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 战城南(作品赏析)
《战城南》是乐府旧题,被列在《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看过一些文章,说此类歌曲为军乐,原因当然是其中的鼓被理解成了战鼓,而铙本来就是古代的军中乐器。这种理解当然属于“想当然耳”的理解。我们知道鼓吹是从汉魏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据《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而铙其实也不单是用于军旅,在祭祀或者宴乐的时候也用。初开始应该仅为宫廷使用,而到了汉朝,连天子都出身平民,所以它也就成为了民间乐曲。所以,所谓的《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其实是当时流行的十八首鼓吹、铙歌的歌词,和军乐应该没有太大关系。这也可以从现存的这些歌词表达的内容得到验证。只要不把自己的视角缩小到“军乐”这个范围,自然这些“歌词”就容易理解多了,再也不会有什么军乐怎么这么伤感或者战歌怎么尽写男女之间的情感这样的疑问了。对乐府里的《战城南》感兴趣是由于李白的同名诗,可看到这首诗后,我却被这首诗所打动了。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诗想象力奇绝,说实话,我感觉到李白《战城南》有摹写这首诗的意思。这从他写了好多和汉乐府同名的诗,像《蜀道难》、《梁甫吟》等等,那些诗只是和汉乐府同名,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原诗无关。这首诗表达的奇特在李白的同名诗中有了回应。尽管这首诗如此奇绝,可奇怪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却很少,流行的几乎是同一个版本(应该是《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的各种复制品或者衍生品,而这些理解却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叙事角度和诗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如下:
首先是叙事角度,也就是这首诗是从怎么一个角度来叙述的。有一种理解说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叙述,也就是不是从某一个人的视角来叙述的。他们理解中最著名的一个地方是“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说是死者自身对要啄食自己尸体的乌鸦说了后面的话。按这种方式理解这个场面的设计确实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性,可以算成是我们民族不多的几个奇诡的文学形象之一了。这种理解的历史应该是很长的,像清朝人陈本礼在《汉诗统笺》中就解释说:“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他就已经很明确这是尸体自己在对乌鸦说。而现代的人开始发现这种理解有一些问题,一般地就把“豪”当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且为客豪”,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就是说,觉得这些话不是死了的战士说的,而是诗人说的。从对全诗的理解来看,我赞同这种观点,尽管死去的战士对乌鸦说的画面相对而言更具有刺激性的效果,可那不应该是诗人的原意。
其次是关于诗句中词意的理解,主要有下面几句: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中的:“城南”、“郭北”,一种理解说是:互文见义。那意思是指同一个地方,是南边的城与郭之间。另一种理解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我们先来把这“城”、“郭”、“野”三个概念做一介绍:古代的城不是现在的城市,它的主要作用是军事存在,尤其是为了防御而建立的。为了防御,所以设了几道防线,最外面的就是“郭”,突破“郭”之后,才能来到“城”,有些城外当然还有一条河,这个叫护城河。这也可以从孟子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到验证。而“郭”外面就叫“野”,所以那时的“野人”,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野蛮的人”,而是生活在郭外面的人。所以要是不看第三句,说是城南郭北之间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有了第三句,那种说法就解释不通了,毕竟诗人明说了是“野死”。而“北郭”之外就是“野”,所以可以理解成战斗在城南和城北同时发生,并且追击出了郭。这样就有了前面的第二种解释,到处是战斗也到处是死亡。可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要用一个典型来表达,不可能泛泛地所有的人都说。更何况,结合后文,这明显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在诉说,所以这句应该理解成:这个战士从城南打到城北,并且在城北攻击敌人到郭外(野)后,死在了野地上。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理解成了: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这种理解又把叙述者的角度转向了客观,他们把“驽马”理解成经过战斗累坏了的“枭骑”。这个还算说得通,而接下来的“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理解成:在桥梁上修筑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这个就有些太离谱了,几乎可以说没有常识。按这个逻辑理解“云作衣”就是“给云彩做一个衣服,以免它裸着身子有伤大雅”了。退一步说,就算是在梁上修筑了工事,怎么就能说断绝了交通呢?我们知道,最迟在孟子时代,关税就开始有了,在市场出入口、主要的交通路口(像城门、渡口之类的地方)都设有关卡,当然有士兵把守,甚至你也可以把它们理解成防守工事,可没有因为这些设施的存在就听说断绝了交通的。拦路设卡是为了收过路费,又不是为了断绝交通。所以这种理解在我看来就是宋儒的烂习惯遗留下的后遗症,不能正确理解,只能胡解释,然后再给出好像是有道理的说明,而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理直气壮,让人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专家!看看历史,最早的建筑物当然梁也不例外都是用木头做成的。由于梁要承重,说句术语叫需要承受核载,所以必须要用好木材;而房子只承受自身或者是风雨雪等自然力,当然偶尔要上人检修需承受人的重量,一般的木材就行了。所以“梁筑室”就是指本来该做梁的木材却被用来修筑了房子,这样就没东西修筑桥梁了。因此,怎么到南边去?怎么到北边去?处于河流纵横的地方,人们怎么行动?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理解呢?因为前面一句就没有理解对,结果造成了这一句完全没办法理解。那么前面那句怎么理解呢?按我的理解,本诗是一位老者的诉说。“枭骑”是指正当年的雄壮的马,代指战斗中死去的年轻勇士;而“驽马”是指年老力衰的老马,代指自己这样的老年人。这样,这几句联合起来就容易理解了:健壮的马都在战斗中死了(年轻人都在战斗中死了),像我们这样老弱的只能看着悲叹。就如同修筑梁的木材都盖成了房子,人们该怎么四处行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是对诗中的语句都不能正确地理解,说鉴赏只能是痴人说梦。
这首诗在我看来是一个老人对死于战斗中的年轻人的哀叹,是从头到尾都是以他的视角来叙述的,中间没有尸体说话(尽管尸体说话更有文学现象力),也没有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马的悲鸣。诗人不是写所有战死的战士,而是一个特定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可能是他的儿子,也可能是他的孙子,当然更有可能仅仅是国人中的任何一个年轻人。但他是用这个年轻人来指代所有的战死者,这就是典型的作用吧。
年轻的战士从城南打到了城北,并且在城北攻击敌人到郭外(野)后,死在了野地上。由于死在野地的战士没人处理,所以是留给鸟兽的食物。代我对那些准备吃尸体的乌鸦说:“先为战士生前的行为骄傲吧!反正死在野地上是不会被安葬的,他们的尸体也摆脱不了被你们啄食的命运。”战场安静了下来,死一样的岑寂里,只有汩汩的水流声以及遍地无穷无尽的野草。健壮的马都在战斗中死了(年轻人都在战斗中死了),像我们这样老弱的只能看着悲叹。就如同修筑梁的木材都盖成了房子,人们该怎么四处行动?土地又如何才能耕种?没有耕耘当然就没有收获,没有收获君王该吃什么?想做一个忠于君主的臣子又怎么能够做成?你确实是一个好臣子,好臣子也确实值得人纪念。可你也还是早上出去战斗,晚上却没有再回来…
我感受到一个老人在追忆年轻的战士,他们在战斗中由于勇敢而死在了野外,而按照当时的惯例(习惯),死在野外的战士是不能被安葬的,他们的尸体当然只能成为乌鸦野兽的食物。而他们的死也让整个国家失去了活力,甚至生命力。老人是矛盾的,他知道战斗是必须的,尤其是敌人攻打上门的战斗;他当然也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无论胜负都将有无数年轻的生命被中止。但他也是理智的,他知道战争后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所以他只能在矛盾中哀叹。我听到的是诗人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的矛盾,而不是什么反战之类的思想。
在读完这首诗后,我完全地沉静了下来,好像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存在,我进入了一个完全是想象中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在鼓声、箫、笛、笳、钹声中,一个苍凉的声音高亢地唱这首歌…
人类最大的悲伤不是看着自己的亲人死去,而是自己的亲人不得不死去后还得面对艰难的生活。
这首歌同样打动了我们的诗仙李白,他的拟古乐府诗中,只有这一篇和原诗有一些联系;但也唯有这一首在我看来,他写的没有原诗好。我们来看看李白的《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之所以说不如原诗,甚至可以说在李白诗中也算是不太好的。原因在于它是一首主题诗,也就是说在写这首诗前,李白已经确定了这首诗的主题: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但偏偏这个主题在他是没有深刻体会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当然,有句倒是很能体现李白的特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乌鸦、老鹰啄食战士的尸体,把肠子啄出来,带到了已经枯干了的树枝上)。场景非常悲惨,想象力也确实丰富!而“匈奴以杀戮为耕作”看上去很美,其实是具有偏见性的话。
在李白之前的何承天、卢照邻、杨炯都写了《战城南》。可何承天的诗好像是赋,并且写的内容如同《三国演义》写战争一样,是凭空现象的,而不是实际的,所以没多少价值。而卢照邻和杨炯的都是律诗,我是比较喜欢杨炯的: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全诗对仗但贴题,这个不容易做到;而其中的“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算是比较经典。
嗯?
我的理解是这首诗是我以一个旁观者对于那些战死的人做了一次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