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门怀古
雄距在苏州西南的“水陆双门”、“吴门桥”和“端光寺塔”,因滚滚流动的大运河把它们连在一起,自古以来便有“盘门三景”之说。
三景中的“盘门”,始建于春秋(公元前514年)的吴国,相传当年是伍子胥奉吴王之令,亲自督导修建。“盘门双城”设计之精巧,战略意义之重要,当属古今无双。
有句话形容我国古代的防御工程,叫“北有长城,南有盘门”,可见盘门的重要作用和考古价值。
沿着盘门的驰道登临城头,远望能见烟雨飘渺的江南水乡,近观可俯瞰城下的舟船往来。近在咫尺的垛墙、翁城、火炮、绞链,布满历史的划痕。几面被风雨吹洗成灰白色的旗帜,无意中增添了几分古朴和苍凉。在垛墙旁边,我仿佛看见了一群兵勇已剑拨弩张,堞口那门威猛的火炮好像也药硝满膛。闭目静听,城外隐隐传来阵阵呐喊,角楼这边旌旗猎猎,战鼓咚咚,一场腥风血雨的攻防大战似乎即刻便要开始。
晨雾蒙蒙中,伍大夫好像巡城而来;夕阳晚照时,乘兴而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迟迟不肯归去。
……
在烟一阵,雨一阵,忆一阵,思一阵中,我已穿越千年。
在“盘门三景”,让我逗留较长时间的,要算盘门内的“伍相祠”。
据说,苏州人在端午节的一切民俗活动,都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伍子胥的。
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伍子胥沉江的故事比屈原早一两百年,其二是因为伍子胥忠心为国的功绩,至今仍然还荫蔽着苏州百姓。况且伍子胥的死与死后的遭遇远比屈原惨烈。
在蒙蒙细雨中参观“伍相祠”,有些令人伤感。
令我伤感的不是伍子胥,而是与伍子胥相关的那个浣纱姑娘。
相传,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饥困交加,遇一浣纱女子竹篮里有食物,上前乞讨,女子见其是落难之人,故生侧隐之心,赠之。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浣纱女为他的行踪保密,女子觉得不被人信任,乃是对她人格的侮辱,随即抱石投江,以死明志。浣纱姑娘的死,让伍子胥伤心加悔恨,乃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果真携金前来报恩,苦于找不着浣纱姑娘家住何处,于是就把千金抛入女子跳水沉江的地方。这也就是后来“千金小姐”的由来。
所以,游览苏州的“盘门三景”,给我最大的收获不在这三个景点上,而在“伍相祠”;参观“伍相祠”,最感动我的故事不是伍子胥本人,而是与伍子胥相关的这个浣纱姑娘。
《伍子胥列传》虽然沒有留下与这个浣纱姑娘相关的文字,但是“千金小姐”的故事,以及故事里有关她的人格魅力却流芳百世。
再看看现实社会,我们经常亲历这种尴尬:买烟买酒时我们爱嗅嗅是不是假货,老板则在灯下验验你付的是不是假钞。这般地步的相互不信任,何谈诚信!
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跌落千丈的今天,浣纱姑娘只因“感觉”没有被伍子胥信赖,便抱石沉江的举动,不令我们羞愧么。
是的,如果用浣纱姑娘的人格标准来衡量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不知要死多少人。
伍子胥“千金”抛江谢恩人,浣纱姑娘配得上。
现在,我们也常见人们爱恭维别人家的姑娘是“千金小姐”。其实,“千金小姐”的美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配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