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檀香】境界四说(杂文)

编辑推荐 【檀香】境界四说(杂文)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77发表时间:2017-05-15 13:21:07

【檀香】境界四说(杂文) 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总结得确实有水平!最后一句的调侃语就透着十分的得意,尽管没有笑声,但“哈哈哈哈”的神态已经表现了出来。
   这句里引用的三句词:第一句来自于晏殊《蝶恋花》,第二句来自于柳永《凤栖梧》(王国维以为是欧阳修的《蝶恋花》),第三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而这里的意思和原词表达的已经有了很大差异,所以原词不看也行。第一句的意思在这里变成了耐得住寂寞,并且永远不甘于平庸(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句是永不停息地寻找、实践,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结论才罢休;这样就有可能到达第三种境界:原来如此,要做的似乎就那么轻易地做成了。
   王国维在这里说的三种境界,其实不一定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专利,这个世界上,只要想做成事的人几乎都会经历这三种过程:首先当然是耐得住寂寞,在自己喜欢也在追求的领域内,一日又一日地努力、努力、努力;这样就进入到了第二种境界,不停地努力,让自己没有其它的收获,有时候就免不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可短暂地怀疑过后,还是会继续加倍地努力;能这么坚持自然就到了第三种境界,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明白了,要做的事好像在不经意间就做成了。有欢喜当然也不免有些失落吧?我们的古人认为世间一理,所有的事情,到了最高的层面,道理是一样的。这个说法在武打小说,尤其是金庸的小说中展示得最清楚:很笨的一个人,经历过好多磨难之后,终于明白了,于是所有以前看上去那么难的东西,突然之间就变得那么简单,他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代大侠。
   这一切说得这么热闹,好像很清楚了。其实,所有的这些道理都要有自己的经历才能明白。佛祖捻起一朵花,什么也不用说;迦叶笑了,也没有说什么,但他们都明白。
  
   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氏一生醉心于古代诗词,创立“境界”说;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不再辱。”自沉于昆明湖。算是一个实诚人!他的“境界”说,每每被人提及,但理解却千差万别。我的理解是境界就是景物世态、喜怒哀乐通过作者的心感悟后,再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物世态、喜怒哀乐。举个例子来说,就用大家都熟悉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面两句是叙述性质的,告诉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后面两句从字面意思来看只是在写朋友乘坐的船远远的到了天边,渐渐地看不到,似乎融入到了天色中,看到的只是江水在向前流去。这是客观存在的景物,可它通过作者的眼睛,再用他的方式告诉你后,只要你经历过真正触动内心深处的送别,无论是送朋友还是恋人或者是亲人,尤其是在异地他乡,你就会明白作者表达的其实不是这些景物,而是朋友离开后的依依不舍。这个在王国维就叫“境界”。这种“境界”说,有点像佛家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变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变而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读大作家的文章,需要阅历,能在看到“不是”自己看到的“山水”时找到原因,那时你就恍然大悟,原来“山水”还是“山水”,不过是人家的“山水”,有这恍然大悟,你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作者,也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
  
   三、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对前人词的研究基础上,他的对象都是提起来就有相应的好词被想到的诗人,所以他的起点很高。好多人觉得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情景,所以他的文章也算是有境界的了。这实在是凭空把自己拔高到了他原本做梦也梦不到的高度。这当然也不能怨那些人,连王国维自己也难免。他觉得有清一朝,除了自己,还有纳兰侍卫也称得上是有境界的词人。看了《人间词话》,你会很真实地感受到眼高手低。这实在又不能怨他,说实话,在我看来,明清两朝就没有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词,更不要说有境界的词人了。这点王氏应该有同感吧?他评论道:“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这句里,白石是姜夔,他填的词很标准,却没自己;剑南是陆游,他的词倒是有感情,但表达能力有限;幼安是辛弃疾,他的词达到了北宋词人的水平。问题是从明朝开始,学词的人都学南宋,并且不是姜夔就是梦窗(吴文英),而这两个人实在不过是匠人。他们俩都不能算词人,以他们为师的又怎么可能达到词人的高度呢?有这种认识,可在说到自己时,那么自信,这应该就是灯下黑吧?
  
   四、
   大概是意识到“境界”这个概念容易和前人的“境界”相混淆,王国维后来逐渐用“意境”来代替“境界”。在论元杂剧时他明确了“意境”这个概念:“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这句话看上去很美,而要切实去想却不敢恭维。就如同问什么是美女,回答说一看到就喜欢。尽管审美是很个体的感受,但这也太个体,以至于谁也说不清楚了。倒是他在《人间词话》里的一句:“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体说出了意境的含义,意境是外部世界(现实之境)被作者消化后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世界(意中之境)。在《人间词话》里他评论道:“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当然,他说《诗经》(三百篇)、《古诗十九首》等等之所以好,是由于无题,而南宋后的一些词之所以不好,是由于有了题目;并且断然说先有题的诗(命题诗)就不是诗(诗有题而诗亡),先有题(命题词)的词就不算词(词有题而词亡)。这个结论多少有些武断;但其中的“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像看一幅好的山水画,就非要说这是某某山某某水,行不行)?”换句话,就如同看《红楼梦》,非要说大观园是哪个园子,贾宝玉是哪个人,都是很可笑的;套用一句王国维的话就是:指定大观园是哪个园子,大观园就没了;确定贾宝玉是哪个人,贾宝玉也就死了。这个论断确是抓住了主题:作者创造出来的东西(意境)肯定是有模特的(现实之境),但由于有了作者的创造在那里,这个“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那个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共 28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境界四说》之一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这三种境界也就是经过三种过程,首先是耐得住寂寞,再经过努力,才能进入第二种境界,再不停地努力,加倍地努力,自然就到了第三种境界。突然有一天,什么都明白了,在不经意间就成功了。 《境界四说》之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当读大作家的文章时,能在看到“不是”自己看到的“山水”时找到原因,原来“山水”还是“山水”,不过是人家的“山水”,这才能算是读懂了作者,也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 《境界四说》之三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对前人词的研究基础上,他的对象都是提起来就有相应的好词被想到的诗人,所以他的起点很高。当看了《人间词话》后,真正地认识到王国维的高度,而且感觉到自己眼高手低。 《人间词话》之四说:王国维的“境界”后来用“意境”所代替,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句:“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这东西,原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作者的《境界四说》构思新颖,文章言论有力,层次分明,旁证博引,言浅意深,耐人寻味,实乃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编辑:黄金珊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7-05-15 13:22:37
  拜读老师佳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吸引了我,有机会去拜读。
   珊瑚编辑若有不妥之处请包涵,谢谢老师,问候老师下午好。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5-15 14:32:14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5-15 14:01:22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期待新的精彩!
檀香编辑部
3 楼        文友:卡米        2017-05-17 21:08:07
  祝创作愉快,感谢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卡米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