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浅谈网络文学跟贴评论构成与实践(评论)
首先我要说今天不讲文学评论理论,想知道的可以去看书。此文中评论工作,专指江山文学一般文学题材的跟贴评论。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对于它的培植和管理还没有系统的方案,只能是沿用平面纸媒惯用的管理方法:高高在上,制定规则,严格审查,评比激励,不行踢人。这有点生硬,也易造成隔膜,没有良好的互动。
网络文学必将替代平面纸媒,这个过程之快难以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新变化,引申出一系列新观念,新思维,新模式,就会颠复我们陈旧的思维,引发一种不适应感,从而手忙脚乱。
有人说网络文学跟贴混乱不堪,难登大雅。照我来看,应当看到这件事情的美好前景,关键是它的及时性和新鲜性,以及它的趣味和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展开即时讨论。这一点,大篇幅的文学评论是做不到的,也是一个网络文学的空白点。因此,我们应该放下身段,沉下心来,关注并发现新热点,新动向,与之合谋,共同提高。
今天我就网络跟贴评论的构成及实践,做一点汇报,目地是想让人们关注这件事,并使之健康发展。
评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职业,评论是帮助读者进行思想和艺术上的理解,而它本身又非常需要作者和读者的理解,因为评论不止是说好话,因此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参与,使之完善、提高、至臻。
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讲在江山跟贴评论实践中的体会。
一、评论可以是对作品的理解
评论员对作品的阅读常常是出于职业需要进行的。为了把握文坛的诸种现象,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因此,评论工作首先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评论中有所体现。下面我讲一些实例。
【渔舟】那些树是没有妆容的花(散文)作者白音格力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66881.html
/>
下面这段话是对白音格力此文的理解,以及透过此文对白音格力本身的想象,还要有独特性,不能和编、评相近或雷同。
评论:
读白音格力的文章需要静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句一句的嚼,每每为其一字一句而叹息。哦!他竟然这样用词,竟然这样的把字和字来组合。这个人脑袋里面不寻常!觉得他对中国文字的字性和词性做了一般人想不到的研究,不但敢这样用,还就敢这样用!用的不温不火,用的神游太虚,用的天雨粟,用的鬼唱歌。南山认为:白音格力不是在写什么东西,他是利用这个东西,来展示中国文字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进而彰显汉字里的魂之魄,精之灵!文章内容和形式及其情节倒是次要的。白音格力是用中国文字来营造一个气场,一种氛围,一个语境。白音格力在展示自己驾御文字能力的时候,衬托出一个故事,并且反复告诉人们,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如果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他是营造美文,那就是没有理解白音格力的用心。看完南山的话说,白音是否在偷笑呢?
【渔舟】安安(散文)作者:李评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7813.html
/>
李评的文章很有特色,用词用语自然逼真,没有炫耀,没有拿捏,她对事物的第一感受,就能体现在文字中,鲜活的情感,让人感叹。李评在散文《安安》中最记忆深刻的就是那条狗,因此我写下了如下评论:
最近真是离奇,看到了几条狗。
一条是文友发在空间里的照片,一个人牵着的狗站在路中央,害怕的人只能绕着走,感觉这有点人仗狗势。
再一个是马仲良《复仇》一文里的狗,感觉人狗必须要达成协议,否则完不成大业。
还有就是是李评此文里的狗了,虎势耽眈,典型的狗仗人势。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野兽之一。狗已经深深的参与到人类的生活之中,甚至狗性以一种优势互补的方式,让人性中有了狗性,反之,狗性中也看到了一些人性。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首先让人惊心动魄的是那条狗,超过了印象中的许多狗,实为中华第一狗。
因为这条狗是一条唯命是从的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就是这许许多多唯命是从的狗,看护着主人的大院,虎视眈眈盯着过往人们的一举一动,目光如炬。在这种严峻的目光下,百姓生活中与之息息相关的一切,都要看许多狗的眼色,否则它要施你点颜色。
灵异开始盛行。人们不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百姓生活平安需要心中的护身符,需要梦境的图腾。安安,所有的安安,都寄托于希望,都祈盼于梦想,实在让人无法承受生命之重!
【渔舟】溪云初上,为你梳妆(诗歌)琉璃疏影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68439.html
/>
疏影的感情极为细腻,不仅在于景物的细节捕捉,更在于内心深处柔软的漫漶。读她的诗,你的呼吸会放慢,会暂停,沉浸在她营造的淡绿、浅红、还有深蓝的弥漫。很难想象她的心底深处的秘密,很难想象她内心的柔软与广远。
下面是我对琉璃疏影的诗歌的一个重要评论,不知诸位文友看了她的作品,是否认同。
评论:
我是最应该写写疏影的,因为是她将我引进江山渔舟的。渔舟多了一个蚱蜢,看不惯蚱蜢的就怪疏影吧,我的内心却也平静。
疏影的诗歌写的好!你想不到的词组,她用在诗歌的拐弯处,挂在诗歌的檐角尖,有图有景有声音,还有姣嫣的情,柔美的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纯美动人的内心,才能搭起这通向伊甸园的彩虹。南山有时想,疏影一定是个放错了地方的精灵!
读了疏影的诗歌,不禁赞叹,这世上还有这么美的文字集萃,恍惚在仙境。女性的温婉雅致,让南山的思绪难以入境,只在文字间采撷一丝作者的灵秀,赞叹一声,太美,难以承受。疏影的文字在这个粗糙的时代,在漫山的杂芜里完不成点缀,满眼灰蒙蒙尘埃,可惜了这美好。看疏影的东西美到极致,谴词造意相当考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势。然而似有神鬼助,可不是一般凡人能做到,在漫天雾霾的天气里,有多大的定力才能感知美丽文字魂灵。疏影竟然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下凡,难道抚慰人间疾苦通神的礼物竟是这个样子?
【渔舟】罪恶的火车(小说)作者:樊桦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3416.html
/>
樊桦写了一个类型小说,不太成熟。但我看到了他思考的光茫和探索的精神,因此,我给他写了一个较为隆重的评,在认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了必要的提示。
评论:
樊桦的这篇小说是南山喜欢的类型。有人认为回忆录式的小说不能称之为小说,它只能称之为回忆录,南山颇为认同。小说应当是创作者汲取生活的经验,用作者独特的思维判断,再经深刻的情节安排,利用一个故事,来阐释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委内瑞拉著名评论家马尔克斯•罗德里克斯认为:“在文学技巧这个特殊范围内,需要了解和掌握世界文化,因为这是利用其它文学形式……作为表现手法来正确处理……现实的需要。”南山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学技巧需随着世界文化交流,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形式变化。这里有卡夫卡的痕迹,卡夫卡的那些短篇小说的基本特点,是设置了令人不能接受的处境,而这篇小说“罪恶的火车”作为一种罪恶的集合象征,从虚幻和现实向生活袭来,而人本身原罪的救赎过程又互为交织、对抗,最终导致救赎的不彻底,救赎的悲剧性缺憾。死亡是救赎的一种极端,无论是二战时怀“揣海德格尔”倒在寒冷雪地上的德国士兵,还是怀揣“瓦尔登湖”的海子躺在铁轨上,还是躺在荒原上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他们生前都曾经历生命的热望和救赎的观照。在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下,原罪的救赎成了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在万物面前,人不在狂妄,时时刻刻都在自省,而不是认为自己一出生,世界就歉了自己,无论自己怎样祸害这个世界,都是理所应当。对生命意义而言,放弃也是一种自我的终极救赎。
说实话这篇小说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真要拿出一个能站着住脚的作品,还需一定时日的练习。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尤其在中国,中国人特有的欣赏习惯千年不变,多一种写作方式的导引,是一种需要,也是一个展示,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设计理念。前题是我们要写的足够好。
【渔舟】秋日碎语(散文)作者:小雪花雨伞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90663.html
/>
小雪花雨伞的文字是真诚的,而且她用功,思绪也流畅、干净,没有杂念。因此,我的编、评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评论:
我读过花雨伞的一些文字,读后常掩卷沉思,这是一些什么文字呢?今天或许明白了一些:花雨伞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像天上的仙子降临到人间,以美好的人的模样讲诉着人间的故事。她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生活,人的感觉,人的气息,人的欢乐,人的悲伤、人的色彩……然而花雨伞做了这许多人的事情,她仍然像天上的仙子!真让人困惑!?
有些人的美文,南山总觉的飘了起来,飘飘欲仙,仙气逼人,脚底和大地之间有了距离,游离……美是美,但总觉得人的气息有种主观意识上的摒弃,是意识上的放弃人间烟火,能吗?只能是精神意义上的短暂欢愉,留给人们的感觉有一种颓废而消极的美。这是凄美?孤美?还是唯美?也让人困惑!?
南山喜欢花雨伞似的美!灵动、飘逸、真实、诚挚、热情、纯净、透明……
【酒家】“现代绝句”的美学向度初探(诗歌评论)
——以《阑珊》为例谈因袭和突破作者:文璘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92169.html
/>
文璘君是我喜欢的一位学者型的文友,尽管其本身的使命特征还未完成,但也足以使我对他表示敬意。
评论:
文璘君好!为了写这个读后感,南山抽空又读了一些东西,结合南山多年来的思想沉淀,写几句话吧。文璘君的这篇评论是用心写的,即使是作为练习。通篇读完,从起意到联想,到阐述,到生幽,到冀望,环环相扣,顺踪跟进,思想感情在特有的语法和语境中,隐隐拂面,淡淡触碰,轻轻起伏,静静骋驰,文思笔法修炼如此,难能可贵。此篇诗歌的喻景寄情的告白,就在题目:“阑珊”。阑珊是一个词语,有凄凉、凄楚、凋零的含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现代意义也更增添几分凄楚和凄美。人类从宇宙星空的微尘诞生,历经血火、雨泪的沧桑岁月,城头变幻的大王彩旗,掩蔽了多少无定河边骨,美轮美奂的黄昏之河流,让人之本性,人之本能,人之本相,在人类文明的奋斗之中,浸蔓骨血,尽蔓瑞祥。低沉的头颅,殒命着星辰。文璘君由“汲水姑娘”想到“香草美人”,其情怀岂非相随,而是冀意于心底的热望。“汲水姑娘”是“香草美人”的现代思情,从楚地的幽灵到如今天下大河之精灵,随意汲水。那水是天赐之水,是天神之水,是天像之水,这水中的希望,迷漫在袖筒的动作之迷思之光,也在青春之生命碎花裙上缀满星星,希望之星光。即使黄昏的婆娑景像使人困顿,然而不能回头,回头即使一望,此身迅疾为盐柱。天使已昭告!
二、评论可以是对作品的建议
我在读一个自己比较关注的作者文字时,会突然发现一些人写作的方式太同质化了,走不出自己为自己绑定的篱绊,思考再三后写给作者一段带有建议性的评论。如:
【白音】从前(散文外一篇)作者:白音格力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82584.html
/>
再谈白音:
我以前说过白音是利用文字来探索和展示中国文字的美与力量。然而白音的精神来源和创作依据来源何方呢?目前这种方法能否引导白音一直走到一个美好的文字终极,成为代表这个时代某一段文化象征的精神里程碑呢?南山认为不容易。
首先要弄清楚白音文字的架构并没有从中国古典文化里得到脉承,只是其中一些古典诗词的应用像是一个中国味道,有点像吴冠中先生的那种描绘中国江南水乡风情的油画,煞是好看,但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现在文字里的精神已经跨越了国界,不知不觉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交融、互动、相依。怎么才能更有效地突破写作同质化的趋势,南山认为应该广开思路和眼界,从音乐、美术、建筑、电影、戏剧等等诸方面人类智慧的结晶中汲取营养。
南山给白音一个建议,不妨研究一下“结构理性主义”,从它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从他的设计风格和解构方案,都有尝试的可能和必要。比如一篇文章,在反映中心架构的同时,不妨先设计总体风格和样式,其中的细节问题尤为重要,什么样的句式安排在哪里,在顶端是否用巴洛克风格,然后是否再来一些哥特式设计理念,不时响起中国古典音乐的声像,繁复的花枝装饰,简约的背景铺陈,每一个文字元素都精挑细选,关键是在一开始就参与了整体风格一致的设计原则,而不是后期的补充。这里首先要突破总体风格,就像风、雅、颂之间的差别,诗、词、歌、赋之间的不同。这一点很难,但值得一试。然后是为此而做的内部陈设,这些陈设都是为总体风格而存在,都是私人定制。
我认为,评论切忌假大空,切忌空话套话大理论的话堆积。写了一大段说不到实处,很可悲的。
虚伪的捧杀是文学的毒药,于那些糊涂者,有害无益。
同样,一棒子打死人,往往会毁了那些自尊心极强的文学苗子。
点评要富有温度,实事求是地写,既要给予肯定,找出亮点,也要切中要害地指出毛病和存在的不足。这才是弥足珍贵的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