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里不和谐的声音
今天是母亲节,逛街的时候看到好多帅哥靓女在给母亲买礼物。今天的花店生意特好,老板的眼睛都合不上了,年轻人都在给母亲过节,看到之后感到很欣慰,一个洋节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好多人的陋习。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会收到来自自己儿女的礼物。儿女们大多会送一些贺卡、康乃馨、忘忧草等。由于改革开放,母亲节等洋节堂而皇之的进入国人生活,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彩,我感觉是件好事,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值得点赞!这同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脉相承。
其实,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传统文明被世人传颂。其中尊老敬老养老就是传统文明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它即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仁义博爱,也是做人的根本,为人的必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特别是广大农村由于社会保障功能还不够完善,农村养老问题令人担忧。
在现阶段的广大农村,许多老人由于年老体弱,很难再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需由子女们来赡养,然而,由于西方文化的浸透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美的传统文明被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淡望了。使农村许多老人的实际生活水下降。
早晨,看到一幕生活剧,一位83岁的老太太由儿子、媳妇架着,艰难地下楼,其实老人已经没有自理能力,都不会迈步了,其实那两口子就是在拖老人。我多嘴地问了一句:这大清早的架老太太干嘛去?这不是月初吗?送老太太去我哥家,这个月该我哥家伺候了。我们哥几个轮着伺候,一家一个月。这一个月熬的,啥也干不了……两口子架着老人,老人的步子也是迈不了多远,媳妇说话了:两个人架着你怎么不迈步?老人的眼睛已经模糊了,没了表情。那一句两人架着你怎么过不迈步听着特别扎耳。我想老人已经不会迈步了,或者是在想,下个月还能回来了,回来这楼可怎么上?养了数个子女的老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哥儿几个一家一个月,轮着吃,表面上看很平衡,实际上老人成了生活的累赘,被推来推去,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多数青年人都是在老人们的帮助下娶了新娘盖新房,盖了正房盖厢房,盖完厢房修围墙,修了围墙购物忙,买轿车、拖拉机、彩电、冰箱应有尽有;披金戴银,西装革履,而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老人却住旧房、吃粗粮。还有人美其名曰:老人爱吃粗粮,粗粮吃着顺口,吃习惯了;爱住旧房,旧房暖和,地面不滑,老人住着习惯。我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老人为什么不吃细粮,不住新房,多属无奈。住不上新房,不住旧房咋办?为了子女,受苦挨冻只得忍着。这也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人们崇高品德和良好传统的体现。
一位年轻人,为不养老人,霸占老人的财产想尽了办法。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哭,闹,装病,假闹离婚等等。正如一句歇后语讲:嗑瓜子嗑出了一个臭虫,啥仁(人)都有。她就从来没有过一次设身触地的想,这事如果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会什么样?
一位女士把患病的婆婆逼到了姐姐家,还美其名曰:她给了生活费了。先生抽空去看了几次,她还来火了:你妈在你姐姐家你还不放心?有什么好看的?母子之间说一两句话的机会都没有。母子之情能是几元钱的问题吗?
在这里想起了一个木碗的故事: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古人都发现了乌鸦返哺,羔羊跪乳。而现代的人却不敬养老人,实在是让人生气。
老人们为年青人创造下了舒适的生活空间,作为后辈本应不能愧对老人的一片善心及厚爱。何况《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实施。我们的老人多数虽不愿意把违规的子女推向法律舞台,但道德的审判更能让人无地自容。更有常言:父母是子女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影响着子女,子女也会把父母的行为规范继承下来,你不孝敬老人,你的子女也一定会以你为“榜样”,你怎样对待老人,也可能几十年后在你的生活中重现。
善待老人,人之常情,中华民族之美德,应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