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杂文的自省作用 (随笔)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无论多么鼎盛,多么繁华,总有眷顾不到的地方,总有不足的存在,正如阳光总有照不到的地方,总有阴影的存在一样。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沐浴阳光,摆脱阴影,过幸福、平安、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找出阴影、找出不足以正之。而找出阴影、找出不足,这个举足轻重的光荣的使命仅有杂文能够来完成了。
关于杂文,人们有很多的理解,他自身也有自身的作用和特点,人们可以把它当做镜子揭丑恶、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也可以把它当做锣鼓,冲锋号,作为对阴影和不足的一种反驳和呐喊。鲁迅先生则认为它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书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总之,杂文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有人说,如今的社会幸福安康,没有必要再让杂文“兴风作浪”,更没有做匕首、做投枪“杀出一条血路”的必要。于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始被淡出教科书,像扔掉一件过时的衣服一样被抛弃,殊不知,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依然有大量观念和体制的障碍,有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杂文依然担负着引领社会祛邪扶正、迅捷前进的时代使命。
圣经里在《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中写到,上帝耶和华在伊甸园里种上各样的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可以吃的果子,但特别嘱咐亚当和夏娃:“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了必定死。”而一条聪明的蛇告诉夏娃可以吃,而且吃后还可以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夏娃听了蛇的话,偷偷的吃了,并让亚当也吃了,结果,不仅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美丽的世间万物,更让他们知道了羞耻,并用无花果的叶子做成衣服遮挡羞处。上帝耶和华之所以不让他们吃善恶树上的果子是因为怕他们变得和自己一样的聪明而使自己无法控制他们,无法随意驱使他们。而他们吃了,他们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而自省,而使自己更加聪明更加优秀,虽然被赶出伊甸园,我想他们并不后悔。
而杂文正如这善恶树,它也具备使人自省的作用。小到每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在他的生长、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存在有时并不能自知,往往是通过比照物,启动自己的自省系统,再与自己做斗争,最终找到问题的症结,再以合理的解决方法,让自己在自省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壮大。
尤其是一个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想要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力,只有靠杂文来揭示,来明朗化,具体化。通过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借古喻今以达到切中要害、发人自省。通过深刻泼辣、精辟独到、鲜明典型、生动幽默,嬉笑怒骂唤人深省。
杂文的自省作用,犹如一个周身长满刺的枣树,虽然那刺所刺到的地方有些疼痛,然而它结出的果子却是甜的。又如一剂苦味的汤药,入口虽苦,但苦尽甘来,让你品尝到健康的快乐,生命的美好。
自省,往往是要否定一些东西,改变更是要割除一些东西。无论自省抑或割除都是痛苦的,“出血”的。杂文的自省作用同样需要“出血”。因为,杂文是通过社会的热点、难点、痛点、焦点而思考问题,及时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众疾苦,关注社会人生。采用单刀直入,抽刀见血的手法,针砭时弊摇旗呐喊。它就是要揭示某个阶段的历史、现实与真相,它必须“一针见血”。做匕首投枪也好,银针解剖刀也罢,抑或剑拔弩张,温情脉脉,偏离了“真相”,就失去生存的价值,而剖析真相,终须“见血”。
杂文的自省作用,同时又是一壶浓茶。一壶好茶,不仅在生理上可以帮助我们解渴,而它的颜色和味道,又能让我们回味无穷,使人通过阅读杂文,而自省,而反思,在自省和反思中得到启迪,得到教诲,得到升华。
杂文的自省作用犹如阳光,阴霾缭绕时它总是给我们希望;犹如利剑,豺狼当道时,它总是最好的猎枪;犹如导航仪,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它总是给我们指明航向;犹如脊梁,当我们乏力时,它是我们最好的依傍。总之,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杂文,离不开杂文的自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