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六一,我们去北陵游园
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
我的孩提时光是在沈阳北郊的小镇上度过的,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我虽然生活在爸爸国营单位的家属院,吃的是供应粮,读的是子弟小学,但公社周边广袤的田野和浓郁的乡村气息,依然浸染了我的童年记忆。那时的我,和家属院的其他孩子一样,对沈阳城里的北陵、故宫、小河沿动物园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同学们盼望着“六一”赶快到来吧,大家好去沈阳游玩儿。
一个消息恰似一声春雷,让在乡下“憋得实在难受”的我们顿时乐开了花!在距离我上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还有十多天的一个下午,学校决定六一儿童节组织全体师生去北陵游园,并向师生进行了宣布。“啊?去北陵游园!真的!”同学们耍着欢儿地相告,内心盈满了足足的高兴劲儿。
那时,学校组织了红小兵文艺宣传队,课余时间经常排练节目,经常到爸爸的单位或上级公司演出。我是小学一年级第二批加入的红小兵,也是文艺队的队员。音乐课老师张淑芬是文艺队的总负责,她人长得漂亮,不但歌唱得好,还弹得一手好风琴。高年级的向妹姐姐是我们文艺队的排练领队,她做事认真,张老师安排她的任务,她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完成。
向妹也是我们家属院的孩子,我们的爸爸是同事。
学校白国良书记、校长闫英佐老师、校工代会马连杰主席在老师大会上给校文艺队下达了演出任务。要求红小兵文艺宣传队抓紧排练,拿出好的节目,在六一游园时表演,为节日献礼。
我演出节目是清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共产党员》。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有天傍晚,我正和同院的毛福和、王素军、刘玉刚、商伟等同学在房前房后跑着玩“钉钉子”,刚吃过饭的向妹姐姐走了过来,认真地跟我说:“鹏翔,我看你的独唱还应该有些表演动作,这样更生动形象。”我于是停了下来,站在向妹姐姐面前听她的讲解……
天渐渐地黑下来,我回到家里,仔细回味着向妹姐姐的建议,并把我的表演想法告诉了我的姐姐,同时表演给姐姐看,姐姐看了很高兴,提了一点修改意见。
第二天在文艺队排练时,张老师看了我的演唱,满脸微笑。我知道,我的表演通过了,我的心里满是欢喜,放学时哼着小调儿跑回了家,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刚刚到家的姐姐;姐姐拍着我的肩膀一脸的欢笑,她替我高兴啊!
五月三十一日上午的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赵艳秋老师对游园事宜作了具体安排,并提出了注意事项。下午,学校放假半天,同学们去公社供销社买东西,准备游园时的吃喝。
爸爸夜班,正好白天休息,于是,爸爸领着我和哥哥去买东西。爸爸给哥哥买了一个面包,给我买了半斤(动物形状的)饼干,还买了一些糖块儿;我和哥哥每人一瓶汽水,我的是菠萝味儿的,哥哥的是香蕉儿的。我们蹦跳着回到了家里,把书和本从书包里倒出来,用书包装游玩的吃喝。站在我们身后的爸爸看着我们忙碌着,很是高兴,满脸堆笑着——
“再给你们每人三毛钱,买冰棍儿吃!”
“好!”我和哥哥欢快地几乎同时分别从爸爸伸出的两只手里接过了属于自己的三毛钱。幸福荡漾在我们的脸上,流淌在爸爸的心里。
“六·一”那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了学校。操场上,高年级的同学手持彩旗,迎风招展;几乎每个同学都穿着白衬衫、蓝裤子,脚上是洗刷后的干净洁白的系带小白鞋,显得精神抖擞,英姿飒爽。
校长闫老师站在操场的领操台上,向同学们做了最后动员,重复了一遍安全事项和组织纪律,紧接着,同学们排队依次上了“大解放”汽车的后车厢,车厢里铺着苫布,为的是方便同学们坐着。我坐的是第三辆“大解放”,闫老师也在我们车上。不过他没有坐驾驶室,而是坐在后车厢两个护板之间的角落,并不时告诉同学们坐下,不要站起来,头不要伸到车箱板外边。
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车很慢,一个多小时后,汽车才从北陵的东门开进了公园。
蔚蓝的天空下,一片浓浓的绿色。参天的柏树,苍劲伟岸。陵城的建筑,沉浸在墨绿的古树中,红翠相间,静谧庄重。陵园的红墙,琉璃齐肩,华美富丽,记载着沧桑的岁月,好像在向人们娓娓地诉说——
在陵后茂密的林荫树下,同学们依次围成圈儿坐下。白书记做了游园讲话,然后节目表演开始了。
四年级的谭喜明首先演唱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浑身是胆雄赳赳》。同学们热烈鼓掌,掌声阵阵。紧接着是二年级的王艳、刘艳、马书琴等表演女生小合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同样迎来了不断的喝彩。
节目在继续……
我哥哥的同班同学、报幕员邵桂荣清了清嗓子,走到会场中央:“下一个节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共产党员’!由一年一班同学宋鹏翔演唱。”
随着邵桂荣的退场,同学们的目光立刻集中到即将登场的我的身上。我霎时紧张起来,手心儿全是汗。我暗自告诉自己,千万别紧张,没什么害怕的,可额头和后背的汗水,还是像决堤的山洪涌了下来,我感觉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
我走向会场中央……开始表演唱……
“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一句句唱腔,充满着感情,字正腔圆;表演的手势和动作紧随唱腔不时变换,不时迎来密集的掌声……
一曲唱完,我深深地向师生们鞠一躬,正要转身下场,这时,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嗓:“再来一段!再来一段!”接着同学们齐声喊着,要我返场。
说实话,我没有料到会出现这样热烈的场面,我并没有准备第二个节目唱段。我的汗又涌了下来,裤子已经贴在了大腿上……
音乐张老师、向妹姐姐忙走过来,希望我再来一段。没办法,我硬着头皮走回了场中央。唱什么呢?急中生智,我一下子想起了《智取威虎山》里少剑波的一段唱“誓把反动派一扫光”。平时我最爱看的就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四场“定计”,开场少剑波的这段唱尤显威武,气吞山河。所以我像崇拜杨子荣一样崇拜少剑波,他的这段唱腔我还是比较熟悉的。
于是,我开始演唱……可问题来了,这段唱腔我没排练表演动作啊——为了不显得尴尬,我即兴挥舞着手势,表演着各式动作,但下面有的学生开始笑了——我知道,可能是动作不协调,就有些着急,可越着急动作越乱,结果连我自己都感觉到我是在瞎比划,同学们忍不住哄堂大笑,我满脸是汗,唱腔好像也不准了……
我不知道怎么下的场,反正我的耳里灌满了笑声……向妹姐走过来,蹲在我身边,“没事,唱得挺好的。别听他们的。”我清楚这是向妹姐姐在鼓励我、安慰我。我的心情好了许多!
最后压轴的节目马上开始了——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奇袭》里的一段“捉舌头”。邵桂荣报幕:“张贵才、孙文山、盖井宝三位男同学表演,大家鼓掌!”下面一片掌声欢呼声。这三位表演者都是高年级的,我同学的哥哥;他们大个儿,长得都很英俊。他们分别化好了装——张贵才和孙文山饰演志愿军战士,他们头戴军帽,穿着草绿色的军装,头上还套上了枝叶圈儿,每人手里拿着一杆像真的似的长枪,分头隐在了大树后高高的草丛里。盖井宝饰演美国鬼子,背着香肠和酒瓶,戴着从爸爸单位消防队借来的“铁帽头”,哈着腰,端着卡宾枪,贼头贼脑、十分警觉地走过来。他发现没什么危险,就把枪靠在一棵大树下,倚着大树坐下来,开始吃喝……
这时,一名“志愿军战士”从“美国鬼子”的背后,悄悄卸掉了“美国鬼子”枪上的子弹夹;另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对面的草丛中学着鸟叫勾引“美国鬼子”……结果“美国鬼子”成了“志愿军的俘虏”……经久不息的掌声,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中午休息,就地就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书包,拿出“好吃好喝”,大口大口地享用起来;兴奋的劲头儿弥漫着北陵森林的杉柏,扶摇着够向蓝天下的白云——
下午,老师安排学生进陵里参观北陵建筑。走在荫影斑驳的小路上,低年级的同学不时拿出衣袋里的零花钱,欢跳着跑向路边推着冰果箱的阿姨,伸出握着硬币的小手买冰棍;吃着凉丝丝的冰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盈着美美的知足感,甜甜的,很快活……
太阳渐渐西下,一抹晚霞映在古陵上,熠熠闪烁。热闹的陵园似退潮的江水,慢慢平静了下来。老师开始清点人数,准备返程……
汽车拉着同学们离开北陵,刚入郊区,天就擦黑了。我们一年级一班和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同坐的一辆车。有的同学玩累了,在车上打起了盹。为了让同学们振作起来,闫老师号召二年级的同学背诵毛主席的诗《无限风光在险峰》,张博、刘艳、李复等二年级同学齐声朗诵起来,“暮色苍茫看劲松……”这首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六一儿童节过完了,可同学们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去,以至于第二天上学还在议论着游北陵的趣事。
六一,成了童年时代永远走不出的梦。
时过几十年,花开叶落,六一去北陵游园的往事,却依然记忆犹新,成了我心中童年快乐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