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端午时节粽飘香

编辑推荐 端午时节粽飘香


作者:瑜玲珑 布衣,11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6发表时间:2017-05-30 16:10:20
摘要:端午节是中华人民创建的节日,端午习俗是中华儿女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作为中国人,我为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优秀的民俗文化骄傲。

端午时节粽飘香 欧阳修在《渔家傲》中描写的端午习俗,最为接近我们长安端午日的习俗了:“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古镇长安的端午日,有几样风俗是百年不变的:插艾、药浴、包粽粑。
   说到包粽粑,话就长了。
   长安人说的粽粑,就是很多地方说的“粽子”,有的地方又叫“角黍”、“筒粽”。包粽子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据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就是最早的粽子。东汉末年,两广人发明了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的碱水粽。至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而这时包粽子的原料,开始使用比黍米口感更好,粘性更强的糯米,同时还在糯米中加入了中药益智仁,所以,那时人们把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在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馅料,粽子的品种逐渐增多起来。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更为讲究,日本文献中就有关于“大唐粽子”“其米‘白莹如玉’”的记载。到了宋朝,聪明的中国人又将果品入粽,发明了“蜜饯粽”,苏东坡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包裹粽子的材料到了元朝,也由菰叶变革为箬叶,有的地方还用芦苇叶包粽子。纵观历史,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并且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明志,端午节的意义由此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而古镇长安的端午习俗,便是很纯粹很原味的。
   小时候,每到端午,必听到从清、民走到新中国的外婆太叨念长安端午时节的各种风俗习惯,但从未听她提过“屈原”二字。在长安居住了一代又一代的老街坊,也从没说过端午与屈原有什么瓜葛,倒是后来长大后,读的书多了,才在书上看到屈原与端午的关系。不知道是长安的人民爱国情感不够强烈,还是长安的端午很原汁原味,反正从外婆太到我的下一代,我们都没有在端午这天看到长安人将包好的粽粑投入融江,去祭祀那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我,则是更愿意陶醉在这种很纯粹、很原汁原味的风俗氛围里的。
   记忆中的端午日是热闹非凡的,除了与小屁孩无关的草药疯狂大买卖外,最隆重的就是包粽粑了。
   买回草药后,趁烧水熬草药的空当,女人们便包起粽粑来。因为,用以包粽粑的物品较多,所以,大家喜欢把包粽粑的阵地安排在堂屋。有的是一个人在自家的堂屋里单打独斗,有的则是几家人合在某一家宽敞的堂屋里合作探究。不管是孤军奋战还是并肩作战,上战场的都是女人。
   用冷水浸泡过夜的糯米,这时候蜕去了米衣,沥干了水,变得雪白雪白的。它们被装在一个比洗脸盆还要大的盆子里,调入少许硼砂或碱水,搅拌均匀后,等待心灵手巧的女人用箬叶把它们包起来。一把一把的箬叶,被洗得干干净净的,用四脚筛子装着,高高地堆在筛子里。青翠的是刚买回的新叶,泛黄的是去年留下的旧叶。黄爽的禾杆草被洗净,捶软后,整齐地放在四脚筛旁。桌面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碗,大小不一的碗里装着各种馅料:蜕了壳儿的绿豆,不退壳儿的红豆、饭豆、黑芝麻,泡过水的板栗仁,用盐、五香粉腌过的五花肉、猪脚肉或者排骨……五香粉散发出来的香味,盖过了其他馅料的香味,馋嘴的孩子闻到这股五香粉拌肉的味,便从街上一溜烟跑回家里闹:“阿婆、阿妈,我们什么时候包粽粑啊?人家隔壁表婆都已经包了啵!”女人在孩子地催促声里,洗干净了手,撸起袖子,坐在台桌旁开始包起粽粑来。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闹的。
   女人拿起几张箬叶,舀起少量糯米均匀地摊在箬叶上,在糯米上铺上一层蜕了壳儿的绿豆,用腌过的肉在盛满黑芝麻的碗里打个滚,放到嫩绿的豆子上,再放一层绿豆放一层糯米,捡几颗板栗按在米中,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然后拿一片箬叶盖上,上下左右一折一包,用禾杆草三圈两圈地一绕,用牙齿咬住禾杆草的一头,一拉,拧一个钮往里一别,用剪刀把多余的箬叶头尾一剪,一个肉粽便包好了。女人满意地端详着她的作品,把它往凉篮里一放,又抓起四脚筛里的箬叶包起了下一个粽粑。这一系列的动作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倒,一个个灵巧饱满的粽粑,在女人麻利、流畅的动作下诞生。四脚筛上的箬叶一层层地降了下去,绿豆、板栗、黑芝麻、五花肉随着凉篮里的粽粑的增多而减少,当最后一块五花肉被包完后,女人把红豆、饭豆往剩下的糯米里一倒,唰唰地匀两下,包起了豆粽来。碱水粽的糯米是分在另一个盆子装的,包完了肉粽和豆粽,才包碱水粽。一两个钟头的功夫,大篮小篮、大盆小盆、大碗小碗里原先装得满满的林林总总,被巧手的女人收拾个精光,桌面上只剩下报废的箬叶、禾杆草和无意间洒落的些许糯米,寥寥落落的,显得有些狼藉。
   凉篮里各种形状不一、颜色深浅不一的粽粑满满地堆着,凉篮装不下了,就堆放在狼藉的桌面上。五个角的驼背粽、四个角的羊角粽、三个角的三角粽、长而圆的枕头粽被分门别类地串起来。小个儿的八个为一串,大个儿的六个或者四个为一串。把粽粑串起来,是为了出锅的时候好捞,也便于挂在竹竿上存放。当然,现在电冰箱已经是每个家庭都备有的家用电器,方便储存各种食物,吃不完的粽粑,可以放在冰箱里冰冻,不用担心在这个梅雨霖霖的季节变质。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冰箱这个物件,绝大多数的家庭储存食物,还是使用老祖宗留下的方法:浸水、曝晒、阴晾、祛湿。别看这些方法简单,但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些储存方法既能防鼠防虫又能防馊,是最好的储存食物的方法了。
   包好的粽粑,被一串串地放进一个特别大的铁鼎罐里。这种大铁鼎罐平常是不用的,只有在过大年或者办红白酒事时才搬出来用。因为使用率低,所以常常是生满了铁锈。端午节包粽粑,自然是要派上这大铁鼎罐的用场的。
   男人把鼎罐从阁楼上或者储物间搬出来,洗净,架在灶上,把粽粑一串一串地放进去,加水,水要高高漫过粽粑,盖上盖,生起火,慢慢煨起来。把粽粑煨透一般要四五个小时。粽粑煨到六成熟的时候,箬叶的清香、五香肉的荤香、糯米的浓香便从鼎罐盖下挤出来,到处飞散,家家户户的香味串联起来,弄得满街十八巷全是粽粑的香味。馋嘴的小孩闻到这浓浓的香味便来了精神,说什么也要等到粽粑起锅尝了第一个粽粑后才去睡觉。女人只好采用哄骗并施压的方法,才逼着小猴崽子们上床睡觉。男人们则在灶头或者抽着烟或者打牌,等到半夜,待粽粑煨熟后,用做扣肉的铁爪一串串地捞起,放进凉篮里,再一串串地挂在过堂的竹竿上,熄了灶膛的火,才上床休息。
   小火煨透的碱水粽清香,黏韧、脆口;肉粽浓香,细滑、油而不腻。“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是对端午粽粑的极度赞美,拙笨的我,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出端午粽粑的形美、味美的,只好借黄裳的词来赞叹了。
   又值端午时节粽飘香,四岁的儿子从外面急匆匆地跑家,一进门便大声嚷道:“阿婆、阿妈,我们什么时候包粽粑啊?吴姨婆她们家已经包了啵!”多么熟悉的一句话,似乎在哪里听过!我和母亲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下,笑了。

共 28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长安是古代的西京,长安的端午节是没有纪念屈原这一说的。这不是因为长安人的爱国情感淡薄,而是长安的端午节更加原汁原味。他们用冷水浸泡过夜的糯米,这时候蜕去了米衣,沥干了水,变得雪白雪白的。它们被装在一个比洗脸盆还要大的盆子里,调入少许硼砂或碱水,搅拌均匀后,等待心灵手巧的女人用箬叶把它们包起来。一把一把的箬叶,被洗得干干净净的,用四脚筛子装着,高高地堆在筛子里。女人拿起几张箬叶,舀起少量糯米均匀地摊在箬叶上,在糯米上铺上一层蜕了壳儿的绿豆,用腌过的肉在盛满黑芝麻的碗里打个滚,放到嫩绿的豆子上,再放一层绿豆放一层糯米,捡几颗板栗按在米中,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然后拿一片箬叶盖上,上下左右一折一包,用禾杆草三圈两圈地一绕,用牙齿咬住禾杆草的一头,一拉,拧一个钮往里一别,用剪刀把多余的箬叶头尾一剪,一个肉粽便包好了。女人满意地端详着她的作品,把它往凉篮里一放,又抓起四脚筛里的箬叶包起了下一个粽粑。这一系列的动作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倒,一个个灵巧饱满的粽粑,在女人麻利、流畅的动作下诞生。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30 16:19:56
  长安人的端午节似乎更加原汁原味,而且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描写得非常生动。欣赏了,问候玲珑语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瑜玲珑        2017-05-31 10:01:21
  编辑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瑜玲珑        2017-06-02 23:48:53
  这句话“因为,用以包粽粑的物品较多,所以,大家喜欢把包粽粑的阵地安排在堂屋。”在我的原稿中,“因为”和“所以”的后面是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我喜欢我自己的语言风格;欧阳修的《渔家傲》是分上下阕的,现在也变成不分阕的了。呃……
一个喜欢爬格子的懒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