,他们两人还是在性格上很投缘的。慧远圆寂后,谢灵运特地写了一篇祭悼慧远的铭文:《庐山慧远法师诔》,借以表达他内心对慧远法师的景仰之意和崇敬之情。

共 1031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介绍了鄱阳湖畔出生的谢灵运的生平、作为、才能,在文学上的造诣。引经据典,干练。文学性、趣味性结合得很好。大家共赏。【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