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云】审美与审丑(随笔) ——对美的偏执追求害死了我们的孩子?
想起前些日子,台湾美女作家林弈含的自杀事件。在采访中,林奕含一直在强调文学的美,让她最不能理解的是,自古以来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美的世界,但却在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师身上潜藏着最最丑陋的本性。然后,对文学的美虔诚的林奕含被逼疯了,她不能接受她所崇拜的美以最最丑恶的形态展现出来;她甚至怀疑,自古以来文学中的美都是一种谎言。于是,她选择了死,也许只有死对她来说才是个解脱吧。
世人都知道美与丑是对立的。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在审美的过程之中,人们却往往是在追求美而忽视了丑的存在。
林奕含的悲剧发生了,然而却有更多的孩子们可能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我们的学校中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孩子,他们一直很优秀、听话,他们学习成绩很好,他们坚定的相信着这个世上所有的美好,文学和课本所构建出来的那份美好。他们幼年的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他们在老师和家长庇护的羽翼之中“单纯”的生长着。他们坚定的相信着世界是纯洁的,一尘不染的,美丽的,无害的。他们摒弃丑恶,远离丑恶,并且认为丑恶离他们很遥远。然而当他们真正接触到丑恶的时候,一尘不染的玻璃心恐怕就要面临破碎的境地了。
我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高洁,可是不知为何面对具体问题时人们的眼光就会变得狭隘,他们只看到亭亭玉立的莲花,却没有看到莲花根部的污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可以摒弃污泥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没有了污泥,再美的莲花都会枯萎。莲花和污泥是共生的。我们的教育的悲哀就是要让孩子们成为没有污泥的莲花。
少时读书,最喜王姑娘、林妹妹,只因她们如此美好,不染纤尘。然而长大之后,给我彗星般撞击的却是古龙的《边城浪子》。以前我心中的英雄都是和乔峰一样,心怀天下,坦坦荡荡,胸中万丈豪情,千丈光芒。直到看到《边城浪子》和《天涯明月刀》,我才知道世上还有像傅红雪一样的英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被背叛,身体残缺,没有一个正经的伴侣,要寻求妓女的安慰,但他是坦坦荡荡,单纯善良的,世上所有的污秽都不能污染他,他的心就像他苍白的手和漆黑的刀一样干净;世上还有叶开一样的英雄,他看似光芒万丈,光明磊落,可是光明磊落的背后却是踩着好朋友傅红雪一生的血泪。于是,对于善和恶的关系我不禁要重新思考。我十分庆幸在象牙塔的边缘看到了古龙,他告诉我世上赤裸裸的恶,他避免了我因为对美的误解而走上一条歧途。其实这些金庸和曹雪芹也曾经提到过,只是彼时我们太年幼,而且那些大人们也没有给过我们正确的指导。当你懂得了善和恶,美和丑,便学会了欣赏王熙凤,欣赏薛宝钗,欣赏虚竹,欣赏叶二娘。这会是我受益终身的成长,尽管真相并不是那么美丽,然而我却比林奕含要幸运的很多。
谈及此处,必须要谈谈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从来不会将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分开来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我想,若是那些只看到荷花孩子们能够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便不会再有林奕含那样的悲剧。看了许多网络小说,印象最深的是风御九秋的一句话:“小善之人心存恶犬,大善之人心蛰妖龙。”善与恶是相应而生的,所以君子要时时警惕,控制自己不要让心中的妖龙肆意妄为。
我们应当知道,人性本就不是善的。若是人类真的像颂歌中那样,充满了善意、美好、和平、温良,那么人类定不会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残忍的打败一个个对手,获得种群性的胜利。人性是残忍的,可以说任何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幸存者都是残忍的。正是因为其丑恶,才会愈加渴望善良和美好。所以上帝说“人是有罪的。”所以中国古代先贤都在劝人“修身向善”。其实这些道理大人们都是懂得的,然而明明懂得却要假装告诉孩子们不要懂得,难道就不是虚伪吗?
即使如此,我仍是对人类充满了信心。因为人类懂得“出淤泥而不染”,我们的根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是我们的心却是向着太阳生长的。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回避那些丑恶,而是告诉孩子们,丑恶是存在的,但是人类的美丽和高贵之处在于,我们有文学、美学,我们一直在追求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我们在向着太阳和上帝的方向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