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 游南京夫子庙 (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 游南京夫子庙 (散文)


作者:阅海天地 白丁,3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5发表时间:2017-06-01 09:40:29
摘要:“一代规模成往迹,六朝兴废逐流波”,随着岁月的流逝,江南贡院的历史离今天越来越远,而博物馆里还记载着它曾有的辉煌。

【流云】  游南京夫子庙   (散文) 我们乘坐的列车经过24个小时的行驶,于第二天(10日)中午缓缓进入南京站。想像中的南京一定比银川热,结果一出站台,发现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气温比银川还冷些。
   我们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出发前儿子就提醒我,要提前预订好所到之地的酒店,查询好要去的景点,那样才能有备无患,提高效率。我按照儿子的指点,在手机上下载了“蚂蚁窝”软件,开始像蚂蚁一样未雨绸缪,“筑巢穴”、定行程。《旧约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可以得到智慧。”
   的确,离开站台我们没有出站就直接坐上了地铁3号线,经过6站在夫子庙下车,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事先预定好的南京金鹏酒店。如此轻车熟路,全仰仗“蚂蚁窝”的指引。网上的价格比店面还要优惠,酒店也比较干净,最主要的是,这家酒店就在夫子庙旁,而其东面一条街可直至总统府。
   我们办理了入住手续,放下行李箱,简单洗把脸,就来到了夫子庙。从下火车到景点,不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但它被提及最多的是所谓“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也就是说自孙权建立东吴至今的一千七百多年来,它是很多朝代的首都,控制的南方区域相当于半个中国,所以可看的东西很多,但我们计划只在南京待一天半,所以只能选择一些重点地区游览。
   夫子庙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又在酒店旁边,理所当然成为我们游览的首选。原本以为夫子庙大概与上海城隍庙差不多,因为人们总是讲“逛夫子庙”,在我的感觉中,但凡前面冠以“逛”字的地方,多为一些热闹的集市或庙市合一的商区,如逛庙会,逛天桥等,那里展现的是通俗的市井文化。你很少听人讲“逛故宫”“逛中山陵”吧,因为这“逛”字担不起那份庄严、威严和宏伟。
   没想到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却不一般,表面上看沿街及秦淮河两岸也是一应俱全的商场商铺,小商品、古玩字画、风味小吃、地方工艺品等等,琳琅满目。但其重头戏是在围墙内,那里有一组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孔庙、学宫、和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所在地,那里呈献的是宁静而又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真正是闹市中的一方静土,极目远望,占地极大。
   我们无暇逛商场,直奔重点,去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它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业博物馆。
   贡院在民间被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学子应试的考场,也即开科取士之所。在过去,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有“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就名气来说,江南贡院显然要比中国科举博物馆大的多,清朝的三大科场案,前两场都发生在江南贡院,(后一起案发生在北京顺天贡院)。当然这不是它名气大的根本,这里历代群星闪烁、名流人才辈出方是根本。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神话小说家吴承恩、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两代帝师翁同和、状元实业家张謇、中国“五四”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均出自江南贡院。清朝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林则徐都曾就任江南贡院的考官。
   另外其规模也是首屈一指的。它始建于南宋,最初只用于县学、府学的考试,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光绪年间,它的规模已稳居全国贡院之冠,仅用于考试的号舍就达20644间。每逢“秋闱”,可容纳两万多学子同时会试。仅此一点,也绝非其他贡院可比。
   虽然夫子庙景区游人众多,但是前来参观博物馆的人却并不多,估计看到“科举”两个字觉得无趣,这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能安安静静地浏览参观,是旅游中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中国科举博物馆采用下沉式的地宫设计。有趣的是,参观要从地下负四层开始,一层层走上来,这个过程犹如探宝,我想这也是设计者的意图,通过建筑设计,引导游客去一层层揭开那尘封已久的历史宝匣。
   开始时,游客由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仿佛开始了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走廊墙面由层层叠叠的小瓦构成,非常引人注目。这样的设计一定有其用意,只不过我们没有请导游,一切皆要由我们自己推测,我说它形似鱼网,可能寓意着网罗天下有才之士。大嫂说它曲曲折折,也许代表着科考的一路艰辛。大哥说他形似鱼鱗,又似龙鱗,大抵寓意着科举考生“鲤鱼跳龙门”的坎坷过程。我们笑着说着猜着,我忽然觉得不请导游也是有好处的,大家各抒己见,不囿于一成之见,也许设计者的意图正在这里。
   除了瓦片墙外,还有以竹简为造型的墙面,我想这其中的含义不难理解,科举考试离不开书籍,竹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
   中国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炀帝时期开始,终止于1905年,一共1300年。作为考试制度的科举能延续一千余年,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为了突显1300这一特征,建筑设计者们也是煞费苦心。据资料显示,从地下四层到地面,参观者走的坡道恰好130米,在这里“一米抵十年”,每走一米就跨越整整十年。另外,从地面上看,科举博物馆上部为一个砚形水池,其水池面积恰好也是1300平方米,暗示了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从高处观看,就水池更像一方墨砚,隐喻着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是从一方砚台起步。
   科举博物馆主馆规划了五个展厅。进入馆中,首先看见一面巨大的文字墙,墙上刻着科举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字下,文字墙上还巧妙地用两种不同颜色勾勒出应试考生的一个个剪影,他们有的牵着马,有的背着包,挑着担子,有的衣冠华丽,有的衣衫褴褛,描绘出不同出身地位的考生们的赶考形象。
   展厅里内容很多,看后确实受益匪浅。其中让我们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学子们进入贡院考试的安检过程,比现在上飞机安检要仔细的多。博物馆里有段非常不错的影像视频介绍了清朝对于考试人员的安检过程——搜身。衣物都要脱去,仔细到腰带、袜子都要一一捏过,嘴巴也得张开看看。这让我想起汉献帝秘藏“衣带诏”的故事来,看来这招已人人皆知,以后藏东西,腰带是最不靠谱的地方了。考生可以带一些考篮进考场,里面装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
   不过即使这样,也照样会有人带着作弊小抄进入考场。馆里展出了古人们为了作弊煞费苦心的杰作——能刻下一万六千多字的袖珍作弊书籍。想想那个时候作弊,除了要有胆子,眼力也是关键啊。作弊一旦发现轻则披戴枷锁游街示众,重则拉出去直接砍头,不过为了当官,总是有蛮拚的人。
   考生的号舍以《千字文》编号,无门、无窗、也无桌椅,仅以两道砖缝上下承板,白天上层伏案答卷,下层权当板凳,夜晚上板并入下板,拼成卧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只能蜷曲而眠。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九天六夜三场的考试期间,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由于秋闱时南京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蚊虫蝇鼠张狂肆虐,气候闷热难熬,辛苦倍至,故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俗语。严酷的科考令陈独秀记忆犹深,他回忆道:“我背着考篮文具食粮烧饭的炉锅和油布,已竭尽了平生气力,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两魂半……”讽刺文学大师吴敬梓,也因饱受科考之苦,痛恨科举的陈腐,才写出惊世名作《儒林外史》。
   乡试中举即称“举人”,举人不仅具备做官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质的提升,更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乡试是明清时期改变士人命运最关键的考试。这也就不难理解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喜极而疯了。
   古代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号舍内有年龄最小的考生才13岁,最大的考生已有103岁。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但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神童”极少。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与其弟先后中状元,时人称“梧桐双凤”。
   “一代规模成往迹,六朝兴废逐流波”,随着岁月的流逝,江南贡院的历史离今天越来越远,而博物馆里还记载着它曾有的辉煌。
   站在博物馆负四层庭院中央的四层通高的魁星堂里,仰望上空,一颗颗“魁星”灯光明亮,照耀着下方的史子集等儒学经典,令人思绪万千。
   走出科举博物馆我们才发现,此时外面已是飘泼大雨,气温骤降。我们本打算还要去参观孔庙的,但实在禁不住外面的寒风冷雨,人已冻的瑟瑟发抖。没想到四月的南京还这么冷,出门时都没带厚衣服,我们急迫地需要买一件毛衣上身,便匆匆跑进一家商场,也算是“逛”了一回夫子庙。
  

共 35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游南京夫子庙,开头描写游览的行程:在网上订票,方便快捷。介绍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夫子庙有商场商铺,小商品、古玩字画、风味小吃、地方工艺品等等,琳琅满目;独特的是围墙内,有一组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孔庙、学宫、和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所在地,那里呈献的是宁静而又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随后又参观江南贡院,这里历代群星闪烁、名流人才辈出,有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神话小说家吴承恩、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两代帝师翁同和、状元实业家张謇、中国“五四”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均出自江南贡院。清朝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林则徐都曾就任江南贡院的考官;最后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回想中国科举制度,观看五个展厅后,受益匪浅。这篇游记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景色一笔带过,重在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让读者了解科举制度。作品流露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忧伤,江南贡院的历史离今天越来越远,而博物馆里还记载着它曾有的辉煌。好文,推荐!【编辑:成雅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成雅琴        2017-06-01 09:42:53
  感谢赐稿流云,期待更多精彩!
2 楼        文友:成雅琴        2017-06-01 09:44:36
  写作手法独特,借此游记重在弘扬中华文化,美文,欣赏学习了,加油!流云有你更精彩!
3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06-01 15:17:03
  这篇游记介绍详细,文化气息浓厚,既写眼前景又写历史。知识性强,美文,赞一个!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6-01 17:55:02
  感谢赐稿流云,期待更多精彩!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6-01 17:58:52
  我也去过南京夫子庙,今天又跟着作者游览了南京夫子庙,美不胜收!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6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6-01 17:59:43
  满满正能量,赞一个!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