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娃
老杜来食堂里做饭、打饭,已半年有余了。
这差事,说白了,也不是啥人想干就能干得上滴,要不是老杜家堂兄当书记,数八竿子也难摊上他。这活,权虽不大,却实用,花也很多。打个比方,要是些粘亲带故的来打饭,大木勺子,使劲从锅底一挖,净是稠的;若是些八不粘猴毛的,大勺子,轻描淡写,如水上漂,净是些清汤淡水。这些年的大锅饭,把村民们吃得饥黄寡瘦,看遍全村,也唯有老杜和书记家,却胖了许多。
这不,大清早的,老杜刚刚走进食堂,便掀开锅盖,准备先垫巴垫巴点,谁知昨晚专门留下的两个馒头不见了。
不管天热天冷,每早先垫巴点肚子,老杜早已习以为常了。这馍怎么会没有喽?门锁得好好的,锅盖得好好的,猫狗又进不来,真是奇了怪了?
邪门!老杜搓了搓手,双手在嘴边又哈了几口热气。还是算了吧!还是先开工做饭吧。
此时,正是初冬时节,天气已经寒冷了许多,缸内的水面上,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花。
他拣了半筐红薯,倒进了水盆里,手里拿着一个捞篱子,仔细地冲洗几遍后,又一阵削削砍砍,倒进了大锅里,加上水,盖好了锅箄,一切如行云流水般,轻车熟路。
正要点火烧饭,突然发现锅灶下面的灰洞里,草灰溢出了许多。老杜连忙找来了背筐和灰铲,往锅门前的木墩上一坐,铁铲往灰里使劲一杵。“叽哇”一声惨叫,把老杜吓得往后一闪,稍后定神一看。妈呀!原来在那灰洞里,竟然藏着一个小孩,浑身无衣无挂,骨瘦如柴,年龄最多不过三四岁。
老杜忙用手把他拽了出来,那灰娃叽叽歪歪地叫个不停,不情愿地被拽出灰窝,睁开眼睛,惊恐地望着老杜。
老杜一手扶起那小子,一手拍去他身上的灰尘,心里悠然一闪:明白了,原来是这小子搞的鬼,偷吃了俺的馒头呀。他匆忙脱掉外衣,裹在小灰孩的身上。低低问道:“小娃娃,你叫啥名字?家住哪个村?”
那小娃儿吱吱唔唔,含糊不清,转眼间又哭闹了起来。老杜被吵得有些发毛,手脚无措,任他使出浑身招数,也起效了了。他忽然想起了隔壁的张毛、刘嫂夫妇,这两口子,是村里出名的老实人,四十多岁,早年,家里有儿有女,日子还算美满幸福。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前几年,他们的小儿子在西大塘游泳,不幸溺水身亡。这下,仿佛天塌下来了,全家人悲痛欲绝,那刘嫂更是失魂落魄,神神经经。
对!就这么办!老杜想到这里,起身抱着小灰娃向隔壁家跑去……
小灰娃遇到了刘嫂,那是万幸的。刘嫂宅心仁厚、善良纯朴,见着小灰娃如获至宝,视若己出。可人不能无名无姓,总要起个名号吧,老杜顺口说道:“就叫他灰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