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似水流年(小说)
一
张新民出生于一九五六年的春天,因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所以取名张新民。他家是县城郊区的菜农,他的父亲是一个跛子,母亲又是一个小脚女人,家里的许多劳动就要靠他的爷爷来完成。张新民的爷爷是一个勤劳的老人,解放前,爷爷守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农闲时,爷爷就到县城里“掏厕所”,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活虽然脏,但是每天可以挣一个大洋,就可以供两个儿子念书了。张新民的两个叔叔都上了大学,他的二叔在长春念医学院的时候,正赶上解放军围困长春,后来二叔就参加了解放军,建国后曾经官至解放军某海军医院的少将副院长。他的三叔为了给家里省钱,报考了当时国民党的军校,解放战争时作为军校学生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后来又去了美国,所以张新民出生在一个既有共产党官员亲戚也有海外关系的家庭。
一九六一年,大饥荒在张新民所在的村里开始蔓延,家家户户都到田野里挖野菜吃,用苞米叶子蒸出淀粉,掺上野菜,人吃过后,开始水肿,皮肤光亮,仿佛吹弹可破。很快,野菜被吃光了,有人就开始熬树皮糊糊,人吃了以后不消化,就被涨死了。刚开始死人的时候,还有棺材发送,后来就是一领竹席裹身,活人已经顾不上了,更何况是死人。
张家也面临着断炊的危机,幸好平时省吃俭用有一点儿余粮。全家人每天喝着稀得照见人影的野菜粥,开始变得面黄肌瘦的,张新民更是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三岁的妹妹在母亲的怀里不停地啼哭。爷爷不得不给二叔写信,叙述家里的艰难,二叔是军医,要是在物质充裕的年代,待遇是丰厚的,只是赶上饥馑的岁月,他的供给也是有限的,但他不能忍心看家里的人饿死,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购买了救命的粮食,挽救了家里老小的性命。那痛苦的记忆,深深地留在了张新民的脑海里,以至于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九六二年的秋天,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以后,经济稍有好转,六岁的张新民和爷爷去了一次北京。在北京的二叔家里,张新民见到了穿着军官制服的二叔和二婶,二叔拉着他的手仔细端详着,想从他的身上看到多年未见的大哥的影子。爷爷和二叔见面相互唏嘘不已,多年未见的父子久别重逢感慨万千,爷爷叙述着别后家里的光景,二叔默默听着,不时问一句。很快开饭了,饭菜很丰盛,是张新民长这么大吃的最好的饭菜,他觉得二婶做的油饼真香,二叔炒的菜也好吃。晚上,二叔给躺在床上的张新民讲故事,也讲他在战争中抢救伤员的经历,讲战争的残酷,张新民瞪大眼睛听着,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
住了两天,张新民和爷爷要回老家了,二叔特地准备了两大提包东西,一个提包是白面、白糖和挂面,还有给爷爷和爸爸的白酒和纸烟,另一个提包是二叔从转业退伍的士兵那里买来的旧衣服。张新民和爷爷带着满满的两个大包裹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张新民扒着车窗望着站台上的二叔,二叔越来越远,最后变成一个小黑点。回头,发现爷爷用手擦着眼睛。
回家以后,张新民想让爷爷用二叔给的白面包顿饺子,可是爷爷不肯,老人将白面、白糖和挂面卖给更需要的人,将白酒和纸烟卖给了喜欢抽烟喝酒的人,换回钱买了更多的玉米面,老人是饿怕了,那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节俭。
一九六四年八月,八岁的张新民开始上学,妈妈拉着他的手把他送到学校,他和邻居家的郭亮分到一个班。从此,他们上学的时候相约着一起去,放学的时候也一起回来,彼此形影不离,陪伴着走过了小学时光。张新民的学习很好,他的数学学得好,语文也学得好,每年期末的时候,他都会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校举行的表彰大会上走上领奖台领一本工作日记,这让他很高兴,爷爷也很高兴,他觉得这个孙子会像他的两个叔叔一样,成为做大事的人。
很快,他升入了中学,他的学习还是一样的好,尤其作文写得最好。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是“我的xx”,记我熟悉的一个人,张新民写了“我的爷爷”,在文中他写道:“我的爷爷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细密的皱纹,他的头发也变得花白,但是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叙述了爷爷饱经沧桑的一生,爷爷怎样艰难地支撑着一个家,把他一生的爱都给了儿子和家人。文中写到了二叔,却没有写远在台湾的三叔,因为爷爷和爸爸妈妈曾经屡次告诫他在外人面前不能提三叔,他是国民党的人,爷爷千叮咛万嘱咐:“记住,在外人面前绝对不能提三叔,一定记住!”如果不是因为北京有二叔,恐怕他们早就成了反动家属,但是张新民知道爷爷一直思念着三叔,逢年过节,爷爷总会在吃过团圆饭之后,一个人呆呆望着远方,沉默不语。
一九七四年七月,十八岁的张新民高中毕业了,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那个年代升学不看成绩,他的家庭有海外关系,上大学轮不到他这样的人,他只能回乡务农。高中毕业以后,张新民回到了家里,开始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好在他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每天扛着锄头早出晚归,很快适应了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是喜欢看书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一开始村民们也没有注意这个回乡务农的张家大小子,慢慢的乡亲们看出了他与普通农民的差别。每到农闲时或者是冬季冰天雪地的时候,村民们没事干就会聚在一起抽烟、喝酒、打牌、聊天,可是张新民不一样,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队部的办公室看报纸,一看一大摞,遇到喜欢的还要拿回家里看,积累了很多知识,村民们都夸赞他是有文化的人,可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村里的民办教师他没资格当,他心里清楚,也认了。
二
那时村里的村民多以种菜为生,每年的开春,村民们开始了紧张的忙碌,翻地、播种、灌溉。那年春末夏初白菜成熟的季节,地里的白菜开始生虫子,而且是村民没有见过的小白虫。发现情况以后,生产队长赶紧派村民王强去镇上的农业站请潘技术员,以便确定病情,及早采取措施。当大家正在地里着急的时候,就见王强一个人回来了,并没有技术员的影子,大家忍不住七嘴八舌的问:“潘技术员为什么没来?”王强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说:“潘技术员病了,吴技术员上张家村了。”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就听张新民说:“要不让我试试,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病虫害的报道。”大家面面相觑,这时队长发话了:“看你也是个读书的材料,我相信你,你说怎么做,我们大家听你的!”“那好!”张新民就对大家说了一种农药的名字,队长赶紧吩咐人去买。农药买来以后,张新民又教大伙喷洒方法,下午的时候洒的药,到了晚上许多的虫子就已经死了。后来潘技术员再来的时候,村民们把张新民的方法说给潘技术员听,潘技术员说张新民做得对,大家不禁夸赞道:“张新民和农业站的技术员一样神啊!”从此,他就成了村里的专职技术员。由于他有知识、有文化,又愿意为大家着想,很快他就成了队里的主心骨,只有二十出头的他当上了生产队长。
转眼就到了一九七六年,这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三位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唐山发生大地震等等,对于中国可谓灾难深重。这一年也是改变命运的一年,打倒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但是这一切对张新民的影响并不大,他还是每天扛着锄头在田间耕作,重复着春种秋收的生活。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消息像一缕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也吹进了张新民那尘封已久孤寂的心里,那曾经在心里燃烧过又熄灭的火苗开始死灰复燃了。二叔也来信鼓励他复习备考,说以后会开始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鼓励他走出山村,走出一片新天地。家人的希望和不甘的上进心,让他激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他找出用过的课本,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开始了复习。只是中学毕业已经三年了,许多词汇、许多公式、许多知识在脑海中已经变成一片空白。白天,要参加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劳动,那是极强的体力劳动,没有半点含糊的,只有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在灯下熬夜,背公式、记词汇、运算题目,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一九七七年的十二月一日、二日,只复习了一个月时间的张新民参加了全省统一高考。在经过两天紧张的考试以后,剩下的就是难熬的等待。在这期间,年迈的爷爷卧床不起。从年初的时候,爷爷就开始咳嗽得厉害,爸爸陪着爷爷去了二叔所在的医院,医院得出的结果是肺癌。虽然瞒着爷爷,但他也猜出了结果,老人拒绝住院,拿了一点儿药就要回家。二叔恳求爷爷留下来,但是老人不想给他添麻烦,执意回了家。
等待的日子是煎熬的,张新民等待的是新生活,爷爷等待的是死亡。一天晚上,爷爷把张新民叫到身边,要他从衣柜翻出一个手绢包,老人接过来打开,里面是一沓子钱,老人拉着张新民的手说:“大民,我的病好不了,也不浪费钱了,这钱留给你上大学用。”张新民知道这是二叔给爷爷治病的钱,他含着眼泪说:“爷爷,这是二叔给你的钱,留着你治病,我上大学有钱。”爷爷颤颤巍巍地说:“傻孩子,爷爷不行了,看着你有出息,爷爷高兴啊!”张新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眼眶……
第二天,爷爷在睡梦中安详地走了,这个辛苦了一辈子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终于可以安息了,只是他在临终之前,也没有见到他日夜思念的小儿子,二叔和二婶从北京赶来参加了葬礼。爷爷出殡的那天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风不停刮着,雪不停下着,片片雪花从苍穹飘落人间,把世界装点得一片洁白,仿佛也为这个勤劳节俭的老人送行。张新民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他的脸上纵横交错,早已分不清雪水还是泪水。
不久,张新民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他被省农业学校录取了。张新民来到了爷爷的墓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他相信爷爷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他。
三
两年的中专很快过去了,张新民被分配到县里农业局的科教科,科教科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组织管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张新民在中专学的是农学,这些工作对他来说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在农业局工作两年之后,张新民参加了成人高考,又考上了省城的农业大学,他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
又一个两年以后,张新民大学毕业回到了农业局工作,这时他已经二十八岁了。在八十年代初期,这样的年纪是大龄青年了,尤其在一个小县城里,张新民大学毕业的招牌很是吸引人,不久,就有介绍人找上门来介绍对象,女方是师范毕业的初中语文教师。
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张新民来到介绍人刘叔家里。正是开春时节,刘叔在自家院里整理着小菜园,准备种些菜,张新民马上脱下外套准备帮刘叔,刘叔赶忙阻止:“不用你,我一会儿就干完了。”幽默的刘叔不忘调侃一句:“你可是农业局大名鼎鼎的技术员哦!”张新民接过话茬说:“刘叔,我可是农民出身的。”就在这时,门口进来两个人,一个大婶和一个年轻的姑娘,姑娘长得娇小玲珑,穿着也是干净得体,刘叔看见两个人进来,赶紧打招呼:“他王婶,来啦!”又介绍张新民:“这就是农业局的小张。”接着对张新民说:“这是王老师和她妈妈。”张新民正扶着锹瞅着王淑慧,看姑娘伸出手,急忙把手在裤子上擦了两下,握住了她的手。
忙活了一阵儿,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午饭是炒菜和饺子,刘叔拿出酒杯,要和张新民喝几杯,并且念叨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哦!”张新民客随主便,决定陪刘叔喝几杯。很快,饺子上桌了,几个人边吃边聊。几杯酒下肚,张新民忘记了矜持,又一盘饺子也下肚了。两盘饺子下肚,张新民终于停下了筷子,王淑慧和妈妈则是大眼瞪小眼,要知道,那时粮食还需要供应,饭量太大会影响家里生活的。
直到两个人成家之后,王淑慧问张新民:“第一次见面,你为什么就不矜持点儿,吃了两盘饺子。”张新民笑道:“忙了半上午,又有那么多好吃的,我为什么不吃饱?我相信你不会因为这个事不同意的。”“是啊,我看你是个实在人,但你的吃法真让我犹豫了。”“那你不还是嫁给我了。”张新民趁势搂住王淑慧说,王淑慧轻轻推了他一下,倒在了他的怀里……
第二年,妻子王淑慧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张超,二十九岁的张新民当上了爸爸,一家三口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张超十岁时,妻子王淑慧却病了,子宫肌瘤,医生说要做手术切除子宫,可王淑慧还只有三十七岁,以后漫长的岁月如何度过。张新民带着妻子去了北京找二叔,可二叔也说要切除子宫,张新民看着脸色苍白的妻子,无比心疼,他四处打听能治疗子宫肌瘤的医生,终于打听到一个老中医能治这种病,并且已经有人治好了,张新民便带着妻子做火车赶了过去。
在一家中医诊所里,一个坐堂的老中医正在看病,看年纪大约五十出头,诊室里也有几个病人在等待看病,轮到王淑慧的时候,老中医仔细询问了病情,把脉之后写了药方,告诉张新民和王淑慧喝药和敷药的方法,并且很有把握地说:“吃了这药肯定能治好!”听到这样的话,张新民和王淑慧互相看了一眼,彼此一笑,张新民看见妻子的笑脸,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