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香】初登观音山(随笔)
四月多情的柔风带着花香引诱着我僵硬的肢体,很想寻找一个机会挪动到户外活动筋骨。当月的第二个周末,刚好几天的连阴雨已停,难得一见春光明媚,遂决定周六户外走走,以舒缓紧张的工作节奏。恰巧周五晚上十点来钟,突然接到文友张梅的电话,邀我和几个文友明早八点前往观音山森林公园踏青登高。
接到电话相邀让我兴奋不已。由于是第一次前往观音山森林公园,我亟不可待查找网络了解到:观音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四川宣汉县柏树镇,面积24488亩,最高海拔1058.6米。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见长,朝观日出,“俨然峨嵋”,晚赏夕阳,佛光万丈,其茂密的森林、多姿的山峰,潺潺的溪流,神秘的旱海,迷人的溶洞、海洋动植物化石……共同构成了一系列神秘、幽静、秀丽、奇幻的自然景观。
躺在床上,一想到观音山“春有杜鹃分外饶、盛夏正好瞧青松,秋赏枫叶红满山、冬有雪花盖葱茏”的四季美景,一阵兴奋之后便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而且睡得比那晚都香,直到早上七点多催我上车的电话。
出县城经天生到柏树镇三十来公里,沿途的油菜花夹着次开的野花香飘进车窗,乐得后排的才女们有说不完的话,摆不完的龙门阵。不觉间来到柏树镇,又经十多分钟的车程,轿车停在观音山脚下的森林公园管理处停车场。上山前,随同的柏树镇副镇长郎英女士一再告诫我们烟民,不准在上山途中带火带烟,防止山火的发生。诗人廖柏林调侃道:郎镇长你不需要提醒,上山入口处“严禁入山带火”的牌子十分醒目,我们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切记执行就是了。
初入上山路口,上山的游人如织,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我们在郎镇长的合理安排下,要把景点看完,又不走回头路,得先从石级右行向上,据说可以通达山顶宝盖寺,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五层观音塔、观音莲台。刚上路,大家信心满满,迈动着有力的双腿,一步一石梯,朝着山顶快速冲刺。起初大家热情正浓,见到杜鹃花就不停地拍摄,连路途的野花异草也不放过,囊括进自己的相机里,一路有说不完的开心话。特别是东道主张梅和她来自达川区的姐妹们,一路上犹如吃了许多蜂蜜,阔别久逢的话儿特别多,嘻嘻哈哈的声音在幽深的林子里扩散回荡。我和诗人廖柏林最熟知尾随其后,数着石梯一步一叩首向上移动。向上不出百来米,柏林老弟就渐渐放慢了脚步,走走停停,还脱掉了外衣塞进了挎包,还取来一根拇指粗间伐山林时遗留的木棍当作拐杖依托而上,额头已冒出汗珠,面色苍白,看是举步维艰。一位操着当地口音的中年男人正坐在石头上休憩,不时和我们中间的熟人搭讪,似乎说到观音山顶还很远,此刻的路还不到五分之一。游人这一句话像泼了一瓢凉水,让我们这行人进退两难。柏林则漫不经心地说道:历史是人写的,路是人走的,既然我们是第一次来观音山,再难也要走上山顶。于是,大家又开始上行。
上观音山顶的路不是很高,却非常的陡,几千步上山石梯弯弯曲曲数下来也有二十来公里,的确需要自身的体力和顽强的意志。我因没有来过,至于山顶何时走完全在含含糊糊中尾随。由于是初来咋到,常不时地停下来,左望望右望望,生怕看不完景区景色,丢失了良机。我还暗自庆幸,早上出发前没有带着三岁多的外孙,要不早就留在半山腰,带着外孙打道回府了。今天,我特留意小路两边的树木都长出了绿叶,能感觉到它们绿在输送着力量,让我恨不得马上冲上山顶。上山石梯两边的树种繁多,叫不出名字的树种也不少,一些树枝伸出来挡在头顶上,遮住了火辣辣的阳光,显得幽深宁静,添加了一丝丝凉爽。一些带着儿子从山顶下来的父母,见到前面活蹦乱跳的儿子不守规矩,一位父亲吼着对儿子说话:“乖儿子,走下坡路莫乱跳哦,下面是陡坡,危险!”那个娃儿不知跟谁学的,把他父亲的话挡在耳外,就是不听,一直向下跳着行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正在嘀咕先辈的这句话,不料这娃儿在我面前摔了一跤,但很快又站起来,又蹦蹦跳跳往下跑。当时,我还是很佩服这个六七岁的娃儿,他挺勇敢的,也没那么矫情。
继续沿着石梯前行,上山的石梯越来越陡,走起来异常吃力,偶尔遇到从山上下来的中年男女,我们都要问一声到山顶还有多远,得知上山顶的路才过一半,一路的女同胞就失去了先前的雀跃,有着想原路返回的念头。当时,我也有了返回的念头,继后一想,来都来了,就不能打退堂鼓。听我这么一说,郎英镇长又告诉大家:“前面还有夫妻树、上香树,来了不去看看要后悔的。”有了我和郎英女士的煽动,大家又鼓足了勇气,卯着劲儿继续往上走。这时,我和90后诗人马济打头阵,带头往前赶。我想,走前头比走后面好,走前头随心所欲不觉难,走后面要不停的追赶,很累。
越往上走,树木更加翠绿,空气更加清新,从山间流淌出的泉水清澈甘甜,不知名的鸟儿躲在密林中唱着歌。来到一段约70来度的斜坡石梯段,郎英告诉大家左边的一棵松树叫上香树,右边的两棵青杠树连在一起的叫“夫妻树”。只见这棵名叫上香树的松树,碗口来粗,从地面上升两米左右开叉,并排间隔长出拳头粗的肢体,右边和中间的肢体高于左边肢体一米左右,酷似三柱香在燃烧;被誉为夫妻树的青杠树,左边和右边的空间有一肢体相连,深陷其中肢体,相互缠绵,拥抱着十分恩爱。同路的达川区文友言农和妻子在大家的撮合下,两人对坐在夫妻树中间的肢干上,面对着面,两双眼睛要求对视,体验一次含情脉脉真爱的乐趣,让大家放松了一路爬坡的疲惫。猛然间,两米远的树干上窜出一只小松鼠,我猜是同伴的欢笑声引来了它,出来与我们一起凑热闹。郎英告诉我们,观音山不仅有松鼠、兔子、山鸡等这些小动物,而且还有山猴子、野猪。
经过三个多小时,绕过几道山梁数十道湾,上行数不清的石梯,看不够的美景,终于到达观音山巅。驻足宝盖寺遗址,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相传很久以前的一日凌晨,一只雄鹰飞至山顶,栖歇三昼夜不食不动,乡民视之为神,遂发起为其修庙,建成于明末清初的山顶寺庙,名曰“宝盖寺”,又名“宝盖禅寺”。寺内香火旺盛,钟磬声声,观音菩萨笑坐莲台,求者如织,显圣天下,由此得名——观音山。
山顶有一座观音石塔,共五层,每层面上的石刻人物栩栩如生,留下的文字依稀能够辨认,记载着修塔的年代和参与者的姓名,一座细小瓷料观音像供于二层塔中,塔边石栏杆上二十多个男男女女正在午餐。再向右上行十米左右,石门洞开,里面幸存的观音莲台和莲台前矗立的圆柱桅杆,虽然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遭重创,但依稀能够想象到原来的壮观。除观音莲台打坐的身体不全外,其莲坐边上的荷花瓣清晰可见,两侧高约三米的半截桅杆上的龙雕依然清晰逼真。站在顶上,放眼望去山下村庄秀丽,公路弯弯曲曲绕新村,一幅壮丽的四月画图映入眼帘,储存于相机内存卡。郎英告诉我,若是早上站在山顶,东边日出的云海绽开就能够呈现于面前,不用车马劳顿就能够欣赏到峨眉山一样美丽的壮观。此刻,我在想,要不是文友加表妹的相邀,观音山“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就错过了,与达川区著名的诗人、作家、摄影家错过了相识的良机,错过了观音山红杜鹃、紫杜鹃的观赏。幸好没有错过,如鱼得水。
休息了二十多分钟,我们开始下山。俗话说“上山脚杆软,下坡脚杆闪”,这条路于我而言,已经在上山时体验过软的滋味,也就非常注意石梯哪里缓、哪里陡,早已了然于胸,故脚步时快时慢,来减轻下山脚杆闪的痛苦,也自不会过快摔倒山下。返回到半山腰,按行程不走原路,从右通过杜鹃林返回停车场。在杜鹃林,我们见到了大片的红杜鹃、紫杜鹃,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热情奔放,这可乐坏了先前疲惫的女士们。她们已经卸下了一路缠在体内的懒虫,像红杜鹃那样热情奔放,躲在花丛中孤芳自赏按动着快门,留下自己灿烂的容颜,传送到微博的人群里。这时,喜好唱歌的郎美女还唱起了《映山红》歌曲,接着,大家都跟着她唱了起来。顿时,这首每个人儿时都很熟悉的歌在杜鹃花丛里唱响,吓走了草丛里的野鸡,噗的一声飞向密林深处,歌声飘向山外的远方。
此时,已是下午的两点,大家没有了疲劳,太阳没有了当顶时的火热……晚上回到家,我觉得自己的身躯不再是先前的那么僵硬,身体里的血液早已畅快运转,有着身轻如燕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