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灯
夜跑回来,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只有几盏孤零零的路灯,我踱着步子准备回宿舍,不经意的回了一下头,瞥见自己的影子,三个。想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于是我也象征性地对着那盏路灯招了招手。
没带眼镜,它所在的高度绝不在我的清晰可视范围之内,所以我能看到的就只是一团晕黄朦胧的光。我一直都很喜欢光:白炽灯清冷干净的白光,霓虹灯热烈炫目的彩光,还有旧时灯泡温暖迷人的黄光,让人难以拒绝。
不用看,我都知道,此时那盏上定是爬满了飞虫,以前我总是不理解,还记得当时看着课本上长篇大论的赞美着“飞蛾扑火”的勇敢无畏,我不明白,生命如此美好,它们为什么要热衷于这毫无意义的事呢?要说现在,我估计也给不出飞虫们“扑火”、“扑灯”行为背后的科学解释,但我猜测,他们可能跟我一样,迷上了光吧。
学校地处偏僻,白天再热,夜里总有几分寒意消释不去,微风一吹,汗透了的衬衫贴在背上,凉凉的,我打了一个寒颤,打算继续走。路上静悄悄的,不远处的荷花池里时不时发出一两声低沉悠长的蛙叫声,还有间或经过的小情侣们低低的谈笑声,我望着前路两边排列整齐的路灯,一瞬间,思绪飘飞。
我首先想到的是火。橘黄色的光温温柔柔地向四周散射着,像极了冬日里围坐在一起烤的火,温暖而令人心安。这又让我不可避免的想到了普罗米修斯,那个勇敢的“盗火贼”,想着他挥舞着火红的翅膀将茴香枝伸到太阳车的火焰里为人类夺取火种时的样子,画面在一瞬间定格,我想那个时候他的眼里必定带着视死如归的坚定,脸上必定挂着勇敢自信的微笑。但有光的地方必有影,幸福与痛苦也向来共存。人类获取了光明,他所承受的却是永无止尽的风吹日晒、饥饿以及肝脏被鹰啄食的折磨。
与英雄们的光辉相伴的往往是人民的苦难。起风了,身后的树叶簌簌作响,伴着暖人的光,有点像一场小小的大自然的音乐剧,我忍不住回了一下头:身后的路灯依旧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就好像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黑暗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角,我们看到的总是带着一圈又一圈光环的英雄,他们是黎明前的黑暗里微露的一丝曙光,是屹立在长河两岸数不清的灯。
夜渐渐深了,远处小旅馆招牌上闪烁着的红色霓虹灯,妖艳刺目,充满了某种色情暧昧的意味,我并不排斥它们。我知道,有光的地方必有影,有影的地方必有光。经过最后一盏路灯的时候,我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我看着它一点点变长,一点点变淡,刚开始的时候,像午睡起来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越走越远,我看着它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向前延伸着,知道消失在地面上。我知道前面有一段没有路灯的路,我也知道自己得一个人走。入眼处一片黑暗,我凭着感觉向前摸索着,声音像放大数倍一样纷纷涌进我的耳朵:树叶之间相互摩擦的声音、草丛里某种小动物爬动的声响……想到了明亮干净的宿舍以及舍友那张整天笑得极欠揍的脸,想起了妈妈小时候牵着我走夜路时的手,温暖的细腻的。当没有路灯可以依靠时,外面的世界一片黑暗时,只要心中有亮光,前路就无畏。
转角的时候,前方的灯光有些刺眼,我习惯性的闭了一下眼,到宿舍了。看着楼前的两盏灯,守护神一般的姿态,静默而悠长的,我静静的看了几秒钟,笑了笑,转身进了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