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现实版的诸葛亮——贾诩

编辑推荐 现实版的诸葛亮——贾诩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8发表时间:2017-05-18 08:47:08

初中时的冬天,教室里用的仍旧是土块盘成的炉子。由于晚上没有人照料,或者是下午天气好,这取暖的炉火就会灭了。为了早上能取暖,并且不影响上课,我们按两人一组,负责早早到学校生火。这一组的两人,常常是同座。我家离学校不远,同座却比较远,但往往他总比我先到。有一次,我到校时,他已经生好了火。天仍旧没亮,教室里除了炉火就是我们的手电光。分享着吃完了各自带的馍,天还没有亮。
   无聊时,他说他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我不信,他让我随便提一回,我说多少回,他就开始从题目背起,那样子要多流利有多流利。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被自己的同龄人震住。当然,那时的我还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可说起随便一回,能立即背出来,就算是骗人,那种功夫也不得不让我另眼相看。
   说来惭愧,这么多年了,《三国演义》我也只是通过袁阔成讲的评书,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有时候总会觉得奇怪:关羽号称万人敌,怎么几个小兵就活抓了他?诸葛亮被写成能掐会算,怎么北伐了那么多次都无功而返?清人说《三国演义》是三分虚、七分真,但我却觉得《三国演义》“实”的地方也就四、五成,绝对不会超过五成。本书应该是罗贯中在说书人说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那些虚的、精彩的内容都来自说书人,而那些实的、符合事实的内容就是他的改编。说书人眼里的战争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空城计”,而现实中的战争在王允杀了董卓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想离开部下,逃回凉州(当然当时的凉州是一个很大的州,比如这四个人的家乡就从陇东直到甘肃最西边的敦煌都有)。而同是凉州人的贾诩刚好在军中,他对李榷他们说:“你们要是离开军队各自逃回自己的家,那随便啥地方的一个小亭长就能被你们抓拿归案。现在这种情况,不如欺骗一下当地的人,把他们归拢起来,杀到长安去为董卓报仇。要是成功就依靠皇帝来安定天下;要是不成功,再逃走也不迟。”这里,他用到的一句话“奉朝廷以正天下”,后来被鲁肃、诸葛亮等用不同的方式用过,用的词由于立场不同有所不同,可实质是一样的:把皇帝抓到手里做招牌,干自己的事。当时的四将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四凶闹京都”。前面贾诩的话来自于《三国演义》,原话是这样的:“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从他的话可以看出,将军只有在有部下时才是将军;没有部下,单挑,你可能打败别人;群殴,好汉也架不住人多。
   《三国演义》里的贾诩是一个跑龙套的,而现实中的贾诩却是比传说中的诸葛亮更智慧的一个人物。
   贾诩,《三国志》有传,说:“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也就是说贾诩是当时的凉州武威郡故藏人,即现在的武威市凉州区人)。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阎忠是凉州汉阳人(现为甘肃甘谷),东汉时凉州名人,有识人之称。他觉得贾诩是张良、陈平那类人。从他的经历来看,他确实不辜负这个评价。家在武威,经推荐到了洛阳,被任命为郎中,有了病要回家,结果在路上被氐人抢劫。一起被抓的人一个个被杀,轮到他时,他自称说自己是段颖的外甥,吓住了氐酋。然后告诉他们,只要放了自己就给他们以厚礼,从而和他们达成协议,放他回到武威。陈寿给出的评价是:“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贾诩并不真是段颖的外甥,只是为了达到目的才这么说。其它这类事很多)。”董卓进洛阳的时候,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担任讨虏校尉。董卓被杀后,牛辅也在此后的战斗中死了。当时,原来董卓的将领们都很害怕,李傕、郭汜、张济他们想换成便装逃回老家,贾诩就说了那段话。《三国志》的记载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把这段话和《三国演义》里的话对比,就能看出罗贯中在这些地方确实很“实”。接下来,李傕他们果然杀了王允,把持住了皇帝。为了感激贾诩,他们想给贾诩封侯。贾诩拒绝了,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他知道前面由自己提议并得到实施还成功了的行动只是为了自救,要是不那么做,自己就得死;而靠这种行动得来的名利是不能持久的,所以他再次拒绝了,只做了尚书。但在任上,他也不是一味地迁就李傕他们,而是完全按规矩办事。李傕一伙亲近他也防备他,贾诩借母亲的丧事辞官回家。李傕、郭汜争夺权力时,他被李傕再次请出,他调节了李、郭的矛盾。在这些军阀们挟持天子出逃时,是他周旋于军阀之间,才保全了好多大臣的性命。估计应该是看透了当时天子身边的人都不能成气候,他辞掉官,投靠了屯兵在华阴的段煨。段煨是段颖的弟弟,但他的才能根本无法和段颖相比,而他带的军队中大多数是凉州人(不是现在的凉州人,是当时那个很大的凉州的意思),他们都信赖贾诩。而这种情况就让段煨很不自在,表面上客气,可内心里却一直在防备贾诩。贾诩当然知道这样子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暗地里联系了张绣(张绣是“四凶”之一的张济的侄子,后来曹操收纳的那个夫人就是张济的老婆)。张绣派人来迎请他,段煨也就让他离开了。当然在告别时一定说了好多的场面话,但为了借助于张绣,段煨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善待了贾诩的家人。
   张绣以长辈之礼对待贾诩,贾诩也就尽力为他谋划。本来在曹操攻打张绣时,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靠了曹操,可当时的曹操大概是已经“奉天子以令群臣”,自己也位极人臣,部众很广,再加上张绣部没有任何抵抗就主动投降,所以没有太把张绣他们放在眼里。结果,逼反了内心不安的张绣,杀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典韦。《三国演义》给出的原因是曹操和张绣的婶婶勾结到了一起。这让张绣很没面子,终于在贾诩的策划下,设计杀了典韦,曹操也靠部下死战才逃得性命。贾诩为了让张绣能够抗衡曹操,让他和刘表结盟。而在曹操第二次带兵攻打张绣,还没怎么打,曹操却突然退兵了。张绣要带兵追击,贾诩劝阻,张绣没听,亲自带精兵追击,结果大败而归。在垂头丧气时,贾诩让他追击,他尽管有些怀疑,但还是听了贾诩的话,果然取得了一场大胜。他很奇怪,问贾诩怎么回事。贾诩的回答《三国演义》完全抄写了《三国志》的记录:“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只是把其中的“曹公”改成了“曹操”。后来,在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都派人游说张绣。贾诩当着袁绍使者的面数说了袁绍的一些劣迹,并坚决地劝张绣归顺曹操,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客观来说,这个判断当然正确,要是张绣依附了袁绍,结果当然是早早灭亡;可对于张绣来说,他毕竟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操尽管大度,可他儿子曹丕却做不到,所以结果不是很好。当然,对于贾诩来说,这却是非常完美的结果。曹操一见到他就抓住他的手说:“是你让天下人觉得我是一个讲信义的人啊!”官渡之仗处于胶着状态时,曹操问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话很漂亮,你个人能力方面都比袁绍强,没有说出来的只是军队数量方面,也是由于这个方面的劣势,才使曹操自己不能下定决心。所以他劝曹操不要顾虑太多,一定要放手一搏,这样胜利就是很容易的事了。曹操这才下定决心,结果赢了官渡之战。而在曹操灭了袁绍,平了刘表后,贾诩劝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结果,曹操没有听,这样才发生了赤壁之战,让周瑜一战成名。后来曹操和马超、韩遂对阵时,贾诩让曹操假装满足他们的要求,问怎么对付他们,贾诩给出了离间计。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和韩遂说说笑笑拉家常,不说任何正事,结果弄得马超很疑心,终于发生了内讧。曹操老了,曹丕尽管有可能继位,可曹植的表现实在太优秀。曹丕开始担心,问计于贾诩。贾诩的回答是:“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让他认认真真做好儿子就行了。曹操问他时,他故作思索状,等曹操坚持问时却说他正在想两对父子:袁绍和刘表。曹操大笑,明白!曹丕的太子地位就彻底确定了。
   曹丕代汉后,任贾诩为太尉,问贾诩对于刘备、孙权,先讨伐谁好?贾诩回答说:“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对当时的形势分析的非常透彻,可惜曹丕没有接受,这才有了江陵之败。
   在曹操手下时,贾诩知道自己不是嫡系,怕被曹氏父子猜疑,他不和别人交往,儿女婚嫁也不攀附高门大姓。七十七岁时,善终于家。
   从贾诩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贾诩每次的计谋都会得到事实的验证:他说成的必成,他说败的定败。这就是智慧,是对人性透彻了解后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几个人具有。
   对于贾诩,陈寿在传中的评价是:“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觉得天下人有智慧、懂计谋的人就该是他了。在总评里的评价是:“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就是说荀攸、贾诩谋算的事情都完全按照他们想的发展,他们的计谋和张良、陈平一样,是别人没办法比拟的。而陈寿对于我们现在觉得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承认他确实是一个治世的高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对于军事,诸葛亮只能算一般水平,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如同段颖是武威历史上最成功的将领一样,贾诩是武威历史上最成功的谋臣。

共 41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东汉末年的贾诩的确是一位被历史的尘埃覆盖的明珠。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里的贾诩虽然表现出杰出的智慧,但是并不出名,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正统思想的影响;在真实的历史里,生逢乱世,每一次出谋划策都能够算无遗策,这就是智慧,是对人性透彻了解后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几个人具有。但是,仔细思考贾诩的种种计谋,除了在为主子们谋划以外,就是在设法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从开始时劝说董卓的几位败将联合起来兴风作浪,以后依靠张绣、投靠曹操;他确实为主子们想出了很多化险为夷的好策略,作了很多有利于主人的事情,究其实质大多是为了保住自己以及家庭的安全。生逢乱世能够做到如此,也实在很不容易,确实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物。文章的开头给人以白璧微瑕的慨叹。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5-18 08:48:00
  东汉末年的贾诩的确是一位被历史的尘埃覆盖的明珠。他确实为主子们想出了很多化险为夷的好策略,作了很多有利于主人的事情,究其实质大多是为了保住自己以及家庭的安全。生逢乱世能够做到如此,也实在很不容易,确实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物。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17-05-18 10:47:41
  谢谢点评,意见很中肯。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