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又是父亲节,时间让父亲一天天老去,在养育儿女的岁月中慢慢褪去了自身的青春气息,频添的是脸上的皱纹和生命的厚重。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不懂得领会父亲,不懂父亲的爱,那样的神秘、厚重,长大了才知父亲不易、父爱伟大。
上学时学到朱自清先生1925年书写的《背影》,对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可谓让人心酸、让人动容,父爱溢于言表。那时候就想写写自己的父亲,迟迟未能如愿,一方面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阅历有限无法书写,另一方面由于和父亲接触较少,对父亲的认识不够,也无法写出。转眼20多年过去了,我都到了而立之年,对父亲的认识逐渐加深,对父爱的力量感触更深。今天是2016年6月19日,西方国家的父亲节,也是国人认可的父亲节,借此机会,表达对自己父亲的感谢和敬爱。
一、童年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西部农村,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姊妹九人,姊妹行里排名老六,在兄弟行里排名老小。在解放前家里是当地的大户地主人家,新中国成立初,打土豪分田地,地主阶级被打倒,父亲的祖上也就被打倒了,他就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里,那时候家族已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喊个不停,老祖宗也深刻领会了这句话的内涵,在解放后也一个劲的生儿育女,按照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父亲算是严重超生,就是这位超生的父亲,以后撑起了家族的希望。
父亲的童年是悲惨的,那时候吃喝都成问题,尤其是子女多,家口大的人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父亲一族人过着朝不保夕、提心吊胆的日子,吃糠咽菜都是好过的,最痛苦的是吃红泥、挖苦菜、啃树皮,据说那时候树皮吃掉后树木都枯死了、野菜也被挖光了。农村大锅饭,生产力极其低下落后,每家每户出劳力挣工分,按照工分多少分配面、土豆和油。这样下来的结果是,家口大的人家严重不够吃,只能将少许面粉撒入大锅开水中冲面糊吃,基本上是一碗清汤寡水,能照镜子的面汤,挨饿是常有的事。1960年至1962年三年饥荒饿死了很多人,父亲一族好歹没有人被饿死,父亲的童年时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的。
二、青年
家里兄弟姐妹多,挣工分、挖野菜人手足,到了上学的年级,父亲被爷爷送入当地的小学校开始识字学算术。好在父亲说那时候饿着肚子自己坚持上了学,不然就成文盲了,那时候学生辍学率很高,一方面吃不饱肚子,另一方面缺劳力挣工分养家糊口。断断续续坚持小学毕业,然后上初中(两年制),父亲那时候大长腿,能跑能跳能打篮球,深受学校老师器重,在老师的接济中顺利初中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就停止了高中学业。文化大革命成为了红卫兵,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暴动,很多知青就这样被毁灭了,父亲的学生时代至此终结。
小地方的动乱还是很快就过去了,父亲离开学校参加了集体组织的治河营,家乡环境原生态,一年四季清水河长流不息,每逢雨季,大河总会泛滥成灾,治理河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挣工分,队里选了青壮年们参加治河运动,父亲在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在平凡简单工作中,一切似乎正常有序,可是某天突降暴雨,水位暴涨,父亲和几位工友为抢救工地财物被大水所困。当时通讯、交通不便,没能及时与外界联系,他们最后被大水冲走了,河岸人们奔走相告、哭天喊地也没有人回应。听父亲后来回忆说,在浑浊湍急的水流中,他一直在寻求机会脱身,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与洪水搏斗,一直想方设法向岸边游,在被冲走十多公里,自感回天乏力之时,他突然抓住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一颗大树的树根从而生还。一起逃过此难、劫后生还得还有其他两位工友,其他人全部遇难。父亲是幸运的,之后父亲被安排修养和调岗,为了集体的利益,有人献出了年轻生命。
父亲与母亲相识,是在大难之后,父亲为保护集体财产受损被政府表彰,开启了他新的人生,遇见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母亲。母亲的中学时代是校园风云人物,学生会主席、省运动员,至今还有很多黑白老照片记录了母亲的过往。父亲遇见母亲并结为连理是他今生最大的幸事,因为成立了家庭,父亲开始了他日夜奔波两地的日子。我家住在乡下,父亲在县城工作,自打父亲成家,他的兄弟姐妹开始闹分家,家族给父母分了一座破土坯房外带一个柜子和一口大缸,没有任何家电,父母没有任何怨言,后又将爷爷和奶奶也接到家里伺候。80年代中后期,父母相继有了爱的结晶,初为人父,是喜悦也是责任,父亲拼命工作,努力学习成为了单位技术骨干,并成为了优秀机械师和大车驾驶员。母亲则在家照顾我们和操持家务,父亲多则一周回趟家,少则两三周回趟家,还要照顾农活。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在为生活奔命,为了我们的幸福,他任劳任怨,就如一台永不停歇的永动机一样充满正能量和动力,带领家庭不断的向前发展。我们相继上学,学费、生活费一直是他最为关心的,在青黄不接时,他会到处去找人借,工资发了立马给人家还上,没有口粮了,父亲就会去佘粮食维持生计。儿时最期盼的是父亲回家,父亲从不空手回家,每次总会领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给我们,每到周末盼望父亲回家成为我的一个心愿,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少言寡语,不善言辞,但是关键时刻总是父亲一言九鼎,并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父亲忙于生计很少教导我们学习,但正直、踏实、拼搏、友善的良好品质是父亲教给我们的。
三、中年
古老相传,母亲给了我血肉,使我成长,而父亲却给了我骨骼,使我站立。父亲给了我一种启示,给了我教训,给了我一种暂时无法理解却受益终身的爱,而这种爱是父亲一生的付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1世纪初,八零后一代相继上初高中,父母相继步入中年。中年的父亲是最吸引人的,中年男人成熟、大气更加有男人味,父亲一身干净笔挺的西服和擦得油光锃亮的皮鞋是最惹人注目的。他这一身装备行走在县城与村落之间也算是一道风景线。我的中学时代是放荡不羁的时代,印象最深的是我逃课,班主任老师驱车十几里地跑到我家告我状。母亲对我逃课一事很是心急气愤,在家和和气气招待老师之后,将老师上访一事告知了父亲,父亲并没有打我,只说了几句话,“我好生供你读书,我尽了该尽的力,读书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我们无法强求,自己不努力,不要后悔。”父亲是严肃权威的象征,老师跑家告状这等丢人的事情是严重挑战了父亲的底线。那天父亲却一改常态的只说了几句话,并没有打骂我,反倒让我无地自容。中年的父亲一改青年时期的教子之方,更多的是聆听和讲解,以自己工作中的事例为主,让我们潜移默化的领会到父亲的不易,也自然会更加好学起来。2002年开始,我们姊妹相继上大学,自大哥考上大学离开家后,父亲的担子更重了,但是能够感觉到父亲的欢喜溢于言表。大哥去大城市求学让弟弟妹妹更加渴望走出去,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外边的世界更精彩”,我们都想去看看那精彩的世界。相继上大学使得父亲的担子沉而又沉,父亲痛并快乐着,父亲忙碌到中年,养育和培育了我们,使我能够以此讴歌对父亲的爱。
四、中老年
我们相继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相继成家立业,父亲也步履蹒跚到了中老年,在我心目中父亲还没有老,还不应该算作老年人,但是岁月不饶人,在中国人划分的人生阶段中,有一种说法叫60耳顺,60岁即为一甲子年,人过60岁即为中老年人。父亲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在家乡的每片土地上大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父亲也将青春献给了儿女,到如今还在为儿女操心不断,深知亏欠父亲太多,唯有抽空多回家看望,不知何以为报。父亲不善言辞,也让他最为辛苦,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人是父亲,最孤独的人也是父亲。每每听起《父亲》这首歌会让我潸然泪下,一首《时间都去哪了》让昨日重现。人生,恍如昨日,人生,如白驹过隙。
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尚不敢涉足。父爱是伟大的,是深邃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
祝我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