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过端午(征文.散文)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少年时代,物质匮乏,食不果腹,对节日的向往十分迫切,如饥似渴,因为每逢过节那天母亲总会想法设法做一些好吃的,慰藉我们空瘪少油的肠胃。
端午节是我们最喜爱和渴盼的节日。端午节那天早晨,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叫醒睡意朦胧的我们,让我们到田野上去“摆露水”,就是用晨露洗濯自己的眼睛,说这样做了一年里就心明眼亮,远离头疼脑热。摆完露水回去的时候,我们要顺手折几支柳条,插在门楣和窗棂上,说是可以辟邪。等我们插好柳枝,母亲抽空又挨个给我们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绑上用五彩丝线合成的花花绳,还要用火柴梗给我们的耳蜗里点一点雄黄末,这样以来我们在一年里都不会遭受蚊叮虫咬,也不会被长虫(蛇)吓着。拴绑完毕之后,母亲还要给我们每人戴上一两个她头天晚上熬夜赶做的香包,大的戴一两个,最小的戴的最多。这些香包是母亲用零碎布头做成的荷包或者生肖,虽然拙朴简单,但依然惊喜着我们的幼小的心。那香包用香草雄黄染过的,香味浓烈。
早上九点多,厨房里已经香气四溢了,我们急不可待地钻进厨房,享受端午节的美食。主食是母亲的手擀洋芋粉炒腊肉,腊肉黄亮,粉条洁白劲道,一些绿菜点缀其中,看一眼就令人馋涎欲滴。母亲还会给我们每人分发一个手掌大小的花馍馍,上面是母亲用顶针和梳子拓印的花纹,很是好看,可惜我们是一帮饕餮之徒,压根就顾不上欣赏花馍馍图案的美丽,辜负了母亲的一番苦心。肚子吃圆了就觉着口渴,母亲早就捂好了酒醅,挖一勺掺点水,香甜解渴,唇齿留香。吃饱喝足之后,我们挺着鼓圆的肚皮,不约而同地到村子东头的晒场聚集,互相比看香包,看谁的做工精美。也有淘气的小子抢走了人家女娃娃好看的香包,引发一场嚎啕大哭,大人们才不管呢,任凭我们追逐嬉闹。娃娃伙抢香包是端午节的最后一个内容,那些精灵的女娃娃会把最好看的藏在衣服下面,戴在外面是平常不过的,就躲过了那些淘气小子的追逐。
时如流水,白驹过隙。现在的端午节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不要说想吃啥有啥,就是那香包,足以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快有十年了吧,每年端午节前一周时间,就有来自庆阳等地的香包,挂满了我们县城的大街小巷,种类繁杂,虫鱼鸟兽,福娃、八仙、中国结,造型千姿百态,传统与现代相融成趣,手工制作与流水机制交映生辉,硬是把个节日氛围营造得温馨热烈。家人相伴,朋友相约,每天的茶余饭后,散步看香包买香包成了小城人们的主要内容。端午节前后两周时间,那些卖香包的庆阳人从小城人手里赚走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绝对满载而归,否则,怎么会年年远道而来卖香包呢!
端午节的清晨,往日略显清静的街道早就喧闹了起来:正街两旁摆满了卖油饼、酊糕、酒醅、油糕、粽子的摊点,至于卖艾蒿、雄黄香草、花花绳的小摊点更是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卖柳枝的。出去到南山上走一圈或者到人民广场溜达溜达之后,回家的时候,挨着那些摊点走过去,吃的喝的,戴的绑的全有了,再也没有人像母亲那样为过节筹划忙碌了。其实,节日之所以令人向往,看重,主要就在于为节日筹划、操办的过程中。现在物质丰盈,商家早就为人们准备好了所需的一切,而以各种理由忙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能够为自家的节日亲手操办了。
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眼睛里全是兴奋的笑脸,嗅觉里满是混杂的节日气味,浓烈得有点令人窒息。此时此刻,我更加不由自主地怀念少小时节的端午节,那是多么清爽甜蜜的记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