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重读毛泽东《蝶恋花》(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重读毛泽东《蝶恋花》(散文)


作者:诸葛智叟 秀才,145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8发表时间:2017-05-17 11:16:28
摘要:由毛主席词《蝶恋花》想起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宵九。
   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于1957、5、11
   年长一点的朋友们没有不熟悉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那是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写给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的一首词。寄托了对先逝者的哀思,表达了痛失亲人的伤痛。他以神游的笔触,浪漫的色彩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据说当时李淑一是想请毛泽东抄录杨开慧的一首词《虞美人·枕》并附上自己写的一首思念柳直荀的词,毛泽东认为杨开慧那首词没有写好,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了《蝶恋花·游仙》,回敬李淑一。现在重新再读,依然会潜然泪下,深为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所打动,为毛泽东失去爱妻的悲痛心情所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首词的词牌是“蝶恋花”,原来的题目是“游仙”,正式公开发表时改为“答李淑一”。这首词最早是1958年1月1日发表在湖南师范学院的校刊《湖南师范》上。后来全国各大报刊相继转载,一时间蜂拥而起,争相传诵。毛泽东娴熟地运用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手法,让人折服,再一次展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风采。消息传到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生前挚友、毛泽东的早年恩师章士钊那里,章士钊对毛泽东把杨开慧和柳直荀比作“杨柳”大为赞赏,然而还有一点不解,就是怎么不用“娇”字而用“骄”字,于是当面请毛泽东解惑,毛泽东沉思片刻,笑答释疑:“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章士钊会意,连连称是。
   无独有偶,尘封83年后,如今毛泽东的另一首词《蝶恋花·向板仓》手稿揭秘,近日在《党史文苑》上发表。整首词凄婉悲愤,催人泪下,表达了毛泽东痛失爱妻的难言悲痛,进而化悲痛为力量,同仇敌忾,更起刀枪的壮志。读来更加让人激愤,更加理解毛泽东领导人民闹翻身的革命气慨!
   蝶恋花·向板仓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毛泽东于1930年寒冬
   如何鉴定毛泽东这首词是何时何地为何人或何事填写,以及文学价值和深远影响那是文学家、史学家的事,我作为读者,诗词爱好者,谈点读后感和体会,让我的朋友们,加深理解和借鉴。
   从整首词的格调和气势来看,可以肯定这首词是毛泽东为杨开慧烈士所作。虽然这首词与毛泽东其他发表的诗词相比,略显低沉悲惋,然而毕竟是有丧妻之痛,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其情感宣泄,革命气势依然没有逊色,读来还是那样令人悲愤和振奋。
   首先词的题目是“向板仓”。据资料上显示,“板仓”是指杨开慧出生地---湖南长沙清泰乡(现在改名为开慧乡)板仓冲。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在此地杨家老屋,1927年8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告别杨开慧也在此地。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和长子毛岸英遭反动军阀何健缉捕也在此地。板仓冲离长沙65公里。
   再看词中的“霞光褪去”的“霞”字,可以看出是暗指杨开慧。杨开慧,号霞,字云锦。其父杨昌济是湖南知名学者,早年曾赴日本、欧洲留学,回国后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18年受聘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1920年病逝。杨开慧虽是女儿身,但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让她有机会结实优秀青年,毛泽东就是她在1914年在家相识的进步青年。由于她受开明家庭的影响,养成高傲、正直、善良的品格,也是吟诗作赋的文学青年,1920年入团,1921年入党,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资料显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书信往来,都是以“霞”和“润”相称的。毛泽东回老家时,依然称呼“霞姐”或“霞姑”,可见“一个霞字好倾心,万箭穿心情义真”。毛泽东在词的起句就以“霞光褪去”表示杨开慧已经仙去,是自然而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具有先声夺人的力度。接下来“万箭穿心”的苦痛,勾画了诗人情意绵绵的情感。
   还可以从词中“奈何吾身百莫赎”来分析。杨开慧牺牲时,当时毛泽东正在领导中央红军组织第一次反围剿,噩耗传来,毛泽东悲恸欲绝,立即写信给杨开慧的堂兄杨开益,在信件中提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内容。后来还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线将自己草拟的碑文和30块大洋立碑费用,转交给了板仓的杨家。足见杨开慧的牺牲当时对毛泽东的精神打击有多大,难怪词中有“待到九泉愧谢汝”的悲痛哀叹。如果说毛泽东说杨开慧“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那么毛泽东为革命报国而丧妻,岂可不恸?这种自然流淌的情感,在词句中显然是非常真实可信。
   毛泽东毕竟是千古伟人,穷苦人民的大救星。他强忍着失妻的悲痛,为了革命只能任凭“霜风侵蚀骨”,为大我舍小我,“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吞咽下这难以忍受的悲痛和苦果,而不能张扬出去,表现了革命者的非凡气度和牺牲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毛岸英与父亲毛泽东在谈及母亲在狱中的最后时光时,认为妈妈在被捕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希望他记住狱中发生的一切,将来有机会出去就告诉爸爸。毛泽东听后顿时热泪盈眶,高度赞扬杨开慧能毅然抛下年迈的母亲和3个年幼的儿子,大义凛然奔赴刑场,这是常人都难做到的。
   毛泽东在这首词最后的尾句中写道,“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充分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在后来他化悲痛为力量,领导千百万军民,擂起战鼓,举起刀枪,同仇敌忾,向敌人讨还血债,去消灭一切反动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让人油然顿生敬意。重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和新读《蝶恋花·向板仓》让我更加敬仰伟人毛泽东,这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个人情感的伟大胸怀,是无以伦比的高尚品格和博大情怀。

共 23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问好作者!众所周知,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贺敬之曾评价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作者此篇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查考了毛泽东的两阙蝶恋花词作,再现了创作背景和纪念亲人及革命伴侣的伟人情怀。感谢支持江南烟雨,期待佳作连连。【编辑:漠上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05-17 11:19:51
  问好作者!遥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7-05-18 11:25:11
  谢谢朋友编辑此文。
2 楼        文友:漠上花开        2017-05-17 11:21:00
  感谢支持江南,编按粗疏,敬请海涵!
回复2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7-05-18 11:37:04
  这篇厥文史料性很强,我力求详尽,是想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诗人特质和伟大情怀!
3 楼        文友:钟南山居        2017-05-17 22:07:39
  拜读了!领袖情怀!
回复3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7-05-18 11:38:35
  谢谢朋友到访,留言就是支持!
4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5-18 08:49:15
  欣赏老师佳作,认真品读学习:现在重新再读,依然会潜然泪下,深为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所打动,为毛泽东失去爱妻的悲痛心情所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4 楼        文友:诸葛智叟        2017-05-18 11:39:56
  谢谢朋友到访留言, 谢谢有此共鸣!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