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卖书那些事
在学生时代就喜欢逛书店,由于囊中羞涩的缘故,买的更多的是旧书,久而久之,养成了淘旧书的习惯。进入网络时代的2010年,自然也就与买卖旧书的“孔夫子旧书网”结缘。起初只是在网站上浏览一下,进而开始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书。到了2012年年初,突然发现可以自己在网站上摆一个书摊,无需押金,手续也很简单。由于多年淘旧书,家里有很多自己用不着或者重复的图书,于是也想尝试一下,把自己用不着的书交流出去,再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书,既可以互通有无,促进文化交流,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于是申请开通书摊,接着挑书,抄录书的信息,拍照,再传到网上,忙得不亦乐乎。从2月6日开始上传,起初几天劲头十足,后来发现传的书太多,卖书时找起来很麻烦,因为没有书架,只能一摞摞地码起来,有的放在床上,有的放在纸箱里,有的只能放在地上……找的时候既考你的记忆力,还要体力。最后一共传了900多本,到2014年4月,一共只卖出去80多本。在网上卖书,与邮局打交道最多,原来去邮局要么寄信或者稿子,要么买一点邮票,之后电脑和手机普及,邮票也不买了,于是去的少了。网上卖书,一般都是款到发货。由于第一次卖书,不知道该收多少邮费,所以在买家下订单后,不等对方付款,我先寄书,按邮局的收费,我再确认订单,等对方付款。2012年2月12日,我第一次去邮局寄书。因为看别人都使用挂号印刷品,因此我要求按印刷品寄,可邮局的服务员却说:“不能寄,只有课本才能寄印刷品,只能寄包裹。”我觉得奇怪:难道只有课本算印刷品?印刷品的范围应该是很广的。为什么我买书,其它地方都可以按印刷品寄,这里却不行呢?最后又在这里买了一个最小的纸箱,一本不算厚的《云南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寄到上海,邮费8块,我自己都觉得太贵,心里真觉得对不起买书人,增加了人家的负担。后来想起开发区还有一个营业室,所以第二次我决定到那里去看看,尽管离得很远。这次寄两本书到湖南。不料一问,仍然只能寄包裹。这次我自己用牛皮纸包好,拿过包裹单一看,上面的金额是6块,但却要付8块,这又是让我摸不着头脑的事。上次的因为数字没打印清楚,虽然觉得奇怪,以为是包裹单也要收费。记得邮局记录收费的一块牌子上曾有包裹单的印记。直到有一次我又到邮局寄书,有一位寄包裹的女士与工作人员争辩:为什么比包裹单上收的多?之后退还了多收的钱,才知道收的不是包裹单的钱,而是使用的胶带之类的费用,可我都是自己带着胶带。经过几次的交涉,总算可以使用挂号印刷品寄书了,稍微降低了一些费用。通过几次实践(包括快递),我大致知道了邮寄的费用,不用等到寄书后才确认订单。我心里也暗自庆幸并感谢这些书友,在这段时间没有出现下了订单又不付款的情况,后来出现过好几次。
不久,去邮局寄书又遇到了新问题,自从可以按印刷品寄书之后,一般我都是在家里用纸包好,到邮局只要称重付款就行了。但后来有一次去寄书,却突然要求拆开检查,由于怕麻烦,而不是有什么违禁品害怕检查,况且也打了好多次交道,弱弱地问一声:“不检查行不行?”回答自然是不行。拆开自然也没有查出什么,无非是书,也不是盗版的。我重新仔细地包好,本以为没事了,对方又问:
“有没有带着身份证?”
我一头雾水,没事我带身份证干什么?今天是怎么了?
我说:“我记得身份证号码,把号码告诉你行不行?”
对方一脸严肃地说:“不行,必须要有身份证。”说完就把包好的书递过来,“拿着身份证再来寄!”
我有点生气地说:“我现在把东西拿回去,下午来是不是又要拆开再检查一遍?”对方一言不发……
“东西就放在这里,我下午带身份证来给你看。”
后来我认识到邮局为了安全考虑,这些工作是应该的,就自觉地带着身份证,自觉地拿给对方检查,但我带着身份证时,她们又不要了,只是检查还一直在继续……
在卖书的过程中,虽然不与买书人面对面接触,但也能感觉到他们的不同:有的人比较爽快,确认订单后立即就付款;有的人却会与你讨价还价,多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尽量满足对方;有的人做事比较谨慎,总是反复询问,问清之后才放心;有的下了订单之后,却又不付款,做事欠考虑;有的隔几天才付款……卖书还能提高自己对书的价值的认识,锻炼自己的眼力。我曾经淘到两册没有封面的1950年代的、小32开的《年画缩样》,第一次见到时也并不觉得怎么样,有的有撕痕,有的有水渍,有的被小孩用彩笔涂得一塌糊涂,纸张也不是太好,边角都被磨成弧形,还有点不想要。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如刘旦宅、金雪尘、李慕白、江风等,由于年画是消耗品,加之时间长,能留下来的很少,因此这些年画缩样的价值就较高,几年前我曾经根据年画缩样写过两篇文章——《旧年画解惑》和《年画连环画》发表在《中国商报》和《收藏拍卖导报》上,那时没有相机,为了复印图片,只好把用线装订的年画缩样拆开,这次我挑了34张不太好的放在书摊上卖,已经卖掉27张,平均6元一张。再比如《云南省土特产概况》一书,也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我碰到这本书时,别人早已看过,也许是太旧,已经变黄,觉得没有价值,所以不要,而且把里面撕掉几页,造成缺页,自己不要,让别人想要也买不成。但我认为应该有价值。因为里面有50年代初期物资交流会的开幕典礼盛况的图片、展馆图片、会场情况图片等,还有当时云南省委主要领导人的题词,有陈赓、宋任穷、周保中、卢汉、郭天民、郑伯克等,更主要的是对当时云南特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包括概述、生产情形、运输、价格、品质规格、用途、历史情形等,而且类别也很多,有食品、工业原料、药材、油脂、牲畜、畜产、手工业、矿产几类,而且当时的一些特产,现在已经是珍贵的保护动物,如穿山甲、豹子等,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有历史文献价值,不应该丢弃,因此我买了回来,前不久被北京的一位书友买走了。
常言道:“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这话其实并不全对,买旧书就像买古董艺术品一样,有捡漏的,自然就有卖漏的,考的是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我对书的定价,一般是根据新旧、厚薄和个人的感觉等因素,不知道书的价值,有几次是把书传上去,刚通过审核,订单马上就来了,心里还美滋滋的:这么快就卖出去了。记得2012年暑假期间淘到一本群众出版社出版、豆豆写的《背叛》(这本书原是县文联苏轼剑的),就遇到这种情况,等把订单确认后,上网一查:卖漏了。这本书网上价格高的一百五十多元,我定的价格仅为十分之一。其它还有像《石头天使》等,也遇到一样的情况。
卖掉的除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书外,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文献之类的书,比如我的老师平建有参与编写的《陆良烟草志》和他写的《陆良风物志》、《南碑瑰宝——大小爨碑研究》,《陆良县文化艺术志》、《陆良县文史资料选辑17、18》、《陆良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图集》、《陆良县志图册》、《陆良县工业交通志》、《云南省土特产概况》等。
一边卖,一边买,我买的多是我需要的钱币方面的书,比如《云南货币简史》、《贵州钱币资料》、《民间钱币藏珍》、《伪满洲国货币研究》、《广西钱币》、《安徽钱币》等。
逛旧书店,淘旧书,看书,写作,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