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南柳编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七十年代,陇南大办手工业,有资源的县都办起了柳编厂。康县柳编厂从山东请来了好几个柳编技术高超的农村姑娘,培训柳编厂的工人,后来还给她们解决了户口,安置在厂里作为技术骨干。当时的产品主要是出口,由外贸公司统购统销,出口到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换取外汇。现在,陇南既有柳编民营企业,也有民间农家作坊,出口内销,市场一直很好。
柳编以麻柳枝条或红心柳木片为原料,加工编制的提篮、簸箕、栲栳、背篼等山货产品,是陇南山村传统的大宗林副产品,生产规模次于竹编。礼县、成县、康县等县的柳编,以原料正宗,样式美观,做工精细,结实耐用,使用顺手而享有很高的盛誉,深受商家和用户欢迎。提篮、簸箕、背篼是农家生产生活朝夕不离的用具,栲栳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是姑娘们新婚出嫁最讲究的“陪房”,或长或圆,以双为喜,俗称“妇人家的针线栲栳”,实际上就是放置针线的用具。
陇南有广袤的森林和疏林地,生长着麻柳、红心柳、黄巅柳、黑绵柳、沙柳、家柳、龙柳等众多柳材,为柳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用于穿编的最佳原料是柔软的麻柳嫩枝条。而提篮、栲栳襻子、帮子和簸箕“舌头”的原料,必须是能削成木片的红心柳。备料分四步,首先是割柳,用锋利的小镰刀,专割麻柳当年新发的细嫩柳蕻。割柳分农历五月和十月两个时段,行内话叫五月割芽柳,十月割蒸柳,芽柳柔软,蒸柳硬实。第二步是蒸柳,冬季割的柳经过锅里蒸熟才会去皮,变得柔软。蒸法是:将打捆的柳条一捆捆顺立于大铁锅内,木桶扣盖,加热蒸煮,嗅到柳发臭味即熟,趁热,用木棒挟住柳条,一根一根地由小头向大头捋,皮净,晒至木质发红,两头打捆,置避雨处,备用。芽柳因柔软和春季脱皮而不须蒸。第三步是剁舌头,提篮、栲栳的襻襻、帮子,簸箕最前沿的柳木薄片,当地人统称簸箕“舌头”,行内把备此类材料统称剁舌头。实际上是用柳木薄片做产品的支架,专砍粗如茶杯的红心柳,在火中烧,用棍子敲打发出响声即熟,然后,用镰刀削成厚片(粗料一根能削8片),收藏,水中浸泡,用镰刀刮薄刮光即可。簸箕“舌头”硬且厚,左右两面弯曲部分软必薄,由于用材薄厚不一,故不能用錛子、推刨推,只能按薄厚要求用镰刀刮。提篮、栲栳的用材虽宽窄长短不同,但薄厚则基本一致。最后为拧(捻)麻绳,柳编户多自种大麻,或手工拧,或线车捻成粗细均匀的单麻线。
柳编生产活动按自家农活忙闲而定,一般在夏、冬两季进行。夏编在农历四至八月,因天暖,在屋内地上洒水保湿即可。冬编,因天寒地冻,气候干燥,必须在地窨子里作业,地窨子大小不等,有一家一户的,也有数家合用,能容十几人的。地窨子地面中间挖火坑取暖,用草枷成苫子堵门,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使柳条柔软,麻线耐拉不断。
柳编产品的质量优劣,在于原材料纯正,不偷工减料和经验积累,手熟为妙。以簸箕为例,分“加线”“扒货”两等,所谓“加线”,即簸箕“舌头”中间“锥花”16个,线与线勒得紧,柳条穿得紧,而“扒货”,即簸箕“舌头”中间“锥花”14个,线与线离得远,柳条掺得松。不同规格、形状、大小的产品有不同的要求,操作必须细心入微。
柳编产品一律用柳条缠边。用手折起柳帮子,把一根柳条削分三瓣,用“线镰”刮光亮,将大头插住,小头穿进“槽锥”,由“槽锥”引着穿过产品主体缝隙,一圈接一圈地缠绕,把产品主体与帮子、襻襻牢牢接为一体。
柳编使用的工具,除了穿引麻线的“勾锥”,穿引缠边柳条的“槽锥”,控制尺寸的“踏尺”“背尺”几样专用工具外,其余全是农家常用的大镰刀、小镰刀、铁锅、木桶、线车、线轱辘等器具,制作简易,操作简便。
陇南柳编的历史已很悠久,同竹编一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步形成并发展,代代传承直到今天。农村改革以来,柳编生产仍维系着分散、小型的家庭作业;个别柳编民营企业,已经形成集约规模生产经营,半机器半手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更加精致美观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