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读书三境(散文)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年的读书经历,使我对读书有了深切的感受,我把这种读书的感受,归纳为读书三境:即读书环境,读书心境,读书书境。
读书心境。所谓读书心境,就是读书人读书时的精神状态,涵盖读书的态度和深度。良好的心境,是读得进,理解得好,钻研得深的关键。读书需要专注,读书时若精神不集中,不专一,则会走马观花,不得要领。如果不是带着喜欢虔诚认真认同心态去读书,同样不会与书中的思想去融合,不会与书中的美好事物相认同。那就等同于对牛弹琴。但凡保持好读书心境的读书人,总会与书境融为一体,对书中的美好事物,表达的深刻思想,表现的艺术技巧油然产生敬意,并由此拓展深化,并且长久记之。近读一篇反映习近平同志读书心境的文章说,他从青少年时代读过的中外名著以及先贤哲人做人、治学为官的论述,都能对其主题、主旨甚至有些精彩的篇章、精彩段落、精彩语言、几十年常记于心,甚至在讲话,交流写文中信手拈来。这,可谓好的读书心境的生动阐释。
读书环境。所谓读书环境,就是读书人的客观人文环境。有安静、嘈杂、宽敞、逼仄、明亮、昏暗之分,有舒适优越、艰难恶劣之别。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曾国藩曾说过:“且苟能发奋自主,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收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行军途中,在延安窑洞里,始终不忘读书;当代著名诗人李瑛,早期行军作战间隙读书创作;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延安梁家河下乡时,不论在牧羊时,还是在田间干活休息时都也手不释卷,他经常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当然,我们既应当坚持在艰苦的环境里读书,更应当创造或享受在优越的条件下去读书。我特别喜欢和向往在幽静的环境里读书。因为唯有静谧,才能增加心灵的安静。在这样的环境里,远离噪聒,没有轰轰市声,书里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相互交融。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一旦坐于自然怡静之处,捧书阅读,几小时下来不觉疲劳,不但不疲劳,反而于陶醉中有一种莫若的快乐。专注,是安于任何读书环境的良药。
读书书境。所谓书境,是说所读之书的品位或叫内涵质量境界。书境优劣,决定着读书人的境界。书的境界高,品位高,对读书人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有这样一副对联: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时春。
何谓好书?好书,是促进人的智力成长、能力提高的基石;好书,更是提升人生境界和人生信念的推进器。一个作家说,看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前途最重要的是看个体素质,看精神面貌。那么,好书则是通过阅读来涵养个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源泉。我认为好书或叫经典著作,至少在以下方面上有所贡献:即思想性、艺术性、专业性相统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相统一;释义解惑与启发性、创造性相统一;解决理论迷失,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探索落地方案相统一。当然这些方面,并非要求每部著作,每本书统统兼有,但这是好书应有的作用导向。要有选择地读书。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要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和专业相近的书来读,要选择对人生价值、人生追求有影响的文史哲经典来读,要选择一些有助兴趣培养、情操培养的文学艺术经典作品来读,要选择那些亲近自然,直通科学的书来读。
读书环境、心境、书境,是一个读书人密不可分的整体;各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要想真正爱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选择,进入佳境。