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陇南人的衣食住行

编辑推荐 陇南人的衣食住行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88发表时间:2017-05-21 16:55:45
摘要:千百年来,陇南一直是一个农业地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市内一区八县,主要分为徽成盆地、江河沿岸川坝地带、半山区和高山区,自然条件不同,生活习性不同,民俗风情不同,衣食住行也就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总体上来说,徽成盆地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物产丰富,是陇南粮仓,比较富庶,衣食住行属于上等;江河沿岸川坝地带次之;半山区又次之;高山区最差。

一个地方的衣食住行,不仅反映着这个地方的民生状况,还呈现出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形态。千百年来,陇南一直是一个农业地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市内一区八县,主要分为徽成盆地、江河沿岸川坝地带、半山区和高山区,自然条件不同,生活习性不同,民俗风情不同,衣食住行也就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总体上来说,徽成盆地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物产丰富,是陇南粮仓,比较富庶,衣食住行属于上等;江河沿岸川坝地带次之;半山区又次之;高山区最差。
   数千年以来,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官府苛捐杂税繁多,地方豪强盘剥,兵祸匪患不绝,自然灾害频仍,致使陇南人民终年劳苦,不得温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勤劳朴实为荣,以奢侈挥霍为耻。特别是,在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时代,劳动人民衣衫褴褛,无以遮体;吃糠咽菜,仅以吊命;茅草破屋,聊避风雨;草鞋赤足,艰难跋涉;其衣食住行,与官僚豪门、地主大户形成天壤之别。
   由于封建时代相去已远,史志对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不予记载,笔者仅以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近现代情况为参照依据,简略叙述陇南人的衣食住行状况,以及一些不同的特色。
  
   先说衣
   解放前,陇南的庶民百姓,无不以棉花自纺,织成土布,用蓝靛染色,手工剪裁、缝制成单衣度夏,又以夹层装入棉花、做成棉衣过冬。男装为对襟,女装为大襟,少数老年人着长袍。穷苦人家,常常是一件棉衣四季裹身,补丁摞补丁,连穿多年;小孩子的衣服,长大的留给小的穿,老大老二老三等依次传递,直到无法缝补再穿为止。有些地方买不到棉花,就以当地产的大麻,以其纤维织成麻布,做成单衣,俗称“麻布衫”,质地粗糙。绸缎、细布(也叫“洋布”),仅为少数富户人家的穿着。
   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纺织土布、麻布大幅度减少,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完全绝迹。五十年代,开始用平布、府绸、咔叽、哗叽、华达呢、丝绸等布料,主要以手工缝制,部分使用脚踏缝纫机制作便衣便裤,男装以蓝色、黑色为主调;女装以蓝、黑或花色为主调。七十年代,开始使用的确良、涤卡、涤纶华达呢、中长纤维等化纤布料,以脚踏缝纫机制作为主,男装以黄色、蓝色、黑色为主调,盛行军便服和中山服;女装色调与男装同,花色布料减少。一度时间,布料、棉花实行发放布票、棉花票定量供应,平均每人每年一丈布、一斤棉花。
   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今天,穿着已经百花齐放,大众化中体现个性化;尤其是现在,城乡差别基本不存在了,都是根据个人喜好,在市场上买成衣穿,手工缝制完全消失,用脚踏缝纫机自己制作衣裤也不多见,不再赘述。
   帽子也在不断变化。民国时期,冬季有戴毡帽的。有钱人冠以黑色绸缎六瓣帽,俗称“小帽”,也叫作“瓜皮帽”。老年妇女多用黑布缠头,叫作“帕子”。解放后,“瓜皮帽”绝迹,代以军便帽,以黄、蓝、黑为主调,冬天盛行戴咖啡色绒布棉帽,俗称“火车头”帽子。现在男女青年基本不戴帽子,中老年人有戴鸭舌帽、旅行帽、毛线手工织成的帽子等等。
   陇南方言,把“鞋”读作“HAI”,鞋子也随着衣帽的变化而变化。民国时期,夏秋穿自制的麻鞋和草鞋,冬春穿自制的布鞋。上山砍柴,或雨雪天在山上劳动,穿一种用牛皮或猪皮制作的形似瓦片的鞋,叫作“瓦鞋”,内装麦草御寒,为了防滑,还可以在鞋底绑上铁制的带有四个凸钉的“鞋爪子”。解放后,一度盛行穿大头皮鞋过冬,如今已经不见。一种叫“解放鞋”的胶鞋,也很盛行。如今已是五花八门,赶时尚,随流行,想穿啥穿啥。
  
   次说食
   解放前,一是流通不畅,二是经济困难,陇南民众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出产什么就食用什么。徽成盆地和江河沿岸川坝地带主产细粮小麦、稻谷,也产玉米、高粱等粗粮;半山和高山区,主产玉米、青稞、荞麦、燕麦、大豆等粗杂粮。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前,主要食用杂粮,附以细粮;现在倒过来了,主要食用细粮,附以杂粮,杂粮也仅是调换口味;市场上,杂粮的价格反比细粮的价格高。上世纪以前,陇南各县粮食生产很不平衡,处在徽成盆地的徽县永宁乡向国家上缴公、购粮有超过三百万斤的年份,比宕昌县全县三年上缴的公、购粮总数还要多,全陇南粮食总产基本不能自给自足,要吃一部分回销粮。
   陇南盛产各种蔬菜,洋芋、白菜、包心菜、茄子、萝卜(圆萝卜、长萝卜、胡萝卜、水萝卜等)、莴笋、白瓜、黄瓜、南瓜、冬瓜、刀豆、豇豆、扁豆、芹菜、韭菜、三蒜(蒜苗、蒜苔、大蒜)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又有了西红柿、荷兰豆、莲藕、花菜等。靠近川北、陕南的地方也吃泡菜。陇南所有的地方,四季都食用酸菜,原料用元根、芹菜、包心菜、白菜、芥菜、雪里红等,发酵后变酸,储存备用,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肉食以猪、鸡、鱼为主,附以牛、羊肉,鸭、鹅、兔肉也食用,但不是家常肉食。
   民间传统饮料,家家户户四季以饮茶为主,除了开水泡茶,还用茶罐熬茶饮用,俗称“罐罐茶”,罐罐茶包括清茶和油茶两种。熬清茶很简单,在专用的小茶罐里,放上茶叶煨在火盆边,水开倒入茶盅即饮,有的人喜欢调点食盐。而熬油茶就比较复杂,专用茶罐腰部突出,俗称“大肚子”茶罐,用上等纯白色的猪板油或清油,熟透后,将葱根、花椒在油里炝一下,再放入茶叶炒熟,加水,加盐,煨在火盆边,煮开后倒入茶盅即饮,有暖胃、润肺的功效。其他饮品有醪糟、甜醅、黄酒、曲酿土酒、柿子酒等。
   食用方式多样,有生食、熟食、凉食、热食、煮、炒、烩、煎、蒸、烧、烤、腌等。
   陇南与西北地区一样,主要是食用面食,以面条、面片、散面饭、拌汤为主,附以馒头、饼子、包子、煎饼、水饺、馄饨等,把水饺称作“扁食”。现在米饭、炒菜也成了家常便饭。陇南盛产黄豆,所以,民间喜食豆浆、豆花、豆腐。豆浆有甜豆浆、咸豆浆两种;豆花可调入鸡汤汁食用,也可放进白面或杂面面条、面片里食用;豆腐有嫩老两种,烹饪方法很多,烧、炒、烩、煮等,也可以做成豆腐干、腐竹,凉拌,炒食。
   以前,酱油的食用量不大,醋则是家家户户必备用品,民间有很多酿醋的小作坊,以麦麸酿造的最佳。辣子酱、豆瓣酱、豆豉,有作坊生产的,也有家庭自制的。腌制咸菜也比较普遍,腌制方法分干腌、水泡两种;腌制咸鸡蛋、鸭蛋,制作变蛋(皮蛋)的也有,但不普遍。民间挂腊肉很普遍,高寒山区,在猪肉条块上抹上咸盐,挂起来阴干即可;阴湿温暖地方,则要挂在柴烟可以熏到的地方用烟熏,以防止虫蛀。食用油有荤素两种,荤油主要是猪板油,也有牛、羊油;素油主要是菜籽压榨的,也有用胡麻籽、棉花籽、核桃仁等压榨的。民间食用荤油,主要是熬哨子,每年腊月杀猪后,即把肥肉切成小块粒,在锅里熬制,然后将肉和油混合在一起,用陶制坛缸储存备用。
   解放前,县城里、重要集镇,开有零星小面馆,酒店基本没有。解放后,粮油肉蛋实行定量供应,吃饭需要粮票。一座县城,基本上只有三家饭馆,粮食部门开一家,食品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各开一家,属于国营和大集体经营性质,主营臊子面、炒面,兼营炒洋芋丝、炒肉丝(片)等,没有酒店。改革开放以后,放开粮油市场,取消定量供应,允许个体经营,餐饮业蓬勃发展,各类小吃摊点、饭馆、牛肉面馆、火锅店、大酒店等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遍布城乡、各交通要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家乐盛行,全陇南有一万余家,集餐饮、娱乐、旅游于一体。现在,居住在城区的人们,一到节假日、双休日,都去农家乐吃饭娱乐,待客也去农家乐或餐馆,“下馆子”已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成了一种生活常态。
   陇南的特色小吃,有棒棒面、洋芋搅团、杠子面、鱼饭、红军锅盔、砂嵌烧饼、凉粉、洋芋饼、洋芋丸子、酿皮、面皮、米皮、油面茶、豆花面、咂杆酒、二脑壳酒等。
  
   再说住
   陇南大部分地方属于森林阴湿地带,传统的民宅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以瓦房为主,也有石板房、茅草房、木摞房等。
   瓦房:以木头做屋架,土筑墙,墙包柱,也有直接在土墙上架梁的,梁挂木椽。椽分两种,一种是圆木椽,椽上结竹笆,笆上铺瓦;一种是平板椽,直接在椽上铺瓦。这种住宅一般比较大,有三间屋一座的,有五间屋为一座的,也有两层或多层楼的。墙包柱木架结构坚固耐用,可沿用百年以上,缺点是门大窗小,室内光线不足,冬天保暖性差,所以家家户户都烧热炕,用火盆取暖。
   石板房和茅草房:土墙上直接架木梁,梁上挂椽,椽上用木条树枝结笆,笆上铺压石板或茅草,为贫困人家的简易住房。
   木摞房:四周用原木咬合围墙,顶上铺茅草,为特困户居住的更加简易的房子。解放后基本不住人,仅作为畜禽圈棚使用。
   盖房子,是陇南农村每个生有男孩的家庭最大的奋斗目标,节衣缩食,用盗伐、购买、拆旧的方式,用许多年时间,积攒够所需木料,还得积攒粮食,养好大肥猪,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盖新房子时招待木匠和帮忙的乡邻。新房上梁这天,亲朋好友要随礼,表示庆贺,主家要大宴宾客。在陇南民间,盖新房子,是与婚丧嫁娶同等重要的大事。
   改革开放以后,土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现浇房并存。现如今新农村房屋建设,以钢筋水泥结构为主。陇南一区八县有六个区县处在地震带上,地震造成倒塌的多为无铆直接在土墙上架梁的土木结构房屋。现在以钢筋水泥结构房屋为主,也是出于防震抗震的需要。
  
   最后说行
   解放前,陇南境内只有两条简易公路,一条是如今的212国道中的一截,一条是316国道中的一截,其余全是土路和山间小路。大小江河上没有一座现代桥梁,传统老式桥梁也不多见,大江上主要是渡船和溜索,小河小溪则架设独木桥。解放后,212国道、316国道全线贯通,省道、县乡公路逐步建设起来,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木架桥、铁索桥逐渐取代了溜索、渡船和独木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道、省道开始硬化,水泥桥开始取代铁索桥。进入新世纪后,陇南最后一个轮渡碧口姚渡才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历史上,陇南人以自己出产的皮革、中药材等,人背骡子驮,通过陇蜀古道、茶马古道下川经商贸易,换回盐巴、茶叶、水烟等,往来一趟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旅途艰难,匪患频繁,风险很大,十分不容易。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陇南农村有全家只有一双鞋的农户,谁出远门谁穿鞋,不使用时就把鞋挂在墙壁上。有不通公路的乡,乡与村、村与村之间只有山间小路,蜿蜒崎岖,“对面能叫喘,走到得半天”,在许多山区中司空见惯。当时陇南到省城兰州,放一趟班车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走到,没有跨省班车,县与县每一日放一趟班车,县与乡,只在通公路的主要集镇隔日放一趟班车。农民赶集、到乡上县上办事,主要依靠步行,也有骑马、骑骡子代步的。大多数林场运输生活物资,主要依靠马车,直到七十年代末,有了手扶拖拉机,八十年代以后才有了卡车。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市区有了机动三轮车,市郊有了短途面的,进入新世纪以后才有了出租车和公交车。
   曾在三十多年里,广大城乡都以自行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驮运、载人、自驾,不论长途短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逐渐淘汰,而成了人们锻炼身体的工具。摩托车取代自行车,成了城乡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依然是农村青年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城镇形成了新的影响交通的公害。
   如今,陇南高速公路已经与兰海、十天高速公路联网;兰成、兰渝铁路已经开通;机场即将投运;发往兰州、西安、成都的有昼夜班车;县际班车每一小时、半小时一趟;发往各乡镇的班车、面的全天候运行;乡乡、村村公路形成网络,四通八达。私家车的数量每日、每月、每年都在激增,重要集镇、县城、市区交通拥堵,已经形成了与全国接轨的现代城市“通病”。历史上一直制约陇南经济发展的交通问题得到彻底了解决,发生了质的飞跃。“点灯基本靠油,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耕地基本靠牛”闭塞落后的状况已经结束,陇南人终于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共 47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陇南的衣食住行为话题,具体介绍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读完文章,我们如同跟随作者到陇南旅游了一趟,如同在陇南生活了一阵子。每一个方面,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从解放前的民国或者更远的时间点写起,一直写到现在,写出了具体的变化,这一变化,表现了陇南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实际上也从陇南的角度写出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文章写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同时,这篇文章,从文化的角度讲,又是陇南人民民俗生活的具体记录,具有很好的生活习俗的记录价值。值得阅读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5-21 17:43:57
  现在的时代变化很快,对于时代不算久远的生活,今天的青年人已经非常陌生了。老师这些文章,对这些过去生活的记录,是一部百姓生活的历史书。在记录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之路,看到了今天发展的迅速,这是老师这些文章的重要价值。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静坐闲谈        2017-05-22 16:23:34
  拜读老师佳作,我好像回到了以前,每到吃饭点就站在房上大声喊:“爸——回来吃饭来,哥 ——哥 ——饭熟了,吃饭来”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