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天地事】爱的楷模(征文.散文)
最近单位举办了一期以助人为乐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在观看视频时,感动中国2013年刘盛兰老人感人事迹振奋人心,涤荡心灵,让人看到了一种希望的火炬。刘盛兰老人出生于1922年,是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刘盛兰年轻时在天津的贸易公司当学徒,后来在招远一家黄金机械公司当保管。他有过三次婚姻,但一直都没有子嗣。1996年,已经74岁的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于是就想到了助学。18年来,他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失学孩子,没有钱就从政府补助中挤,从自己口中抠,18年来总计捐款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他一年的开销只有1000元,最多的支出是订报纸的费用,因为只有通过读报纸他才能找到需要帮助的孩子。写到这里,我想问:18年来,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执着顽强艰难地沿着捐款道路前行?我想,无非是他以善良的眼看世界,用怜悯的心对弱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奉献着,只为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是大爱无疆的精神,这是一种无声的誓言。誓言如山,他用孱弱的肩膀撑起一片蓝天;誓言如水,他飞扬汗水,汩汩流淌,滋润着青青嫩苗;誓言如风,他迎风而立,习风过处,春暖花开。
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所评价刘盛兰老人一般: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同时,他又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些话语,犹如刘盛兰老人几十年生命的真实写照,句句含情,字字凝思,笔笔寓意。铿锵之声,有力沉重,发人深思,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也让我们深思:我们以什么和老人去比,我们的眼中能盛下老人眼中的弱者吗?我们的心能有老人一丁点的爱吗?
面对种种赞誉和簇拥而来的鲜花,谦虚的刘盛兰老人却说:“我做的事情很小,小得都不够感动一个村,哪能感动全中国?”当问及老人新年的愿望时,刘盛兰说:“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孩子饿肚子。”这是老人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的信条。大爱无私助人为乐的善举闪闪发光,崇仁厚德的品格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在我们看来,他那么贫穷,那么孤独,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帮助的老人,而他,却用平凡的心奉献者自己不平凡的爱,如果,我们每个人眼中能盛满善良,心中体恤弱小,只需要做到刘盛兰老人的一丁半点的奉献精神,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友爱,充满宽容,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生活在一个快乐融洽甜蜜的世界中。
几十年来,刘盛兰老人为了帮助失学孩子,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没有吃过一顿肉,吃的菜都是从菜市场里捡来的。他过着连乞丐都不如的生活,可是他的心中却盛满了阳光,当看到孩子灿烂的笑容时,便是他全部的幸福。我想,这就是他用善良的眼看世界,用怜悯的心对弱者所迸发的强大精神能量。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去做,而且做的一丝不苟,感天动地。这是老人用实际行动对这个社会做出的嘹亮呐喊,向十三亿中国人做出的崇高典范。面对老人,我们该作何回应?
多少年来,刘盛兰老人不肯进养老院,是为了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连同拾荒的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一直到了去年8月,刘盛兰因慢性肾衰竭住院不能继续拾荒,搬到了烟台市福盛养老院,老人便将别人资助的钱和政府的补贴也都拿出来继续捐助失学儿童,而有些孩子连老人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们当然不知道那个为他们捐助的人过得是怎样一种生活。18年来,老人心中始终装着需要帮助的孩子,唯独没有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力量鼓舞支撑着他呢?我想,用毛泽东写给白求恩的赞誉不为过:“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比雷锋精神更加闪光的品质。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在老人眼里,看到的是善良,在老人的心里装着的是弱小。老人的信念与善举,无数孩子的人生便被改变,老人的灵魂便根植于被他扶起的弱苗心里,遍地开花,生生不息。
这便是爱的无声传递。人生在世,幸福与坎坷并存,友爱与冷漠同在,我想,只要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友爱,时时以善良的眼看世界,用怜悯的心对弱者,何愁人间的冷漠不会消失?何愁温暖友爱的阳光不能洒满祖国大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